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萌
【摘 要】統(tǒng)編版的教材從第二學段起,單元中的課文被分為“教讀”和“讀”兩類,但在實際教學中,略讀課文往往得不到重視,或者干脆被當作精讀課文來上,抑或是變成了自學課堂。而“略讀”課文應該是承接于“精讀”課文的,是學生將在“精讀”課文中習得的閱讀方法的實踐。本文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探究從“學法”到“用法”這一閱讀階梯的搭建過程。
【關鍵詞】精讀 略讀 閱讀階梯
2018年9月,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開始投入使用,總主編溫儒敏先生提出,新教材著重于擴展學生的閱讀面,以量變促質變。因此,教材強調“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由教讀、自讀到課外閱讀。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不知道該怎么拿捏精讀“精”和“略”的度,往往會把所有課文都當作精讀課文來教學,又或者略讀課文變成走馬觀花,甚至有時干脆“砍掉”幾篇略讀課文。本文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探討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實現(xiàn)“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略讀課文運用方法”這一“閱讀階梯”的搭建過程。
一、立足語文要素,教學目標分層
“語文要素”內涵不僅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還包含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簡單來說就是“學什么”和“怎么學”。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jié)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嘗試續(xù)編故事”。
基于這樣的語文要素,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在教學目標上也體現(xiàn)出了“預測”這一閱讀策略方面的梯度。第一篇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要求學生“試著一邊讀一邊預測,知道可以根據(jù)題目、插圖和故事內容中的一些線索進行預測,初步感受預測的好處和樂趣;懂得預測的內容跟故事的實際內容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這一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預測的興趣,并了解預測的方法;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長胡子》的教學目標在前文的基礎上增加了“能根據(jù)故事的實際內容修正自己的想法”,并要求學生能實現(xiàn)“根據(jù)文章或書的題目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這一目標的設定,更多是培養(yǎng)學生在預測過程中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小狗學叫》一文則側重于寫作目標,比如預測故事的結局,通過“將自己的預測與原文進行比較”,實現(xiàn)從模仿到遷移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在精讀課文中,我們要讓學生“了解預測”“學習預測”,在略讀課文中,讓學生“掌握預測”“運用預測”。
二、精細閱讀指導,夯實策略根基
精讀課文教學是閱讀策略形成的過程,離不開教師對閱讀知識、策略、方法的指導,因此,在精讀課堂上,筆者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閱讀參與度,激發(fā)他們對閱讀的期待,從而實現(xiàn)閱讀策略的指導。以下是筆者的教學設計及思考。
1.深層提問引發(fā)思考,初嘗猜測樂趣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話故事。對于這類預測類型的文章,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心是開啟推測之門的第一把鑰匙。筆者用小小書的形式首先勾起了學生們的預測興趣,再由一系列提問為抓手,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展開預測。課堂伊始,筆者就以課題發(fā)出提問,引發(fā)了學生們的初測——“老屋為什么倒不了?”初測是完全脫離文本的,是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的預測。由此為學生搭建出探索網(wǎng)絡的第一條支線—結合生活經(jīng)驗進行預測。在之后的教學中,筆者又多次提問:“老屋倒了嗎?”“老屋答應了嗎?”“接下來會發(fā)生怎樣的事?”這些問題讓學生燃起了對文本探索的熱情。在每一次引發(fā)推測的提問之后,筆者都不忘追問“為什么?”“你為什么這么認為?”“你這樣猜測的依據(jù)是什么?”這樣的追問既讓學生說出了自己思考的過程,又讓學生發(fā)現(xiàn)猜測和想象并不是盲目的。在此基礎上,順勢引導學生搭建出探索網(wǎng)絡的其余支線:結合題目進行預測;結合故事內容進行預測;結合文章插圖進行預測。
2.結合探索網(wǎng)絡,練習片段預測
在引導學生搭建出一幅探索網(wǎng)絡圖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哦!原來我們的每一次看似隨意的猜測其實都是有依據(jù)的。雖然全程筆者都以“猜測”代替“推測”,讓學生便于理解提問的目的,但事實上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圖構建過程中,讓學生經(jīng)歷了推測—順勢而推,隨思而測。
