陳宇航,蔡佳誠,曹志龍,林鷺君,李伶俐,楊 凱,李 瀟
自Br?nmark首次提出“骨結(jié)合”理論以來,口腔種植學發(fā)展迅速[1]。骨種植體表面處理是影響骨結(jié)合的重要因素[2-3],開發(fā)不同設計和表面的鈦基種植體一直是研究的熱點[4]。聚多巴胺是一種多功能的表面改性高分子,具有類似于多巴胺(DOPA,dopamine)的結(jié)構(gòu),因此可在任何材料表面(包括超疏水表面)進行粘附,具有驚人的粘合性能和機械性能[5]。有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中藥成分可以同時具有抗菌和促成骨分化能力。黃芩苷是從植物黃芩的干燥根中提取分離出來的中草藥成分,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如抗菌[6]、消炎[7],并可促進成骨細胞分化[8],推測其可應用于制備種植體表面涂層。本研究擬通過共沉積法制備富含聚多巴胺-黃芩苷的復合涂層,并探索其對骨髓間充質(zhì)細胞的生物活性影響,可為構(gòu)建具有生物活性的種植體涂層提供新的思路。
實驗材料:純鈦片(寶雞鵬潤新);黃芩苷(純度95%,上海麥克林);鹽酸多巴胺(純度98%,上海麥克林);CCK-8試劑盒(同仁,日本);ALP試劑盒(中暉赫彩);曲拉通X-100(上海麥克林);DAPI染色試劑(10 μg/mL, Biosharp);Calcein AM細胞活力檢測試劑盒(美侖)。
實驗細胞:SD大鼠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中國科學院細胞庫)。
主要儀器:Merlin 高分辨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Zeiss,德國);倒置熒光顯微鏡(Olympus,日本);電子萬能材料試驗機(Instron,美國);接觸角測試儀(Powereach,上海中晨);EscaLab Xi+ 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賽默飛,英國)。
商業(yè)圓形純鈦片(直徑10 mm,厚0.3 mm)依次經(jīng)800#、1 000#、1 200#鷹派砂紙打磨,然后用丙酮、乙醇、去離子水超聲清洗,每次15 min,取出后空氣中干燥備用。
配制黃芩苷溶液及多巴胺溶液:分別稱取一定量的黃芩苷粉末和鹽酸多巴胺粉末溶于Tris-buffer緩沖液中,使黃芩苷溶液、多巴胺溶液濃度為2 mg/mL,并使用NaOH、HCl調(diào)節(jié)pH值至8.5。
將鈦片分為4組,標記為純鈦(Ti)組、黃芩苷(B)組、聚多巴胺(PDA)組、聚多巴胺-黃芩苷(B-PDA)組。將B組鈦片浸泡于足量黃芩苷溶液,PDA組鈦片浸泡于足量多巴胺溶液,B-PDA組鈦片浸泡于比例為1∶1的黃芩苷溶液、多巴胺溶液的混合液。避光保存24 h。
負載后處理:24 h浸泡后吸棄負載溶液,去離子水超聲震蕩儀中清洗15 min后,用PBS緩沖液清洗2~3遍。晾干后備用。
1.4.1 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FESEM)觀察試件表面形貌 各組分別取2個鈦片樣本,經(jīng)噴金處理后進行FESEM掃描。
1.4.2 表面接觸角實驗測試試件表面的親水性 通過表面接觸角測試儀動態(tài)檢測去離子水滴在各組鈦合金支架表面的接觸角大小,每組3個樣本,每樣本選擇2個不同位置,采集液滴影像并計算接觸角。
1.4.3 鈦片表面元素分析 通過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對樣品表面的元素組成進行分析,每組3個樣本,采用Al Kα射線為激發(fā)源。
1.5.1 細胞粘附實驗 (1)將實驗所需試劑、加樣槍及槍頭放入超凈工作臺,紫外燈消毒30 min;(2)將處理好的鈦片分為4組:經(jīng)拋光后的純鈦片(Ti組)、黃芩苷組(B組)、聚多巴胺組(PDA組)、聚多巴胺-黃芩苷組(B-PDA組),于121 ℃高溫高壓滅菌后置于24孔板中,每組設置5個平行孔;(3)光鏡下觀察細胞,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BMSCs,在超凈工作臺上,棄去細胞培養(yǎng)瓶的原培養(yǎng)基,加入2 mL PBS磷酸緩沖液沖洗2~3次,加入1 mL胰蛋白酶消化細胞1~2 min;(4)將培養(yǎng)瓶置于光鏡下觀察細胞形態(tài),輕輕震蕩,待細胞變圓、間隙變大且懸浮時馬上加入1 mL α-MEM培養(yǎng)基終止消化,多次輕柔吹打細胞,轉(zhuǎn)移至15 mL離心管內(nèi),離心機1 000 r/min離心5 min;(5)棄去上清液后加入一定量的α-MEM培養(yǎng)基,將離心管內(nèi)的細胞輕輕吹打成單細胞懸液,進行細胞計數(shù);(6)以1×105個/孔的密度將細胞鋪板,鋪板后應注意將孔板搖勻;(7)分別于1、2、4 h吸出培養(yǎng)基,用PBS小心沖洗除去未粘附的細胞,每孔加入CCK-8試劑300 μL(動作應輕柔以免避免產(chǎn)生氣泡),放入細胞培養(yǎng)箱中避光孵育2 h;(8)將孔板取出,每孔吸取100 μL液體至新的96孔板中,避光,調(diào)設酶標儀參數(shù),設置450 nm波長,測定各孔吸光度值(OD值)。
