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愛鸞
摘 要:幼兒階段的啟蒙教育對幼兒的長期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所以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要重視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提問,充分發(fā)揮教師對幼兒的引導作用。同時,教師要提高幼兒教育能力,在幼兒能聽懂的范圍內(nèi)提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為此本文主要探討了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
關(guān)鍵詞:有效提問;幼兒發(fā)展;教育發(fā)展
1 提問應區(qū)分活動類型,做好問題設計
教師應根據(jù)科學活動的不同類型和具體內(nèi)容,整體設計相關(guān)問題,要考慮問題的切入點在哪里、問題的最佳時機在哪里、問題的難度水平在哪里……真正使提問起到啟發(fā)幼兒思考與探究的效果。
第一,觀察類科學活動中的提問。幼兒對事物的理解和探索總是從觀察開始的,但由于缺乏觀察能力,往往會被事物的表面特征所吸引,因而忽視事物的典型特征和屬性。因此,教師應設計能啟發(fā)幼兒在此類科學活動中有序、全面地觀察和思考的問題。比如 : 在小班觀察活動“秋天的橘子”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提問 : 橘子是什么形狀的 ? 橘子皮是什么顏色的 ? 有什么不一樣 ? 橘子的頂部和底部有什么 ? 橘子皮里面是什么顏色的 ? 橘子瓣兒是什么形狀的 ? 仔細觀察橘子瓣兒上有什么 ? 嘗一嘗橘子是什么味道的 ? 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觀察橘子,幫幼兒學會按照從上到下、從外到內(nèi)的順序進行觀察,并通過多種感官更加全面地認識橘子。
第二,實驗類科學活動中的提問。實驗類科學活動側(cè)重引導幼兒親身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探究的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之中認知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這類活動中教師可以使用推測性提問法,幫助幼兒了解和把握事物的屬性及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比如 : 在“吹泡泡”科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五角星形、大三角形等形狀各異的吹泡泡器,提出:“這些形狀各異的泡泡器會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 ?”這樣的問題讓幼 兒先推測并讓幼兒在記錄表中畫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再讓幼 兒實際操作泡泡器去驗證。在實驗前不少幼兒認為泡泡的形狀和泡泡器的形狀是一樣的,但經(jīng)過實驗后幼兒才知道泡泡的形狀和泡泡器的形狀沒有關(guān)系。推測性問題可以引導幼兒主動構(gòu)建自己的猜想,并通過實際操作來驗證猜想,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推理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能幫助幼兒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 改變提問方式,提高教師的有效提問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目前我們幼兒園中采用的一種普遍的方法。因為它是一種普遍的方法,所以這種方法存在著無用和效率低的問題,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們改變提問的方式,提高教師的有效提問。而且在一般的提問中關(guān)注活動的方式,喜歡在精彩豐富的活動過程中灌注更多的注意力以吸引小朋友們的集中力,從而降低了問題的有效性。教師們必須要把握好提問題的技巧,必須符合幼兒階段。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提出問題后就讓學生回答的習慣,要留給學生們思考的空間和交流的空間。
比如,一次教育活動《令人煩惱的蔬菜》中,老師先在在每個小朋友嘴里喂上一小點苦瓜,小朋友很不開心地嘗著嘴里的苦瓜。教師:你們吃的是什么蔬菜呢?小朋友們:苦瓜。教師:“苦瓜在你們嘴里是怎樣?”。(老師的目的是要小朋友說出苦瓜到底有多苦,小朋友們喜不喜歡吃)。小朋友們看著老師沒人回答,于是老師又連著問了好幾遍,小朋友從一臉的不高興到集中力慢慢分散,后來沒有人聽教師的問題,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就浪費了不少的課堂時間。其實 “苦瓜在你嘴里是怎樣的?”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說起來起來很簡單,但是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小朋友的語言發(fā)展水平較低,表達能力也比較差,對一些復雜的詞語和句子都還不能做出回答,更不能流利的回答問題。那么在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改變提問方式,“跳跳糖在你們嘴里在干嘛,”并且老師要給出小朋友們充足的交流空間,要每個小朋友分享分享他們自己的感覺。所以,對幼兒園的幼兒們提問,不僅要簡單明了、具體、幼兒能夠理解的,而且可以輔助一些幼兒們可以理解的簡單的動作。
3 改善問題應答模式
有提問就有應答,幼兒在得到問題之后,還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回答問題,這是提問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只有形成高效的應答模式才能夠提高提問的有效性。然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很多幼兒教師并不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對待幼兒的回答過于敷衍,極大的降低了提問教學的效率。部分幼兒教師在對幼兒的回答,進行評價的時候只會用“很好”“很棒”等形容詞,并沒有體現(xiàn)出評價的針對性與價值,仿佛幼兒的回答環(huán)節(jié),只是其完成教學活動的工具,并沒有發(fā)揮提問教學的真正意義。首先,教師在評價與回應幼兒的時候應該體現(xiàn)出具體化的原則,相比“你覺得這畫得怎么樣?”,教師應該針對其中具體的內(nèi)容進行評價與應答,比如“旁邊下面的那個荷花……”教師不是給幼兒一個籠統(tǒng)的應答,而是能夠根據(jù)幼兒實際的表現(xiàn)與表達進行針對性地評價,這樣的應答才能夠使幼兒意識到自己思考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反思與改正。
4 提問應有啟發(fā)性,避免暗示
提問應富有啟發(fā)性,因為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啟發(fā)幼兒思維的一種手段。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提一些幼兒找不到現(xiàn)成答案,但又與他們的生活關(guān)系密切的問題,讓幼兒“跳一跳,摘到果子”,以激發(fā)他們的思考和求知欲,促進其思維的發(fā)展。比如 : 在科學活動“認識輪子”中,教師提問 :“除了交通工具有輪子外,你們還想給什么東西也裝上輪子,為什么 ?”幼兒有的說 :“給書包裝上輪子,這樣每天就可以拉著走不用背,很輕松。”有的說 :“給小床裝上輪子,我們就可以移動小床了?!庇械恼f :“給電視機裝上輪子,這樣搬起來就不費勁了。”……教師的提問具有啟發(fā)性和探究性,幼兒不僅能思考給什么東西裝上輪子,而且會思考為什么而裝,使幼兒獲得了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教師在運用啟發(fā)性提問時,一忌提問高深莫測,讓幼兒對問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所適從 ; 二忌提問過于簡單,幼兒不假思索就能說出答案。比如 : 在中班科學活動“不同的睡姿”中教師提問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 ?”這個問題基本不需要思考,對中班幼兒來說毫無價值,大部分幼兒為了迎合教師都會正面回應,問了等于沒問。教師應避免提諸如“是或不是”“喜歡或不喜歡”“好或不好”之類的問題,這類問題只需要幼兒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有些問題甚至會暗示答案,難以啟發(fā)幼兒的思維,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5 結(jié)束語
提問是在教育過程中普遍而且必不缺少的一個過程。適當?shù)奶釂栍欣谔岣哒n堂的學習效率,有利于為小朋友們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提高教育提問的有效性的過程中,看似很簡單,實際上需要教師們費盡心思,改變傳統(tǒng)的提問方式,提高問題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繆偉軍.對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研究[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08):117-118.
[2]龍銀霞.淺析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提問策略[J].青年與社會,2019(2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