學生在預測中,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成了故事情節(jié)走下去的助推者,有個學生課后告訴筆者:“老師,我有一種自己是編劇的感覺,這實在太有趣了!”這種強烈的參與感促使學生想要繼續(xù)閱讀下去,這就實現(xiàn)了我們在精讀課堂所要達成的目標。
三、略讀抓手指導,策略進階訓練
在教材編排說明中提到“略讀課文運用方法”,那么在第一篇精讀課文學習方法之后,筆者根據(jù)本課《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能根據(jù)故事的實際內容修正自己的想法”,要求學生能實現(xiàn)“根據(jù)文章或書的題目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這一梯度目標。為此,筆者做了如下教學片段設計。
1.談話導入,回憶預測方法
由筆者的名字入手,讓學生預測,父母給筆者取這樣的名字,可能是對筆者有怎樣的期待,并且說出理由。這樣的游戲環(huán)節(jié),既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讓他們感知預測的妙處。接著讓學生回憶預測的方法,例如借助圖片預測、結合生活經(jīng)驗預測,聯(lián)系課文內容預測,等等。
2.合理預測,及時修正想法
如果說上節(jié)精讀課堂,筆者扮演著“學步車”的角色,一步一步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預測,那么這節(jié)課,筆者就成了墻邊的扶手,只在他們“站不穩(wěn)”的時候“扶一把”。根據(jù)課后習題,筆者設計了一張預測單(見下表)作為略讀的抓手,讓學生依照閱讀的推進,逐步完成預測單。整個預測過程一氣呵成,并不在某個階段停下來進行講解,以免影響學生的連貫思維,只在學生預測出現(xiàn)問題時予以幫助。
3.情境創(chuàng)設,閱讀策略升級
在學生們完成各自的預測單后,筆者給予了他們小組內討論的時間,選出他們認為最合理的預測情境進行表演展示。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讓學生們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更關注預測內容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設計表演時,他們會為自己的預測內容增加更多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的想象,這使得學生對閱讀策略掌握更加立體。
四、起于讀升于寫,完成能力遷移
本單元有兩篇略讀課文,第二篇《小狗學叫》是本單元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終極能力的實現(xiàn)—“嘗試續(xù)編故事”。由“猜”到“預測”再到“編寫”,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學生在本單元所要實現(xiàn)的進階任務。針對這一目標,筆者做了如下設計。
1.立足朗讀,思考復述
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可能存在一個誤區(qū)—略讀等于自讀,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文,那略讀課文與課外閱讀就沒有區(qū)別了。以本文為例,要想讓學生在之后的結局預測環(huán)節(jié)有更多的參考,對前文的掌握就尤為重要。因此,筆者為學生設計了自讀課文的問題:
(1)小狗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陷?
(2)別人怎么對待它的?
(3)誰幫助了它?
在自讀完成之后,讓學生根據(jù)這三個問題嘗試把課文復述出來。在交流中,筆者指導學生讀出小雞“同情”、杜鵑“憐憫”、狐貍“嘲笑”等語氣,并預測小狗的反應會是怎樣。此時,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預測已經(jīng)輕車熟路了,他們很輕松地就根據(jù)插圖和生活經(jīng)驗做出了相應的預測。在復述完成后,筆者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小動物在文中都開口說話了,這就是童話的一大特點,作者用擬人的手法,賦予了它們人的情感、行為和動作,我們要把它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所以在后面的預測中,我們要以人的情感、想法、動作等來進行合理預測。
2.巧借留白,延伸文本
課文為小狗設計了三種結局,但都不完整,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給這條狗規(guī)劃一個完整的結局。
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想象是發(fā)明的雛形。在教學中,筆者盡量喚起學生腦中儲備的有關知覺表象,并進行加工、組合;再引導學生或延伸故事情節(jié),或補充課文內容,或創(chuàng)造新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從而加速他們的再造想象向創(chuàng)造想象的轉化。在這里,筆者并不干預學生是否能把握結尾的深層內涵,而是使用激勵性的評價語來激勵和鼓舞學生,讓他們在大段的預測中獲得成功體驗,至于故事背后的內涵,筆者認為沒有必要說得過于通透,以免限制學生寶貴的想象力。
3.拓展閱讀,內化策略
教讀是為了不教而讀。在課的最后,筆者讓學生們去思考文本三個結局以外的其他可能。此外還推薦了《老鼠、小鳥和香腸》《小柳樹和小棗樹》這兩篇適合運用預測策略的文章,讓他們在課外閱讀中實現(xiàn)從“要我預測”到“我要預測”的過渡。
五、結語
正如葉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樣:略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并不等于說不需要教師的指導。作為教師,在不同課型下,不妨先問問自己,我要教什么?學生要學什么?精準的收放課堂,才能真正讓學生收獲閱讀能力提升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