1.5.2 細胞增殖實驗 細胞培養(yǎng)、種板步驟與細胞粘附實驗步驟(1)~(6)相同。種板后將48孔板放入CO2孵箱培養(yǎng),分別培養(yǎng)1、3、7 d后取出樣品,吸出培養(yǎng)基,用PBS小心沖洗除去未粘附的細胞,每孔加入CCK-8試劑300 μL(動作應輕柔以免產(chǎn)生氣泡),放入細胞培養(yǎng)箱中避光孵育2 h。后續(xù)步驟與1.5.1步驟(8)相同。
1.5.3 DAPI染色實驗 將樣品放于24孔板中,每孔1個樣品,取BMSCs細胞懸液,以2×105個/孔的密度接種于24孔板中,共培養(yǎng)24 h后去離子水漂洗2~3遍,轉(zhuǎn)移至新的24孔板,每孔加入適量多聚甲醛固定5 min后,吸棄固定液并用去離子水漂洗2~3遍,加入DAPI試劑染色20 min。吸棄染色液,去離子水漂洗2遍后置于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1.5.4 ALP活性檢測 將樣品放于24孔板中,每孔一個樣品,取BMSCs細胞懸液,以2×105個/孔的密度接種于24孔板中,共培養(yǎng)7、14 d后取出樣品,去離子水漂洗2遍后放于新24孔板,每孔加入曲拉通X-100細胞裂解液60 μL,裂解30 min,吹打收集裂解液后12 000×g高速低溫離心20 min,收集上清液按說明書檢測。
2.1.1 表面形貌分析 掃描電鏡觀察各組樣品表面結(jié)構(gòu)(圖1),可見除Ti組外各組表面有大量微球狀結(jié)構(gòu)。Ti組表面未見明顯微球。B組表面可見大量微球,相互間有所融合;PDA組微球數(shù)量明顯減少,形成微納米級的網(wǎng)狀表面結(jié)構(gòu)。B-PDA組表面較均勻,微球數(shù)量與PDA組相似,表面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更加均勻。高倍鏡下可見B組微球結(jié)構(gòu)清晰,相互融合處可見少量裂紋;PDA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內(nèi)可見不平整表面,B-PDA組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更為致密,中間孔隙較PDA組少。
圖1 各組鈦片表面場發(fā)射掃描電鏡形貌
2.1.2 親水性分析 通過接觸角測試儀檢測4組鈦片的接觸角(圖2)。Ti組、B組、PDA組、B-PDA組的平均接觸角分別為(72.07±13.02)°、(68.30±15.57)°、(45.02±19.73)°、(51.37±8.70)°。可見Ti組與B組的接觸角較大,親水性較差,兩者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PDA組及B-PDA組親水性較好,與Ti組、B組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PDA組的平均接觸角最小,與B-PDA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圖2 各組接觸角
A:B組的N1s區(qū)域;B:PDA組的N1s區(qū)域;C:B-PDA組的N1s區(qū)域;D:B組的O1s區(qū)域;E:PDA組的O1s區(qū)域;F:B-PDA組的O1s區(qū)域
2.2.1 BMSCs粘附實驗 BMSCs粘附實驗結(jié)果表明(表1),BMSCs在各組支架上均具有粘附能力,其中1、2 h時PDA組的細胞數(shù)目較其余三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h時B組及B-PDA組的細胞數(shù)目較Ti組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 h時Ti組比B-PDA組的細胞數(shù)目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i組與B-PDA組的細胞數(shù)目比B組、PDA組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鈦片表面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粘附的CCK-8吸光度值
