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名芬
摘要: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從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長遠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高度,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特定的歷史方位,在理論和實踐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意蘊在于順應新時代發(fā)展要求,彰顯新時代執(zhí)政本質,推動新時代理論創(chuàng)新,落實新時代法治建設實踐路徑,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全面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意蘊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1)06-0004-06
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1]?!皟蓚€確立”的提出是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重大成果。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在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居指導地位。習近平法治思想聚焦“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2]7這一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未來之問,為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結合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新時代意蘊,進一步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在新征程上繼續(xù)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動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偉大的時代孕育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實踐產生科學的理論。習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特定的歷史方位,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3]3。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一面引領法治中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思想旗幟。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新時代之問的科學回答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色,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加強理論思維,不斷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取得新成果”[3]6。習近平法治思想正是在對“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一系列重大時代問題的深邃思考中,取得了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的最新理論成果。
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不僅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而且確立了這一思想在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是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又一次以中央會議的形式專題研究并落實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這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tǒng)提出了“十一個堅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涉及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性質方向、根本保障和總目標、總路徑、總任務、總布局、總抓手等各個方面,這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核心要義。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思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精準,對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又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法治中國建設的長遠思考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重要戰(zhàn)略布局,是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fā)展謀”[2]63。站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新的歷史起點和“兩個一百年”重要歷史交匯點,回望過去,中國共產黨運用法治解決了一系列大事、難事,向歷史和人民交上了滿意的答卷;展望未來,中國共產黨又踏上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的趕考之路。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法治期待?如何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中國之治”行穩(wěn)致遠?如何依靠法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重大挑戰(zhàn)、重大風險、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正是基于法治中國建設的戰(zhàn)略擘畫和長遠謀劃,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出發(fā),把法治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全方面定位、布局,并把它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之一予以強力推進。實踐證明,法治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也能為中國共產黨借鑒和運用,使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借助法治的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權威性,為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提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保障。
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奠定了強烈的民族復興意識、堅實的法治實踐基礎,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面向未來,我們要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提供重要依托和根本保障。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引領和保障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不變的初心和使命??v觀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就是不斷踐行初心和使命的一百年。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奮斗、犧牲、創(chuàng)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但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前進動力,也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價值。
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們步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更近、信心更足、前景更加光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然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zhàn)都有新的發(fā)展變化??v觀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影響,世界發(fā)展變化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展望國內,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5],中國共產黨統(tǒng)籌“兩個大局”使命重大、任務艱巨。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戰(zhàn)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鞏固和發(fā)展“中國之治”的保障作用意義更加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2]98習近平法治思想肩負新時代重大歷史使命,為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既定目標勇毅前行,提供了法治旗幟引領和法治解決之道。習近平法治思想既有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寫意”,又有法治中國建設的“工筆畫”;既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的“時間表”,又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路線圖”,是一幅氣勢恢宏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畫卷??梢灶A見,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旗幟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法治保障的作用一定會越來越重大。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基礎,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本質。民有所呼,法有所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盵3]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用公平正義和良法善治切實保障人民權益,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人民期待的積極回應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強烈,需求更加廣泛,不僅僅滿足于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公共安全、權益保障等社會秩序和環(huán)境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法治思想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時代對法治建設的要求與期待,注重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使新時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這種人民性,具體體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法治體系的總目標之中,體現在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整體謀劃、系統(tǒng)推進之中,貫穿于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過程。在立法方面,恪守以民為本、為民立法的根本原則,著力完善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的法律體系,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在執(zhí)法方面,嚴格依照法律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接受人民監(jiān)督,推進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在司法方面,加強司法體制改革,推出司法便民、司法民主的種種舉措,以司法公正贏取人民信賴、群眾參與;在守法方面,著眼于提高全體人民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營造人人知法、人人守法、人人護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習近平法治思想堅守為民初心,始終把保障人民權益擺在首位,堅持從解決現實生活中法治領域的突出問題出發(fā),使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實質性增強。