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
【摘要】優(yōu)質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教師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成效。本文根據(jù)布魯姆目標分類學,闡述了小學英語課堂中如何通過不同層級的提問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課堂提問;思維層次;小學英語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問題是思維的向導,課堂提問是啟迪學生思考的重要形式[1]。因此,教師應基于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以啟發(fā)學生思維為原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課堂提問低效的常見原因
(一)問題設計不精準,明知故問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有時會問一些無須多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的問題,如教師拿著文具問:“What's this?”這類問題缺乏信息,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二)問題層次不鮮明,浮于表面
思維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層次。但是,有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僅局限于同一思維層級的問題,如“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等。這類問題的答案都能在原文中找出,不需要學生深入思考??梢?,問題缺乏思維的層次性和遞進性。
(三)封閉式問題多,開放式問題少
封閉式問題指向的答案是固定的,此類問題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開放式問題,即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和感受產生個性化答案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應多提含有how,why的開放式問題。
二、基于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學的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
布魯姆認為,教育目標可分為認知學習、情感培養(yǎng)和技能訓練三個方面。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設計不同的問題,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記憶型提問:重在對信息的回憶和重述
記憶性提問重在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有關信息的重述和重組。它屬于初級思維層級的學習過程。
四年級下冊 Unit 6 Shopping Part C一課主要講述了Zoom作為服裝店員,將商品價格牌擺反了造成顧客Miss Sheep的誤解,最終被boss開除的故事。上課伊始,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回憶并總結本單元A和B兩部分的知識要點。
T: We' ve learned how to shop. Look, Who are they?
S: Shop assistants.
T: Do you remember“How to be a good assistant?”A good assistant should be...?
S1: Polite and warm.
T: Yes. A good assistant should be polite and warm.Maybe some more. Today, we'll also going to learn a story about shop assistant.
以上,教師在利用回憶型提問幫助學生復習舊知的同時,導入新課,承上啟下。
(二)理解型提問:重在對信息的內化和領會
理解型提問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信息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即學生能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或判斷等。它能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突破重難點,鍛煉學生的思維。
四年級下冊 Unit 6 Shopping Part C一課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是“Why are Zoom fired?”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
T: Boys and girls, Is Zoom polite?
S: Yes.
T: Is Zoom warm?
S: Yes.
T: We know Zoom is polite and warm. But why is he fired?He was wrong with the_________. Let's look and find.
S1: Price tag.
T: How much is the skirt? 16$ or $91?
S: $91.
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要意的問題,由淺入深,從“Is Zoom polite?”和“Is Zoom warm?”到“Why is he fired?(理解類問題)”問題的答案需要學生在理解文本和圖片的基礎上推斷出來,問題層次的遞進引導學生一步步抽絲剝繭,突破重難點,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三)應用型提問:將知識運用于新情境中
應用型提問重在考查學生將學過的知識、技能、方法直接用于新的具體情境中,解決問題。
Unit 6 Shopping Part C一課在結尾處有一個留白部分,教師在處理完文本后,充分利用此處留白,設計了改編對話的小任務。
T: Look, in the end, Mr. Elephant said"Zoom, you are fired."Zoom said"But..."At this moment, here comes a new customer.Who' s she?
S: Rabbit.
T: Yes, it's Miss Rabbit. If you were Zoom, can you do better this time?
S: Yes.
語言框架如下:
Zoom: Can I help you?
Miss Rabbit: Yes, Can I see that skirt please?
Zoom: Of course.
Miss Rabbit: How much is it?
Zoom: It's $81.(18$ or 81$)
Miss Rabbit: OK, I'll take it.
Zoom: Thank you.
Mr elephant: Zoom, good job!
教師利用課文留白和巧妙提問讓學生運用所學新知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真實生活中的購物情境,培養(yǎng)了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
(四)評價型提問:聯(lián)動經(jīng)驗走向高級思維
評價型提問屬于高級思維層次活動的提問方式之一。它要求學生不僅能對知識進行理解、應用,還能進行知識判斷和價值取向的選擇。
在教學Unit 6 Shopping Part C一課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對Zoom作為店員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同時引出好店員應具備的另一個重要品質。
T: Zoom is polite and warm. But he made a mistake about the price tag.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Zoom? He is...
S1: Stupid.
T: Stupid? Any other answer?
S2: Careless.
T: Wonderful. Zoom is careless.(explain and teach “careless”) . So is Zoom careful?
S: No. So a good assistant should be polite, warm and careful.
教師因勢利導,進行文本閱讀后的追問,引發(fā)學生思考、評價文中人物,從而得出生活中的道理,挖掘了文本的育人功能。
(五)創(chuàng)新型提問:將知識運用于新情境中
創(chuàng)新型提問屬于課堂提問的最高思維層級,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主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充分拓展思維的深度。
在教學Unit 6 Shopping Part C一課中,教師在學生學習和改編完課文后,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總結課文內容,并為故事擬一個標題。
Q: Boys and girls, today Zoom is a shop assistant.A good shop assistant should be polite, warmand careful. Can you give a title for the story? 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學生從理解文本到探究文本,最后到創(chuàng)造本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從而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提升課堂提問的質量
(一)利用追問,反饋情況
教師提問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追問可以拓展學生思路,引發(fā)學生深層次思考。例如,在英語六年級上冊 Unit 6 How do you feel?中,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追問不同層次的問題, 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教師也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T: If you are Sam, what will you do? Go to the hospital with dad or go to the zoo?
S1: I will go to the hospital.
T: Why?
S2: Because family is important.
S3: Because when our families is ill, we should be with them.
教師的追問層層遞進,啟發(fā)了學生思考,升華了學生情感。
(二)自主發(fā)問,啟發(fā)思維
課堂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啟發(fā)思維的手段。教師在課堂上要避免“滿堂問”的情況,要給學生提供表現(xiàn)和提問的機會。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 Unit 6 How do you feel? 中,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提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picture?這樣做啟發(fā)了學生思維,避免了“滿堂灌”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給予等待時間
等待時間是指教師提出問題后,等待學生回答問題、重新解釋問題,以及將問題分配給另一名學生之前的時間長度。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給予學生相對長一點的等待時間,對提問后的師生互動有積極影響。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提問后并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等待時間,有的教師甚至將答案直接講出來。這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因此,在提問完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并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
提問在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精心設計的有層級性的問題,可以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中,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從學知識到提升思維能力的轉變。
【參考文獻】
李長健.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品質[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02):1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