2.2.2 BMSCs增殖實驗 OD值提示(表2),BMSCs在各組鈦片上生長1、3、7 d均能持續(xù)增殖,B-PDA組的增殖速度最快,B組次之,與Ti組、PDA組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1、7 d時,Ti組與PDA組增殖速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3 d時,PDA組增殖最慢,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 各組鈦片表面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增殖的CCK-8吸光度值
2.2.3 DAPI染色結(jié)果 DAPI染色后倒置熒光顯微鏡觀察可見4組的細胞形態(tài)(圖4)。鈦片上細胞核呈明亮的藍色,形態(tài)為圓形或橢圓形,細胞核體積基本一致。細胞呈梭形,均有伸出絲狀足,且四組的細胞密度均較為密集,細胞形態(tài)良好,負載聚多巴胺或黃芩苷與純鈦組相比,細胞形態(tài)改變不明顯。
圖4 DAPI染色后各組鈦片表面BMSCs形態(tài)( ×100)
2.2.4 BMSCs中ALP活性檢測 在第7天時,B-PDA組的細胞內(nèi)ALP活性高于Ti組、B組、PDA組(P<0.05);第14天時,B組、B-PDA組的細胞內(nèi)ALP活性均顯著高于Ti組、PDA組(P<0.05),而PDA組的細胞內(nèi)ALP活性較另外三組低(P<0.05)(表3)。
表3 培養(yǎng)7、14 d各組BMSCs的ALP活性
口腔種植體常用的材料是鈦基金屬,屬于惰性金屬,存在生物活性差、缺乏骨誘導等特點,與機體骨組織之間主要為機械結(jié)合[9]。對骨種植體表面進行處理是影響骨結(jié)合的重要因素[4],短時間內(nèi)使植入體與周圍骨組織發(fā)生結(jié)構(gòu)和功能上的“骨整合”是保證植入體種植成功的關(guān)鍵[10]。因此,許多研究通過物理改性、化學改性或生物化學改性等方法,改變純鈦金屬表面的生物活性,增強種植體與機體的骨結(jié)合[11]。
另外,有研究表明,黃芩苷具有影響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活動、促進新骨形成和減少骨吸收的作用[7]。從本實驗CCK-8檢測的OD值可見,BMSCs在各組材料上都隨時間的延長而持續(xù)粘附增殖。在粘附實驗中,培養(yǎng)2 h后實驗組OD值高于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4 h后實驗組(B-PDA組)的OD值與對照組(Ti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赡苁怯捎趯嶒灲M能促進細胞更快地粘附,而在4 h時細胞密度接近飽和,使對照組的OD值接近實驗組。這說明實驗組可能對BMSCs的粘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增殖實驗中,培養(yǎng)1、3、7 d后的實驗組(B-PDA組)的OD值均比對照組高(P<0.05),提示負載聚多巴胺-黃芩苷復合涂層可促進BMSCs的增殖。而PDA組在粘附、增殖方面均體現(xiàn)出抑制作用,考慮可能是制備PDA涂層時仍有部分多巴胺單體未完全聚合殘留于鈦片表面,而多巴胺單體對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因此影響了PDA組的粘附、增殖實驗的結(jié)果[21],這可能也是導致ALP實驗中PDA組的實驗結(jié)果較另外三組偏低的原因。
ALP實驗的結(jié)果可以看出,在7 d時,B-PDA組的細胞內(nèi)ALP活性高于Ti組、B組、PDA組(P<0.05),說明實驗組可促進BMSCs的成骨向分化;在14 d時,B組、B-PDA組的細胞內(nèi)ALP活性均顯著高于Ti組、PDA組(P<0.05),進一步提示影響B(tài)MSCs成骨向分化的主要涂層物質(zhì)為黃芩苷,這一結(jié)果與之前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22]。
本實驗結(jié)果表明,通過共沉積法負載聚多巴胺-黃芩苷的復合涂層可改善純鈦金屬表面的親水性,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并促進BMSCs的成骨向分化。然而本實驗仍未深入探討該涂層影響B(tài)MSCs增殖分化的信號通路,以及不同濃度的黃芩苷、聚多巴胺負載的對比。可以作為未來研究深入的方向,為今后種植體表面處理、中藥涂層負載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