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玲
“古典”原文為拉丁文Classicus,即“典范”的意思。在文學(xué)藝術(shù)領(lǐng)域,文藝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都以古代希臘羅馬為典范,稱之為“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是17世紀歐洲的主要文學(xué)思潮,是在封建君主專制政權(quán)的扶植和鼓勵下日益成長起來的。它最先興起于歐洲典型的絕對君主專制國家——法國,隨后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
法國古典主義文學(xué)以戲劇成就最為突出,代表人物有具有民主、進步傾向的悲劇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劇作家莫里哀,還有寓言詩人拉封丹等。其中,高乃依寫下了法國第一部古典主義悲劇《熙德》,劇中語言鏗鏘有力、人物個性鮮明,詩句以雄辯著名;拉辛擅長利用心理分析表現(xiàn)人物形象,并通過悲劇揭露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代表作是《安德洛瑪刻》和《費得爾》;而莫里哀的喜劇《偽君子》、《唐璜》則運用夸張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達到強烈的諷刺效果。
在英國,古典主義文學(xué)也取得一定成就,如著名詩人彌爾頓擅長借用《圣經(jīng)》中人們熟悉的題材激勵革命熱情,代表作有長詩《失樂園》、《復(fù)樂園》和詩劇《力士參孫》。
雖然古典主義在不同國家、不同作家身上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都呈現(xiàn)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一是政治上擁護王權(quán),提倡個人利益服從國家整體利益;二是宣揚理性,要求克制個人情欲;三是嚴格的藝術(shù)規(guī)范和標(biāo)準(zhǔn),如戲劇創(chuàng)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節(jié)、時間、地點必須保持“整一”等。
圖1:紀念英國著名詩人彌爾頓誕辰350周年。[蘇聯(lián)1958]
圖2:名畫《彌爾頓給女兒朗誦長詩<失樂園>》[匈牙利1967]
圖3:紀念著名劇作家高乃依所創(chuàng)作的悲劇《熙德》在巴黎上演300周年。圖中是畫家查爾斯·勒·布論(Charles Le Brun)所畫的高乃依肖像,左右兩側(cè)還分別描繪了象征戲劇藝術(shù)的面具、劇本手稿和羽毛筆等。[法國1937]
圖4:紀念法國著名劇作家高乃依逝世300周年,畫像中的他前額豐滿飽含文學(xué)智慧,目光深邃閃爍藝術(shù)天賦,劍眉濃密冷對貧困孤寂。[法國1984]
圖5:紀念高乃依創(chuàng)作的著名悲劇《熙德》在巴黎上演350周年,郵票描繪了該劇中羅狄克與施曼娜相愛的場面,背景則分別描繪了這對戀人的父親因國王選太子師傅一事發(fā)生爭執(zhí),以及羅狄克找到施曼娜的父親并與之進行決斗的場面。[摩納哥1986]
圖6:紀念法國著名劇作家讓·拉辛誕辰350周年。[蘇聯(lián)1989]
圖7:紀念法國著名作家莫里哀逝世300周年,背景是莫里哀著名戲劇中的一些演出場景。[新喀里多尼亞1973]
圖8:上方為法國著名劇作家莫里哀的肖像,下方為他所創(chuàng)作戲劇中的情景。[法屬阿法斯伊薩斯1973]
圖9:圖中描繪了莫里哀的肖像以及他親自編劇和演出的戲劇《沒病找病》中的場景。[摩納哥1973]
圖10:以“17世紀的法國著名人物”為主題的套票之一,圖中為法國著名劇作家莫里哀。[法國1944]
(參考書目:朱志榮著《西方文論史》;黃牧航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