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浩,管常東,崔錦鋼,胡奉環(huán),袁建松,喬樹賓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TO)病變約占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fā)現(xiàn)病變的33%~52%[1-2]。CTO 病變的心肌細胞由梗死心肌及存活冬眠心肌組成,理論上開通CTO 病變可挽救存活心肌并改善局部及左心室心肌運動收縮功能,降低心肌缺血負荷。存活心肌較少的病變,即使接受血運重建治療,遠期生存率無明顯提高[3]。定量存活心肌檢查在指導CTO 病變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研究中應用廣泛但費用昂貴。常用檢查方法有: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MRI 等。我國人口基數(shù)巨大,PET、SPECT、MRI 等檢查普及度低,限制其廣泛應用。此外,CTO 病變通常由冠狀動脈造影發(fā)現(xiàn)并同期行PCI,超聲心動圖是術前主要檢查。超聲心動圖所示CTO 靶病變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提示既往發(fā)生過缺血事件且部分心肌存活,國內(nèi)尚無其對預后影響研究發(fā)表。因此,在我國無法普及定量心肌存活檢查的國情下,超聲心動圖作為普及廣、價格合理的術前檢查,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對CTO-PCI 后臨床預后影響值得研究。
回顧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全部接受CTO-PCI患者,查閱電子病歷系統(tǒng)術前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資料,篩選符合研究條件患者。
入選標準: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證實合并至少1 處CTO 病變(定義為冠狀動脈造影示病變管腔閉塞、前向TIMI 血流 0~1 級,閉塞時間≥3 個月);CTO病變由我院具有獨立PCI 資質術者判定,具有臨床開通意義,并成功開通(定義為導絲通過病變并行球囊擴張術或支架置入術);術前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示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50%,且排除其他導致LVEF 減低疾病,如瓣膜病、心肌病、代謝性心臟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年齡≥18歲;無CTOPCI 手術禁忌。
排除標準:既往明確出血史,術前血紅蛋白≤90 g/L;合并腫瘤或腫瘤已糾正狀態(tài);任何原因不能接受或不耐受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入院診斷或出院診斷含任何室壁位置“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患者;排除超聲心動圖提示室壁運動消失和矛盾運動、室壁瘤,且臨床判定與CTO 靶病變直接相關患者;妊娠狀態(tài)。
按CTO 靶病變相應的室壁節(jié)段運動功能分為室壁運動正?;颊撸ㄟ\動正常組)和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患者(運動減低組)。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是否與CTO 病變相關,需經(jīng)1 名主治醫(yī)師和1 名PCI 醫(yī)師共同判斷。并按病變部位又將每組分為左前降支亞組及非左前降支亞組。
臨床資料收集以病案號作為唯一識別編號,具體包括年齡、性別、體表面積、體重指數(shù)、合并癥、既往冠心病血運重建史、吸煙史、冠心病家族史、圍術期血肌酐清除率、肌鈣蛋白I(TnI)等實驗室檢查。CTO 病變冠狀動脈造影特點:包括靶病變血管分布,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對角支記錄為左前降支病變,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后側支及后降支記錄為右冠狀動脈病變,左回旋支及鈍緣支病變記錄為左回旋支病變。并計算患者病變SYNTAX 評分[4]及CTO 靶病變J-CTO 評分[5]。CTO-PCI 手術過程:通過PCI 電子報告系統(tǒng)查詢靶病變位置、介入手術時間、介入入路、支架長度及直徑、術后殘余狹窄等。采用電話、門診及住院形式,于PCI 后30 d 及術后每年直至第5年對患者進行隨訪,記錄患者一般狀態(tài)、藥物治療、是否發(fā)生臨床不良事件并記錄發(fā)生時間。
以復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義: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運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支架內(nèi)血栓)為主要研究終點。以單項MACE 作為次要研究終點。
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完成全部統(tǒng)計學分析。連續(xù)變量的結果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非連續(xù)的變量采用n和率(%)表示。兩組間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性變量比較用t檢驗,非連續(xù)變量比較用Fisher 精確檢驗。通過Kaplan-Meier 法估測并繪制兩組累積MACE 曲線,并通過log-rank 法比較兩組間差異。以P<0.05 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例(%)]
按照研究標準共納入227例患者。兩組均以男性為主,年齡、性別、體表面積、體重指數(shù),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運動正常組既往PCI和術前腎臟疾病患者比例均較運動減低組高(P均=0.01);冠心病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比例相近(P均>0.05)。術前超聲心動圖及術前實驗室檢查結果兩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表2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及介入治療結果比較[例(%)]
運動減低組術前SYNTAX 評分、J-CTO 評分均較運動正常組稍高,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CTO 血管分布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運動減低組左前降支比例最高(58.7%),運動正常組左回旋支比例最高(41.7%)。CTO 靶病變處理方式運動正常組和運動減低組均以PCI 為主(95.0% vs.94.6%,P=0.54)。兩組在介入時間、殘余狹窄、支架長度、支架直徑,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表3 兩組患者5年MACE 發(fā)生率比較[例(%)]
