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體驗”是指人們以切身的實踐和感知來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活動;而“體驗式學習”則是將體驗和學習相互融通,讓學生在實踐經(jīng)歷中認知、明理和成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日常的生活場景作為教學的基礎,致力于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行,以此幫助學生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的目標。將體驗模式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全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可以引導學生在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德,繼而將這種品德外化為其為人處世的方式。
對此,本文以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教學為例,淺談在教學中如何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課堂體驗學習的五個方面——了解、思考、應用、提升、分享,來發(fā)揮課堂體驗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形成并提高核心素養(yǎng)。
一、了解
認識并了解事物,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本前提和關鍵。由于不少學生并未建立起道德與法治的相關概念,以及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和良好習慣尚未形成,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有必要通過直觀地展示實物,播放圖像、影視等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視覺和聽覺,對理論知識產(chǎn)生直觀的認識和記憶。例如,在《我們愛整潔》一課中,為引導學生更好地對“何為良好習慣”產(chǎn)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和了解,在課堂導入部分,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出示實物筆盒并提問:“這個筆盒外面干凈嗎?”學生回答:“干凈?!苯又處煷蜷_筆盒問:“我們再看看筆盒里面的情況如何。”經(jīng)過仔細的實物觀察和判斷,生:“筆盒很亂,筆帽和筆沒有放好?!鄙骸安徽麧?,有些地方沾到了水彩筆的污漬。”……如此,學生通過列舉實物的不整潔之處,對該筆盒的整潔情況做出判斷,即外部整潔,內部雜亂無章。接著,教師再結合課件,展示某學生房間里干凈、整齊的畫面,引導道:“這個房間整潔嗎?具體表現(xiàn)在哪呢?”生:“很整潔,被子疊得很整齊、桌子也很干凈?!鄙骸皶诺煤苷R,玩具也歸類整理了?!薄纱?,通過實物情境結合圖片展示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感官和體驗,初步領會“整潔”的含義。雖說這個階段的“整潔”的好習慣對小學生來說是別人要求、別人需要的,即他律性的,是被動的,但這恰恰也是養(yǎng)成好習慣的開始。
二、思考
在學生對“良好習慣”有了了解后,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對課程進行深入的思考。這種智力探索的活動,能夠使學生對良好習慣的內容進行整理、消化和理解。仍以《我們愛整潔》一課教學為例。為了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遷移到生活中,教師一般會以“每天起床后,你會做哪些事情?”“具體是怎樣做的?”“你認為自己的生活習慣是否做到了整潔的要求?能不能舉例說明?”“生活中有沒有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好?可以怎么改進呢?”等問題來引導學生回憶并反省自身的習慣是否達到“整潔”的標準。這類問題比較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容易激發(fā)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究的積極性,既有利于啟發(fā)他們將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形成日常自我反思的意識,又能有效促使他們將“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內化為自身的需要。
三、應用
把學到的良好習慣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最好的體驗是應用。例如,在《我們愛整潔》一課的學習過程中,當學生完全理解了“整潔”的含義后,教師便可引導他們聊聊身邊的生活事例,并對該事例中的行為進行判斷,即是否做到了整潔。同時,可以在課上播放相關“提升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視頻,以此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愛整潔、懂自律的生活習慣。在應用階段,教師主要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日常生活中有關疊、鋪、撣、擦的生活技能,其整潔的標準主要為:疊、鋪后的被子四四方方、平平展展;撣、擦過的桌面一塵不染。繼而,引導學生回家后,根據(jù)視頻中所教授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間,實現(xiàn)學以致用,落實養(yǎng)成愛整潔的教學目標。
四、提升
學生在不斷將理論應用到實際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意識得到提高,并在生活中能無意識地表現(xiàn)出這種良好的習慣。在《我們愛整潔》的學習中,還可以創(chuàng)設課堂小舞臺讓學生來表演清掃教室的步驟。首先,指定學生上臺表演清掃的整個過程;接著,向班上的學生提問:為什么要按照“開窗→灑水→擦黑板→擦桌椅→掃地”這樣步驟進行?步驟顛倒會怎樣?為什么?這種演繹和提問的方式不但會讓學生對該理論知識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由此,讓學生將愛整潔的良好習慣,通過課堂上的實踐表演應用到維護學校環(huán)境整潔上來,使學生保持良好習慣的意識在重復應用中得到提升。
再如,在教學《我不拖拉》一課時,教師可先播放一段FLASH小視頻《“拖拉鳥”的故事》,并向學生提問:拖拉鳥后來會怎么樣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假設拖拉鳥能夠在同學們的建議中汲取經(jīng)驗,那么它的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希望大家能開動腦筋,好好思考,并與同桌討論討論,再向全班同學分享自己的思考。通過設計拖拉鳥的故事和“我會說”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原先在課上學到的關于“學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知識點,通過續(xù)編故事的方式應用起來,把不拖拉的好習慣內化到自己的生活習慣中。由此可見,利用表演、討論、分析等方式,學生能夠在活躍愉快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良好習慣帶來的益處。從精神文明的角度來看,這也有利于提升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意識,并有效地實現(xiàn)由他律到自律、由外在約束向個體悅納的轉變。
五、分享
與他人分享良好的習慣是最好的應用,亦是最好的體驗之一,因為這有利于學生鞏固良好的習慣??稍凇段覀儛壅麧崱方虒W的結尾處設計游戲和分享的環(huán)節(jié),如比賽系鞋帶、穿衣服等,再請班上的幾個學生分享自己愛整潔的學習體會。通過分享體驗,學生對愛整潔的含義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較為規(guī)范的好習慣。此外,教師還可要求學生放學回家后,將課堂上學來的愛整潔的好習慣與家長分享。將課堂體驗教育由課內延伸至實際生活中,以鞏固學生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課堂體驗五環(huán)節(jié)——了解、思考、應用、提升、分享,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能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讓學生從對良好習慣的概念產(chǎn)生初步的了解,到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并形成良好的習慣意識,再到內化為其品質的過程。總體來說,這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持續(xù)養(yǎng)成習慣的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從而真正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海峽路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