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文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應重視書本知識教學,還應進行課外閱讀,使學生眼界更加開闊,提高語文學習興趣。通過課外閱讀,還可有效提高寫作水平。本文重點分析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教師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重點,促使學生閱讀量不斷增加,閱讀面更加廣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鼓勵學生讀好書、多讀書、讀整本書。課程標準還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閱讀總量需超過400萬字,第一學段閱讀總量為5萬字以上,第二學段閱讀總量為50萬字以上,第三學段閱讀總量需超過100萬字。為有效改善小學語文低段課外閱讀情況,完成學段閱讀目標,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
小學生因年齡小,極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不關注課堂內容等現象,教師可通過課外閱讀方式,為學生提供自我鍛煉的機會,促使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學時,教師可以多層面、多角度進行授課,在教學內容上作情節(jié)延伸、內容拓展,將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出來。例如,在《魯濱遜漂流記》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播放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對荒島、野人的好奇心,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在下課以后,很多學生向圖書室借閱《魯濱遜漂流記》一書進行閱讀。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活躍、積極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推薦書籍,讓學生結合個人興趣開展閱讀,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分享,說出閱讀感悟,并指導學生以多角度去理解。在學生交流過程中,不僅可以說出讀書感悟,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總結文章,篩選有用知識,提供寫作素材,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與總結能力。
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使用做筆記、剪貼、摘抄、背誦、寫心得等方法不斷積累知識,如摘抄整理優(yōu)美詞句、圈點勾畫精彩片段、下載保存網絡信息、隨時記錄心靈感受等。教師可指導學生積累方法,如制作、保存與使用詞語卡片,在圈點勾畫時使用統一符號,在班級開展讀書成果展示、讀書交流會等活動,交流與匯報閱讀的書籍、讀后感等,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可給予口頭鼓勵或物質獎勵。
三、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學習方式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興趣,因此,教師需不斷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如,使用多媒體教學,帶領學生聽課外書籍,指導學生去感受閱讀。另外,還可組織學生在閱讀章節(jié)以后創(chuàng)編與主題有關的故事,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上課之前,組織學生進行談談說說“三分鐘活動”,由學生口頭交流個人收集摘錄的新聞、新人新事、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在講臺上向全班同學講述。還可設計課外閱讀小報,各小組輪流編輯,內容主要為課外閱讀作品介紹、好句好詞摘錄、讀書心得等。
四、制訂課外閱讀計劃
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結合教學目標制定閱讀計劃。制定計劃時,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緊密結合語文課堂教學,了解不同年級的學業(yè)情況,考慮課外閱讀書籍的難度,形成科學化與系統化的課外閱讀計劃。
五、廣開書源,充實閱讀書籍
小學生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廣開書源,充實閱讀書籍,可采用以下方式:其一,學校圖書室可依照三至六年級每人兩冊、一二年級每人一冊借書給各個班級,每月更換一次;其二,在三至六年級,教師可鼓勵學生自行捐獻書籍,成立班級圖書館;其三,建立換書機制,在各個班級中進行;其四,三至六年級教室可放置書柜,圖書容納量為100冊以上,班主任負責管理,選擇2~3名學生協助。
六、創(chuàng)設氣氛,確保閱讀時間
一至六年級學生每周都應進行閱讀,閱讀時間為1小時,分為兩次進行,學校教導處應在課表中納入閱讀學習內容,將星期六設為在家讀書日。一二年級學生每月應閱讀1本書,三至六年級學生每月應閱讀2本書,由教師監(jiān)督實施。
七、正確引導,提高閱讀效果
教師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選擇合適書籍,還可采用中高年級結合閱讀的方式,由學生查找與搜集有關閱讀資料。教師應加強指導,將閱讀輔導課上好。另外,教師可組織開展閱讀輔導班,在教師引導下,應用多種閱讀方式,引導學生對不同書籍內容詳細閱讀。學校還應增設讀書筆記輔導課,與課內閱讀相結合,指導學生掌握寫法、明確要求。
參考文獻:
[1]熊正虹.小學語文低段量化課外閱讀的實施策略[J].語文課內外,2020(17):155.
[2]林韓英.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的指導策略分析[J].語文課內外,2020(21):203.
[3]吳嬌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9(18):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