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頒布施行的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堅持主體平等、保護財產權利、便利交易流轉、維護人格尊嚴、促進家庭和諧、追究侵權責任等基本要求,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民的權利法,是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公平正義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法律制度、每一個執(zhí)法決定、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2]31。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法治面前人人平等,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深層次問題,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推行一系列保障和促進公平正義的改革舉措,諸如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推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設立跨區(qū)域巡回法院,建立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建立領導干部插手案件記錄追責制,并依法糾正冤假錯案,嚴厲懲治執(zhí)法領域司法腐敗,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等等,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和熱烈擁護。
習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把握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強調“讓司法真正發(fā)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2]33,著力促進權利、機會、規(guī)則、程序公平,決不允許出現對群眾的報警求助置之不理、群眾打不起官司、濫用權力侵犯群眾利益、執(zhí)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等現象。注重發(fā)揮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的重要引領作用,不斷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說話辦事的能力。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體現良法善治的治理理念
法治是良法與善治的有機結合,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古人說過的話:“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2]80,并強調指出:“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3]20;“以良法促進發(fā)展、保障善治”[3]186。這些重要論述,有力指導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實踐,指明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前進方向,更加彰顯全面依法治國作為社會治理革命的深遠影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法者,治之端也”[2]60。習近平法治思想著眼于開拓良法善治新境界,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在法治框架、法治軌道上進行;強調加快形成法律規(guī)范、法治實施、法治監(jiān)督、法治保障和黨內法規(guī)體系,并把它們作為依法治國“總抓手”予以系統(tǒng)推進;強調繼續(xù)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做好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強調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相結合、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tǒng)一、國內法律和國外法律相銜接;強調重點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以法治保障最好的營商環(huán)境,做到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一面堵塞法律漏洞,一面健全執(zhí)法和執(zhí)法監(jiān)督機制等等。這些新理念,旨在從根本上解決法律的公平正義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和諧有序又充滿活力,確保用完備的法治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
總之,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指引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3]2,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平安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主體依托和力量支持。
新時代法治建設實踐永不停步,法治理論創(chuàng)新永無盡頭。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法治篇章,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個結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實現了新的飛躍。
(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守正創(chuàng)新
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守正創(chuàng)新,實現繼承與發(fā)展相統(tǒng)一、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是立意深遠、內涵深邃、論證深刻、影響深廣的科學理論體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和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系統(tǒng)地論證了法的起源、功能和作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國家與法的職能,即“既包括執(zhí)行一切由社會屬性而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特殊職能”[6],馬克思法治理論揭示了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相統(tǒng)一的屬性。列寧在領導蘇俄十月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闡述了一系列憲法治國的思想理念,并付諸蘇俄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和法治建設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探索上作出了重大貢獻。比如,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闡述法制時指出:“一定要守法,不要破壞革命的法制”[7]。鄧小平同志多次就民主與法制發(fā)表講話,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5]8。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基于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深入思考和深刻把握,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推動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形成了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集成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具有很強的開創(chuàng)性、實踐性、真理性和前瞻性。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核心要義集中體現為“十一個堅持”,對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回答,有很多內容在理論概括和實踐探索上都屬于“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系統(tǒng)提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總抓手、總布局、總要求等,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2]16-17,關鍵是“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zhí)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2]18-19;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2]37,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照搬或模仿西方;首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加強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強調各項任務“全面推進、重點突破”[3]258等等。這些重要思想,蘊含著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擘畫了光明前景、提供了思想武器,升華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人類法治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
(二)習近平法治思想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法治文化一脈相承
古人說:“法,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權衡所以定輕重,準繩所以正曲直。”[3]19又講“法不阿貴,繩不撓曲”[3]47。儒家講究禮治、德治、仁治,也講“隆禮重法”[3]178,法治和德治不可偏廢。特別是《韓非子》指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盵3]200這段話,經常被習近平總書記所引用,并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早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制定和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陜甘寧邊區(qū)憲法原則》等法律規(guī)范。還出臺大量的法律法令,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加強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還創(chuàng)造了“馬錫五審判方式”[2]2和人民調解制度,出現了審判黃克功等典型警示案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及時發(fā)出關于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和確定解放區(qū)司法原則的“二月指示”,宣布廢除國民黨舊法統(tǒng)、創(chuàng)設全新的國家制度與人民的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從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從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到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從改革開放的法制勃興,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特別是在創(chuàng)造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中,法治作用功莫大焉,法治貢獻流芳青史。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建設法治中國的歷史重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開辟、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國才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邏輯,也是現實存在的客觀事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對我國法治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把握中應運而生。
