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秋英,劉玨,張旭,滕懿群
嘉興市第二醫(yī)院 兒童醫(yī)學中心 新生兒科,浙江 嘉興 3142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多見于早產兒,尤其是胎齡<34周的早期早產兒,胎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是早產兒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之一[1]。NRDS發(fā)病原因目前認為主要與肺泡II型上皮細胞發(fā)育不成熟相關。維生素D代謝產物能促進肺泡II型上皮細胞成熟,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與分泌[2-3],對胎兒肺的發(fā)育起著重要作用。既往已有國內外研究證實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是NRDS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4-6],但目前尚未見口服補充維生素D作為輔助治療NRDS的療效報道。因此,本研究對早產兒出生后維生素D水平進行對比,并前瞻性研究口服維生素D輔助治療對NRDS療效影響。
1.1 對象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嘉興市第二醫(yī)院新生兒科收治的發(fā)生NRDS的早產兒(胎齡大于28周且小于34周)82例為NRDS組,選取同期未發(fā)生NRDS的早產兒84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符合胎齡早產兒(胎齡大于28周且小于34周),純母乳喂養(yǎng)。排除標準:復雜心血管畸形、支氣管肺結構異常、消化道畸形、重癥感染、患兒母親患有影響胎兒免疫功能的疾病等。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入組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分組及治療方法:將82例發(fā)生NRDS早產兒(采用Downes呼吸窘迫評分系統(tǒng)[7]結合胎齡、胸部X線影像學等判定)作為NRDS組,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亞組1與亞組2(各41例),亞組1接受常規(guī)治療(根據(jù)臨床指南[6]進行氧氣治療、輔助通氣和表面活性劑治療),亞組2在接受NRDS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出生后24 h內予維生素D3(1 000 IU/d)[8]治療(維生素D滴劑膠囊型,國藥控股星鯊制藥,1粒相當于 400 IU D3)至出生后1周,維生素D膠囊由??谱o士用2 mL注射器抽取,從胃管內打入。將84例未發(fā)生NRDS的早產兒設為對照組,予常規(guī)治療。1周后所有患兒均予常規(guī)量維生素D3補充(800 IU/d)[8]。
1.2.2 臨床特征分析:收集患兒臨床資料,記錄其出生體質量、胎齡、分娩方式、性別、Apgar評分等。
1.2.3 25(OH)D水平檢測及分度標準:在患兒出生后6 h內,采取所有新生兒及其母親靜脈血,4 ℃ 保存及時送檢。采用瑞士羅氏公司試劑盒(產品編號YZB/GER6034-2014),按照試劑盒操作說明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25(OH)D水平分度[9]:25(0H)D濃度<10 ng/mL為維生素D嚴重缺乏癥,<20 ng/mL為維生素D缺乏癥,20~30 ng/mL為維生素D不足, >30 ng/mL為維生素D充足。
1.2.4 NRDS影像學分級標準:NRDS X線表現(xiàn)分為4級[10],I級兩肺野普遍肺透亮度下降,可見均勻散在的細小顆粒和網(wǎng)狀陰影;II級在I級基礎上,可見支氣管充氣征;III級病變加重,肺野透亮度更加降低,膈緣和心緣模糊;IV級整個肺野呈白肺,支氣管充氣征更加明顯,似禿葉樹枝。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 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特征及25(0H)D濃度比較 NRDS 組與對照組患兒母親年齡、產前激素使用、分娩方式、出生胎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RDS組患兒Apgar評分、出生體質量、母親及患兒25(0H)D濃度等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NRDS組亞組間臨床特征及25(0H)D濃度比較 亞組1和亞組2患兒在母親年齡、出生體質量、出生胎齡、分娩方式、性別、Apgar評分、母親及患兒25(0H)D濃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特征及25(0H)D濃度比較
2.3 NRDS組亞組間療效比較 NRDS組亞組1與亞組2相比,治療前Downes呼吸窘迫評分、PaCO2、影像學改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5天時亞組1的Downes呼吸窘迫評分、PaCO2均明顯高于亞組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影像學改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使用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亞組2的nCPAP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總用氧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亞組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NRDS組亞組間并發(fā)癥比較 兩組均無死亡病例。NRDS亞組1發(fā)生氣胸3例,敗血癥4例,腦膜炎2 例;亞組2發(fā)生氣胸1例,敗血癥1例,腦膜炎1例。亞組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亞組1(χ2=6.132,P=0.027)。
血清25(OH)D是維生素D在體內最豐富及穩(wěn)定的代謝產物,是維生素D缺乏敏感檢測指標[11]。本研究通過檢測早產兒出生時血清25(OH)D水平發(fā)現(xiàn)我院早產兒維生素D缺乏率高達59.3%,與既往國內外流行病學調查相一致,證實早產兒普遍存在維生素D缺乏[12]。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NRDS組患兒及其母親的血清25(0H)D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中母親維生素D平均水平比對照組低約4 ng/dL,NRDS組新生兒維生素D平均水平比對照組低約3.3 ng/dL,推測早產兒血清25(0H)D水平與母親相關。因胎兒無內源性25(0H)D生成,完全依賴于母體的轉運,母親維生素D水平低導致通過胎盤傳遞至新生兒的少,導致出生時維生素D水平低[13];同時母親孕期維生素D缺乏易引起胎盤發(fā)育不良,且維生素D經胎盤轉運給胎兒主要在妊娠后期,因此維生素D缺乏在早產兒更易發(fā)生[14-15]。LYKKEDEGN等[2]發(fā)現(xiàn)維生素D對肺泡II型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增殖、表面活性劑合成和肺泡化有積極作用。NGUYEN等[16]發(fā)現(xiàn),妊娠第21 d,在小鼠胚胎的II型肺泡細胞的細胞核、細胞質和內質網(wǎng)上觀察到維生素D受體,當激活維生素D受體時,肺泡細胞糖原含量降低、細胞內磷脂含量增加,說明維生素D受體與肺泡II型細胞成熟有關。
表2 NRDS組亞組間臨床特征及25(0H)D濃度比較
表3 NRDS組亞組間療效比較
早產兒維生素D缺乏可增加NRDS發(fā)生風險,且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4-5]。YANG等[6]通過檢測和比較胎齡<30周與胎齡30~34周早產兒血清維生素D水平,發(fā)現(xiàn)維生素D水平與吸氧時間、呼吸支持時間負相關,提示早產兒出生時維生素D水平低可能預示吸氧時間的延長。FORT等[17]研究證實補充維生素D 800~1 000 IU/d可以更快和更有效改善早產兒維生素D水平低的狀態(tài),所以本研究選取早期補充維生素D3 1 000 IU/d。通過比較NRDS亞組1與亞組2,發(fā)現(xiàn)需要nCPAP輔助通氣的例數(shù)相當,但亞組2與亞組1比有更短的機械通氣使用時間、用氧時間及住院時間。本研究實驗組無死亡病例,氣胸、敗血癥、腦膜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病率亞組2低于亞組1,與BOSKABADI等[18]的研究NRDS早產兒維生素D吸入劑早期使用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減少相一致。
綜上所述,維生素D缺乏在早產兒中普遍存在。NRDS患兒早期及時補充維生素D可以減少用氧時間及住院時間,同時可以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早產兒維生素D水平與其母親密切相關,建議孕期母親注意適當補充維生素D來預防早產及NRDS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