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學生在多材料作文寫作上存在作文立意不準、構思僵化、論證語言蒼白等問題。研究者以一節(jié)多材料作文寫作教學課為例,從立意、構思、語言三個方面進行探究,引導學生突破寫作窠臼,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多材料作文;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立意;情境限制;提煉語言
【作者簡介】崔云峰,廣西南寧市教學骨干,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在多材料作文寫作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脫離材料情境限制立意,導致立意不準;構思僵化套路,甚至雷同;語言蒼白,論證過程思維邏輯混亂等問題。對此,筆者以一次多材料作文寫作課為例,從立意、構思、語言三個方面探究學生突破寫作窠臼,實現(xiàn)寫作素養(yǎng)提升的路徑。
一、作文材料展示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1. 60年前,你們的爺爺奶奶遠離家鄉(xiāng),登上大陳島墾荒創(chuàng)業(yè),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的墾荒精神。正如你們所說,他們是最可敬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給大陳島老墾荒隊員的后代、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qū)12名小學生的回信
2.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邊境高原上,你們父女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這種精神令人欽佩。我向你們、向所有長期為守邊固邊忠誠奉獻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習近平總書記給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āng)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
3.王繼才同志守島衛(wèi)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斗者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對王繼才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
以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則重要批示,你有什么看法?請綜合三則批示的內容,寫一篇800字的作文,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準抄襲,不要套作。
二、思辨中審題,緊扣情境限制,準確立意
多材料作文可分為相近型、相反型、互補型和層進型四種類型。上述三則材料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奮斗、堅守、奉獻等可貴精神的贊許,為相近型多材料作文。根據求同性原則,筆者要求學生從對象、事件、精神品質三個角度出發(fā)對三則材料進行概括總結,確定寫作立意(見表1)。
在審題環(huán)節(jié),大多數學生都存在偏題的情況。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對材料加以辨析后,通過表格直觀地呈現(xiàn)多則材料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在思辨性思維的基礎上展開形象化思維活動,則可讓學生有效避免偏題的情況。經過辨析,學生在完成表格時會發(fā)現(xiàn):老一輩人的相同點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非凡的人生,愛國奉獻、忠誠堅守造就了老一輩的時代英雄。以此類推,學生會理解出題者的用意,即新一代的青年要肩負起祖輩父輩們的使命,繼承并踐行愛國奉獻、忠誠堅守的精神,走好青年一代的長征路。類比推理思維是一種廣泛運用的高階思維,可以廣泛應用于相近型、相反型多材料作文的審題,幫助學生迅速抓住材料主旨,準確推斷出文章的立意。
當然,在確定文章立意時,教師還需引導學生關注材料中或隱或顯的情境限制。所謂情境限制,是指命題者根據命題內容、目的,在材料背景、寫作身份、交際對象、寫作文體等方面設置的帶有限制性的寫作要求,對學生的寫作立意、選材等予以一定引導,這是學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v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幾乎都設置了情境限制。學生一旦忽視了材料中的情境限制,則會在審題時出現(xiàn)偏差。
前述的三則批示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60年前”“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32年”等情境限制。這三條情境限制是立足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祖輩父輩們如何走好他們那一代長征路的時間性限制。換句話說,學生在選擇素材時,要將目光鎖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祖輩父輩們”身上,不能天馬行空地運用古今中外各類素材。另外,材料還有一個針對當下的“我們”的對象限制情境,這一對象限制情境意味著學生在寫作中需要扣緊“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并踐行祖輩父輩們的精神,走好我們這一代的長征路”展開論證。學生只有緊貼材料的情境限制,才能避開空談愛國奉獻精神,避免偏題、套作。
三、在對本論的思考中創(chuàng)新思維,實現(xiàn)巧妙構思
借助表1,學生基本確定以下幾種立意。
1.讓愛國奉獻精神成為我們的價值追求。
2.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展示自我,實現(xiàn)人生價值。
3.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非凡的人生。
4.我們青年當與時代主題同心同振,在祖國未來的華美篇章中添上自己精彩的一筆。
在此,筆者以“讓愛國奉獻精神成為我們的價值追求”這一中心論點為例,探討如何讓學生在對本論的思考中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
所謂對本論的思考,是指引導學生緊扣材料對中心論點進行多角度思考,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比較選擇中實現(xiàn)思維的創(chuàng)新,達成巧妙的構思。從高考閱卷來看,大多數學生的作文結構僵化、本論雷同現(xiàn)象比較嚴重。如何讓作文的構思從“千篇一律”的老套走向“萬里挑一”的新穎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需要學生改變常規(guī)的并列式構思,追求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遞進式構思,從而強化文章的邏輯性,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此次作文教學為例,筆者引導學生從小我、大我、超我三個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明確如何實現(xiàn)由淺入深、多角度對文章進行創(chuàng)新構思。
