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習慣,并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課本劇源自角色朗讀,是一項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手段。將課本劇與閱讀教學相融合,就是讓學生對文本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品味琢磨,豐富細節(jié)
盡管有的語文課堂也引入課本劇,但是往往收效甚微,這一現(xiàn)象值得深思。事實上,課本劇是對文本的二次創(chuàng)造,學生只有參與其中,豐富原文中沒有提到的細節(jié),增刪一些情節(jié),才能讓課本劇“好看”起來。但是有的教師只讓學生照搬原文,這樣的課本劇根本談不上創(chuàng)造。因此,想要打造真正的課本劇,必須引導學生從文本的細節(jié)著手。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為了更好地開展課本劇活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創(chuàng)編,豐富原文的細節(jié)。首先,教師和學生一同閱讀原文、翻譯原文,讓學生想一想這樣一篇課文,缺乏哪些細節(jié)?學生仔細思考后,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不僅缺乏對話,而且也沒有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細節(jié)內容,顯得特別單薄。對此,教師要求學生自由組合,用白話文的形式對《司馬光》這篇課文進行改編,需要填充細節(jié),并且盡量和原文契合。如,有的學生寫出了這樣的劇本:司馬光和幾個孩子在院子中愉快地玩耍,其中一個孩子趁他們不注意,偷偷地爬到了院中的水缸上。只見他又蹦又跳,高興得不得了,結果一個沒注意踩空,不小心掉進了水缸里。巨大的落水聲引起了司馬光等人的注意。當他們發(fā)現(xiàn)水缸中有一個孩子在大聲呼救時,都焦急得不得了,有的孩子甚至都哭了出來,只有司馬光沉著冷靜地想救人的對策……這樣的改編既有細節(jié),還符合原文的脈絡,非常適合用來進行課本劇呈現(xiàn)。
在開展課本劇活動以前,一定要保證有好的劇本。所謂好的劇本,首先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要填充大量的細節(jié),豐富很多內容,這樣才能讓課本劇更加好看。如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磨細節(jié),就能提高課本劇的舞臺效果。
二、通力配合,集思廣益
課本劇創(chuàng)編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學生之間的通力配合,才能呈現(xiàn)出絕佳的舞臺效果。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只關注班級中比較活躍的學生,只讓班級中一小部分人參加,導致整體教學效率難以提升。而課本劇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并不是教學的目的,只有讓學生全員參與,才能帶來教學效率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學《獵人海力布》一課時,在整體閱讀過課文以后,學生對文章蘊藏的情感有了深刻的體會,內心產生了強烈的觸動。于是,教師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課本劇創(chuàng)編,對文本進行二次加工。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科學分工,共同協(xié)作。有的學生負責收集資料,有的學生負責撰寫劇本,有的學生負責校對稿子,每個學生都發(fā)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在學生的共同協(xié)作下,課本劇創(chuàng)編取得了絕佳的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學生能夠做到傾聽并交換彼此的意見。
在寫“海力布和鄉(xiāng)親們對話”一幕時,有的學生提出應該增加戲劇沖突,他認為,鄉(xiāng)親們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不會隨隨便便搬家。海力布百般勸說,鄉(xiāng)親們也不為所動。他提議,如果可以穿插鄉(xiāng)親質疑海力布的情節(jié),更能突出情節(jié)的張力。其他小組成員紛紛附和,最終,組長在課本劇上加上了這個情節(jié)。
案例中,教師將全班同學進行分組,每個小組都通力協(xié)作,共同配合,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在應用課本劇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鼓勵全員參與,這樣才能提高課本劇教學效率。
三、精心指導,提升效果
將課本劇引入語文課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限,而課本劇是對文本的二次創(chuàng)造,對學生的語文基礎有一定要求。如果教師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本劇創(chuàng)編,很可能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將學生分組,還需要對學生的創(chuàng)編過程精心指導,對學生加以思維上的提示,這樣做既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突破學生的思維障礙,最終提升課本劇的改編效果。
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引入了課本劇的模式,但是在表演過程中,有的學生不僅不能“入戲”,甚至還會犯一些不該犯的錯誤。如,當學生表演“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時,有的學生并沒有準確把握廉頗的心理活動,將廉頗演得嬉皮笑臉,毫無大將風范。于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廉頗平時一直看不慣藺相如,結果發(fā)現(xiàn)原來是自己誤會了藺相如,他要向對方賠禮道歉,又會有怎樣的心情和表現(xiàn)呢?”大家經過仔細分析,意識到廉頗面對藺相如時,認為是自己小肚雞腸,誤會了藺相如,所以必定十分懊悔,而且也會表現(xiàn)得不好意思。于是在呈現(xiàn)這一幕時,學生格外注意神態(tài)和舉止的表現(xiàn),盡力演出廉頗內心的掙扎,最終取得了良好的舞臺效果。
這節(jié)課之所以成功,不僅源于同學之間的通力配合,更重要的是教師的精心指導。小學生人生閱歷有限,在考慮細節(jié)時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師如果可以及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對學生加以提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適度評價,互相促進
在引入課本劇的過程中,科學的評價至關重要,因為評價有助于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更需要發(fā)展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通過評價,學生將進一步明確得失,有利于學生調整方向,共同進步。因此,在開展課本劇活動以后,教師需要額外增設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課本劇進行點評,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例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課堂一共呈現(xiàn)了4組表演。在學生表演以后,教師首先給出了具體的點評:“總體來說,學生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很感謝你們在課堂上的賣力演出。但是在表演的過程中,我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但是我不想立刻揭曉答案,我希望讓同學們來猜一猜,老師究竟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舉手表達看法。有的學生說:“剛才第一組同學整體表現(xiàn)較好,但是扮演盲女的同學,并沒有演出盲人的感覺。而且根據(jù)課文的描述,盲女沉浸在貝多芬的鋼琴聲里,表情一定十分陶醉,但是她的表情沒有帶給我這種感受。”還有的學生說:“第二組學生在演出貝多芬彈奏鋼琴那一幕時,肢體動作特別的搞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點評學生、學生之間互評,既讓學生認識到彼此的不足,也讓學生得到了有益的啟示。
評價是幫助學生看清自身問題的關鍵。在應用課本劇的過程中,如果只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永遠不知道自身存在哪些問題。只有給出具體的評價,學生才能及時地改正,有利于學生長遠的進步。
課本劇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教學方式。在應用課本劇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提供了四種應用思路,旨在給教育工作者帶來有益的幫助,打造出精彩的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