(三)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總結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共產黨繼續(xù)進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偉大實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起點定位法治,全方位布局法治,嚴要求厲行法治,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2014年10月,黨中央首次以一次中央全會的形式,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專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這一宏大主題,構筑起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框架。其后黨中央將全面依法治國上升到“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著力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形成新格局、邁向新境界。從過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2]100的十六字方針,到今天“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100的新十六字方針;從形成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依規(guī)治黨、從嚴治黨到法紀銜接、紀嚴于法;從全面依法治國到堅持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邁向“良法善治”新境界等等,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不斷豐富,“中國之治”的法治基石更加鞏固。
習近平法治思想充分汲取新時代的實踐養(yǎng)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不竭的法治實踐中彰顯不懈的思想偉力。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邁出鏗鏘有力的步伐。立法領域重在補齊短板,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和涉外領域立法成果引人注目,先后制定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監(jiān)察法》等法律,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等法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趨完善。執(zhí)法領域重在規(guī)范權力,重點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先后建立政府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推動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司法領域重在深化改革,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制約,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嚴厲懲治司法腐敗,依法糾正冤假錯案。守法領域重在普法教育,將全民法治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全面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能力等。
這些歷史性變革和成就,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中,專門在“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章節(jié)開辟出“全面依法治國”段落予以總結。這一過程彰顯出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時俱進的實踐品質和行動價值。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引領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取得更加偉大的勝利的思想旗幟。在新征程上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最關鍵的是堅持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譜寫“中國之治”新篇章的生動實踐。
(一)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習近平法治思想強調黨的領導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根本保障作用,認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2]13,排在“十一個堅持”之首。
一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依法治國不是要弱化黨的領導,更不是不要黨的領導,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與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并行不悖。恰恰相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鞏固執(zhí)政地位、改善執(zhí)政方式、提高執(zhí)政能力,能夠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們要站在黨和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深刻認識“法治之魂”的重要性,旗幟鮮明地高舉堅持黨的領導大旗,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
二是以法治保障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制度的實施。法律本質上是一種國家意志。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fā)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和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走法治化之路。我們要堅決克服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甚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貪贓枉法,堅決糾正和解決法治不彰的問題。
三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循法治。在新征程上,我們要發(fā)揮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的互補性作用,善于借助法治的智慧和力量,把黨的主張變成人民的意愿、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不斷提升依法執(zhí)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紀在法前、紀嚴于法,推進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制度化、法治化,確保黨的各級組織和成員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自律自省、遵紀守法。
(二)堅持統(tǒng)籌推進,走好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一個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總目標和總抓手必須統(tǒng)籌考慮、系統(tǒng)牽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必須一體推進、久久為功。特別是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四大具體領域,必須協同發(fā)力、篤行不怠,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邁出新步伐、實現新突破。
一是推進科學立法,提高立法質量。要抓住完善立法體制這個關鍵,擴大公眾有序參與,發(fā)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要尊重和體現客觀規(guī)律,做到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針對實際需要以“小切口”形式推進立法,加快形成以憲法為中心的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
二是推進嚴格執(zhí)法,加強依法行政。要重點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完善執(zhí)法權力運行機制和管理監(jiān)督制約機制,實施行政執(zhí)法公示、行政執(zhí)法全過程管理、重大行政執(zhí)法決定法制審核等“行政執(zhí)法三項制度”,切實做到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
三是推進公正司法,守護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要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3]274。要杜絕領導干部干預司法行為,徹底消除影響司法公正的頑疾和隱患,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
四是推進全民守法,增強普法效果。要抓住法治宣傳教育這個基礎性環(huán)節(jié),把法律交給人民,讓法治真正走入日常生活,形成全民尊法守法的氛圍。要推進針對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普法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宣講和教育方式,增強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堅持固本夯基,樹強法治信仰
在新征程上,做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各項工作,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我們必須把法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信仰法治、踐行法治,不斷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和法治環(huán)境。要進一步夯實法治根基,發(fā)揮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法治保障作用,讓法治信仰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是抓住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養(yǎng)成。領導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少數”[3]5。要教育引導領導干部帶頭學習憲法和法律,把牢知法、守法這個基本。要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增強對法治精神的認識,自覺規(guī)范領導干部的行為,自覺當好尊法守法的典范,自覺將對法律的尊崇和敬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通過“關鍵少數”的示范帶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
二是建設高素質法治隊伍。要按照“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2]128的目標要求,大力提高法治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質、業(yè)務工作能力、職業(yè)道德水準,不斷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2]130。要加強法治人才培養(yǎng),辦好法學教育,培養(yǎng)法治精神。要敢于刀刃向內、刮骨療毒,加強隊伍教育整頓,堅決清除法治隊伍中的害群之馬。
三是營造良好法治環(huán)境。要繼續(xù)深入開展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的宣傳教育活動,抓好抓實公民終身法治教育,普及憲法法律知識、樹立憲法法律意識、養(yǎng)成尊法守法習慣,在全社會構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環(huán)境。要善于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把習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內容,切實做到“深學之、篤信之、踐行之”[2]152。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1).
[2]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1.
[3]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5]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32.
[7]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責任編輯陸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