218例患者完成5年隨訪,失訪9例,其中運動減低組6例,運動正常組3例。除全因死亡率外,運動減低組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內(nèi)血栓、心力衰竭再住院患者比例均高于運動正常組,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5年MACE 發(fā)生率運動減低組高于運動正常組,但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32)。
經(jīng)校正(既往PCI,術前腎臟疾病,CTO 血管分布)變量后,運動減低組和運動正常組MACE累積發(fā)生率分別為37.1% 和22.9%,HR=1.41,95% CI:0.81~2.44,Plog-rank=0.23,見圖 1。
圖1 校正變量后兩組患者MACE 累積發(fā)生率Kaplan-Meier 曲線
各亞組間5年MACE 發(fā)生率比較(表4):運動減低組非左前降支亞組(45.5%)> 運動正常組非左前降支亞組(34.1%)> 運動減低組左前降支亞組(30.5%)> 運動正常組左前降支亞組(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靶血管血運重建:運動減低組非左前降支亞組(25.8%)> 運動正常組非左前降支亞組(15.9%)> 運動減低組左前降支亞組(11.6%)> 運動正常組左前降支亞組(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住院、支架內(nèi)血栓四個亞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通過兩兩比較,運動減低組非左前降支亞組MACE 發(fā)生率高于運動正常組左前降支亞組(P<0.05),靶血管血運重建治療高于運動減低組左前降支亞組(P<0.05)。
表4 各亞組5年MACE 發(fā)生率比較[例(%)]
超聲心動圖在我國臨床廣泛應用,評價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對CTO-PCI 影響及能否作為指導CTO開通價值是本研究初衷。本研究主要發(fā)現(xiàn):(1)運動減低組MACE 發(fā)生率有增加趨勢,但與運動正常組比較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其具有血運重建意義;(2)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的非左前降支CTO病變PCI 術開通后遠期潛在風險值得引起關注。既往CTO-PCI 能夠改善缺血發(fā)作但能否改善預后仍有爭議[6-10]。源于不同地域、人群、術前評價體系的CTO-PCI 預后研究結果,對于我國心血管介入醫(yī)師參考價值有限。本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真實世界且基于當前國情,結果對我國心血管介入醫(yī)生具有參考價值。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5年MACE 發(fā)生率運動減低組高于運動正常組,但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32)。值得引起關注,其原因如下。
首先,存活心肌數(shù)量影響CTO 開通價值,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的CTO 病變存活心肌數(shù)量相對少。定量存活心肌評價發(fā)現(xiàn),PCI 后獲益與存活心肌數(shù)量相關。MRI 評估靶病變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發(fā)現(xiàn):透壁程度≤25%的CTO-PCI 后局部室壁增厚率明顯改善[(21±15)% vs.(35±25)%,P<0.001],25%≤透壁程度≤75%有改善趨勢[(18±22)%vs.(27±22)%,P=0.010][11]。PET 評估存活心肌7%~10%的CTO 病變,PCI 可降低死亡率及心原性再住院率[12]。
第二,運動正常組的左前降支CTO 病變比例低,非左前降支CTO 高,而CTO 病變累及不同冠狀動脈預后不同。冠狀動脈支配心肌定量研究提示:左前降支(44±9)%明顯大于右冠狀動脈(30±8)%和回旋支(30±12)%,P<0.0001[13]。相較于藥物治療,開通左前降支CTO(2.6% vs.9.7%,P=0.01)及右冠狀動脈CTO(2.6% vs.27.3%,P<0.01)患者5年心原性死亡率明顯減低,而開通左回旋支CTO 無此獲益[14]。通過亞組分析發(fā)現(xiàn),運動減低非左前降支亞組5年MACE 和靶血管血運重建發(fā)生率最高,與既往非左前降支CTO 開通獲益較低的研究結果一致。預后差異與CTO 病變支配心肌范圍及支配心肌功能可能相關,通常認為左前降支病變重要性較高。本研究中運動正常組以左回旋支病變?yōu)橹鳎艽擞绊戇\動正常組獲益可能被低估。
第三,CTO-PCI 后左心功能改善,提高臨床獲益。Werner 等[15]研究表明90%側支灌注不能滿足CTO 病變供血需求,在心肌高耗氧條件下約1/3 側支發(fā)生竊血,而開通后CTO 病變血供改善,左心室收縮功能提高,尤其對于LVEF ≤50%患者,PCI后LVEF改善顯著[(44.3±12.9)% vs.(38.0±9.8)%,P<0.001],而藥物治療組無明顯提高[(40.9±12.6)% vs.(39.9±8.4)%,P=0.631]。多支病變且LVEF≤40%患者,Cardona 等[16]通過MRI分析室壁運動情況發(fā)現(xiàn),CTO-PCI后左心功能及室壁運動明顯改善,而非CTO病變干預與否不影響LVEF。Hoebers 等[17]一項涉及11085例CTO-PCI患者的Meta分析顯示術后LVEF絕對值提高4.44%。Hobbs 等[18]和伏蕊等[19]研究表明LVEF 減低增加患者年死亡率,因此CTO 開通后LVEF 提高具有生存獲益。遺憾的是本回顧性研究缺少系統(tǒng)性LVEF 隨訪數(shù)據(jù)。
局限性:首先,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提示非左前降支CTO 相對風險較高,超聲心動圖檢查不足甄別其中高風險、低獲益,仍需定量檢查及臨床綜合評估決定治療策略。這一不足,源自超聲心動圖檢查自身限制,但是對臨床具有重要提示作用;第二,超聲心動圖檢查受限于操作者經(jīng)驗及自身檢查能力,可重復性低于定量存活心肌檢查,且術后無連續(xù)隨訪資料。第三,樣本量少,未合并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減低并完成隨訪的左前降支CTO 患者13例,今后仍需擴大樣本量。
綜上所述,LVEF ≤50%合并室壁運動減低患者,CTO-PCI 風險值得關注,術前除心臟超聲檢查外,建議個體化評估指導治療方案制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