1.“小我”角度:選取材料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從個人角度寫出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
(1)繼承并踐行愛國奉獻精神可以實現(xiàn)我們的人生價值。
(2)繼承并踐行愛國奉獻精神可以讓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中成就非凡的自己。
2.“大我”角度:挖掘材料中人物行為表象下的中國精神,從家國情懷的角度寫出大格局。
(1)雖歷盡千帆,但愛國奉獻精神在當下仍然歷久彌新,是時代的主旋律。
(2)緊跟愛國奉獻的時代精神,到祖國需要的地方,通過奮斗奏響新時代的最強音。
3.“超我”角度:超越家國情懷,關注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從超越個人家國的角度寫出大境界。
(1)如果每個人都具備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那么人類定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2)讓愛國奉獻精神成為每個人的信仰,這是我們青年一代的責任與使命。
四、豐富論證方法,提煉語言,提升論證品質
在考場上,由于受時間限制以及個人語言習慣的影響,大多數學生的論證過程思維邏輯混亂,語言干巴無味,如下面的論證段落。
杜勃羅留波夫曾說: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應表現(xiàn)在漂亮的話上,而應表現(xiàn)在為祖國和為人民謀福利的行動上。黃大發(fā)正是這樣的人。在擔任團結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他堅持帶領群眾在懸崖絕壁上鑿渠引水,面對困難不退縮,遭遇失敗不氣餒,艱苦卓絕數十載,終于引來一泓清泉。黃大發(fā)以堅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踐行了愛國奉獻精神,展現(xiàn)了貧困山區(qū)黨員百折不撓的獨特魅力。
1.豐富論證方法,增強文章的說理性和思辨性
針對論證過程邏輯混亂這一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一是對比論證,即在舉例論證過程中運用正反兩則素材,在對比中突出觀點的準確性,使論證更加深刻,更具說服力。例如在論證“奮斗是時代賦予年輕人的使命和擔當”時,可以將“扎根騰格里沙漠的王銀吉”與“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進行對比。二是假設論證,假設論證主要針對所舉事例,從反面進行假設,進而推出論據的準確性,從而有力地論證論點的正確性。例如在論證“愛國奉獻精神就體現(xiàn)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時,可以從正面闡述——王銀吉十九年如一日,一頭扎進騰格里沙漠,用點滴汗水筑起一道道“綠色長城”,書寫愛國奉獻的不平凡華章;接著,再從反面進行假設——如果沒有王銀吉的奉獻與堅持,騰格里沙漠依然風沙肆虐。
常見的論證方法還有因果論證、條件論證、比喻論證等,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選取的素材擇優(yōu)使用,從而增強文章的說理性和思辨性。
2.提煉語言,優(yōu)化句式,強化論證
提煉語言可讓文章語言優(yōu)美凝練,富于表現(xiàn)力;優(yōu)化句式可使句子氣勢如虹,一氣呵成,邏輯更加清晰;強化論證可讓說理更加透徹。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重新提煉熔鑄語言、綜合運用整散句和辯證句等來提升論證的思維品質。
(1)提煉、熔鑄語言。提煉、熔鑄語言是指對寫作者的原有語句進行重新熔鑄,讓語句更清新,更好地表情達意。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修飾語、限制語、補充語在表意方面的準確選擇以及對更具表現(xiàn)力、緊貼時代脈動的新穎動詞的選擇上。如“我們要通過實際行動踐行父輩們的愛國奉獻精神”一句,可以改為“父輩們已通過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奉獻精神,我們亦應通過奮斗,在新時代烙印下屬于自己的時代印記”。把“踐行”熔鑄為“詮釋”,把“我們要通過實際行動”熔鑄為“在新時代烙印下屬于自己的時代印記”,語言的升格顯而易見。
(2)整散句的綜合運用。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整句的運用上,即在句式運用上追求整齊勻稱、結構類似。如對材料中墾荒創(chuàng)業(yè)登上大陳島的爺爺奶奶、守邊固邊的卓嘎、央宗姐妹以及守島衛(wèi)國的王繼才同志三個對象的事跡進行整句加工時,我們可以通過選用關聯(lián)詞將其連綴為“無論是守島衛(wèi)國的王繼才同志,還是拓荒奮進的大陳島人,抑或是守邊固邊的卓嘎、央宗姐妹”。如此,語句顯得整齊而優(yōu)美。
(3)辯證句的運用。辯證句是指在說理句中要從正反、優(yōu)劣、古今等角度全面地闡述問題,即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多積累讓步復句。例如,心懷夢想固然重要,但我們更應把它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學生還可積累對照并列復句(對照并列表示兩種情況或兩件事情相對或相反)。例如,最勇敢的人,不是哪一個蓋世英雄,而是那一個個堅守崗位的普通平凡的中國人,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保衛(wèi)者。運用辯證句能提升學生的辯證能力,讓文章的說理更深刻。
根據上述方法,學生對前述段落進行修改、升格后,語段的表現(xiàn)力較之前有了明顯提升,語言更加豐富生動、整齊優(yōu)美,說理更加深刻;通過假設論證的運用,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強了論點的說服力。如下面的升格語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睙o論是守島衛(wèi)國的王繼才,還是拓荒奮進的大陳島人,他們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深植于心中的理念。誠如杜勃羅留波夫說過的“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應表現(xiàn)在漂亮的話上,而應表現(xiàn)在為祖國和為人民謀福利的行動上”。如果黃大發(fā)只是嘴上喊喊改變家鄉(xiāng)貧苦面貌的空話,終不會引來那一泓清泉。如果王銀吉只是投身治沙理論的研究,沒有走進沙漠插入第一株樹苗,哪里能夠成就8300多畝的綠色奇跡?父輩們已通過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奉獻精神,我們更要通過實際行動踐行父輩們的精神,通過自己的奮斗,在新時代烙印下屬于自己的時代印記。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思辨中審題立意,在對本論的思考中創(chuàng)新思維,實現(xiàn)巧妙構思,在語言的提煉中強化論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任編輯:蔣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