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瓊
魯迅的小說以其獨特的故事情節(jié)、深刻的批判思想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茅盾先生曾經說過,“模仿是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然而魯迅小說思想的深刻性與當時的時代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作為中學生,受到生活閱歷限制以及社會背景的不同,學生的記敘文不太可能有魯迅小說那般思想深刻,直指社會的弊病。但學生可以嘗試從魯迅小說的敘事視角出發(fā),把握住與眾不同的切入點并加以模仿,也能使自己的文章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一、以“我”之謂,寫“我”所聞
小說的敘事視角中較為常見的視角即為第一人稱視角。小說由“我”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在文本中,“我”可以對發(fā)生的事件表達自己帶有主觀性或局限性的看法,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會對“我”的看法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和理解。魯迅先生似乎偏愛第一人稱經驗視角,他的作品以“我”為故事的敘述者有很多篇。如小說《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計。咸亨酒店不僅是展示孔乙己形象的舞臺,也是展示普通民眾的看臺,孔乙己的窮酸迂腐、驕傲自負以及現(xiàn)實社會對“苦人”的涼薄都借助“我”的眼睛一一展現(xiàn)出來。小說《祝福》中依舊是“我”——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同于《孔乙己》中的“我”幾乎是純粹的故事記錄者,《祝福》中的“我”既是祥林嫂悲劇人生的見聞者,同時也是在施害者和受害者完全不自知的情況下唯一的清醒者,本文的主題——封建思想對民眾的毒害以及小資產階級的軟弱也就在“我”一次次地強調“決計要走了”中凸顯出來。魯迅先生小說中的“我”,或成為故事的敘述者,或成為主人公形象的襯托者,或成為文章主題立意的深化者。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展開,讓讀者感覺這個人物、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從寫作角度看,更便于場面的轉換和情節(jié)的推進,并且還可以將敘事、描寫、抒情、議論更自由地融合,使小說結構更為集中、緊湊。
學生的記敘文以第一人稱來表達還是比較常見的,大部分學生往往習慣從自己真實生活中的見聞入手。這本無可厚非,只是如果僅僅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學習生活入手,內容易流于膚淺,不夠新穎。我們嘗試著從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尋找一點啟發(fā),魯迅先生小說中的“我”不是真實生活中的魯迅,“我”的身份是隨小說內容需要而不斷變化的。學生不妨在記敘文寫作中也改變一下“我”的身份并以此推進。比如“我”可以化身為一個嬰孩,著重寫“我”感受到不同的成人對“我”的態(tài)度,以此探討兒童的教育問題?!拔摇笔且恢槐强桌锊辶烁芰瞎艿暮}?,著重寫“我”見證同伴因廢物垃圾死亡的心路歷程,以此探討環(huán)境污染對自然的危害。“我”是一座戲臺,“我”見證了文化的繼承或衰亡,見證了世事變幻和滄桑。“我”是一個渡口,“我”見證了人情的冷暖、離愁別緒……跟魯迅先生小說中的“我”一樣,在記敘文中,“我”所指為誰,關鍵還要看文章的主旨立意要表達什么,從哪個視角入手才能更新穎獨特。
二、以“他”之謂,寫“他”所見
小說中以“他”作為敘事視角的有兩類:一類是傳統(tǒng)的全知全能敘事視角。故事的敘述者并非小說中的某一角色,而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客觀地敘述情節(jié)、事件,介紹人物。小說的敘述者甚至可以對小說中出現(xiàn)的任何人的心理狀態(tài)、任何事件的細節(jié)發(fā)展都無所不知。這樣的敘事視角既能完成對宏觀場景、事件的描寫,也能實現(xiàn)對微觀人物意識、心理的敘寫。如小說《阿Q正傳》中作者將阿Q在未莊面對不同階級地位的人表現(xiàn)出來的蠻橫與卑怯、正經與流氓、保守與激進、中庸平和與武力主義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作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全方位地、細致地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讀者不僅對當時的國民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也似乎能在身邊人甚至自己身上找到阿Q的影子。第二類即為第三人稱敘述模式。此處所說的第三人稱,以小說中的某一個人物為出發(fā)點,只著眼于敘述者的所見所聞,更注重故事敘述者的情感體驗,屬于有限視角。魯迅的小說《白光》的敘述視角就是比較典型的第三人稱敘述視角?!栋坠狻返闹魅斯愂砍墒且粋€久經考場的老童生,但連續(xù)考了16次,“金榜題名”依然只是幻想,終至精神完全失常,最后在想象中財寶的白光的引誘下跌入河中,淹死在河里。小說從陳士成的視角入手,著重于描寫他在看到考試放榜結果后的心理反應——精神信仰失去之后的惶惑,以此來揭示封建社會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如果是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入手,大篇幅地寫人物內心的感受,就不會有這樣真實的效果。
以“他”或直呼其名入筆來寫記敘文相對而言模仿比較容易,在此不再舉學生作文例子贅述。不過筆者更加欣賞在記敘文寫作中以文章中的一個角色第三人稱來行文,雖然不如全知全能視角隨心所欲,但敘述視角確定,文章內容相對集中,文章的主題也就能更好地凸顯出來。而且,相比第一人稱有著很強的主觀性,文中某個角色的第三人稱視角更容易讓讀者和作者站在同一位置上客觀地看待角色、看待事件,給予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
三、“他”“我”并敘,所思互見
魯迅的小說不局限于僅采用一種敘事視角,在一篇小說中也可能是多種視角共同出現(xiàn),如小說《狂人日記》。小說的開頭部分以第三人稱敘述者的角度交代故事的背景,而正文部分則是以狂人第一人稱的視角展開,以“狂人”的自述突出表現(xiàn)“狂人”被迫害的形象,以此來揭示封建禮教、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質,表達對以封建禮教、封建思想為核心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抗爭。小說《祝福》雖然是以第一人稱來寫“我”的所見所聞,但在敘述故事主體部分祥林嫂從初寡到再寡的遭遇的時候卻是以第三人稱來表達的 ,這樣寫不僅祥林嫂的形象表現(xiàn)了出來,而且借助“我”的視角也深化了主題。視角的轉變一改原有的敘述程式,小說不再平鋪直敘,形式上顯得靈動、多變,內容也顯得更為豐富,表達既有敘述視角的全面,也可以有第一人稱視角的情感融入。在記敘文的寫作中如果恰當使用,也能增加文本獨特的魅力。
當然,多視角的轉變對作者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如果本身沒有很強的語言文字功底,運用多視角轉變的方法反而會適得其反,讓讀者不知所云。如果有清晰的文章框架,多敘述視角轉變就不會成為問題。另外,在魯迅的小說中沒有運用第二人稱。第二人稱無論在文章形式還是內容上甚至讀者身份上受限較多,在一般的記敘文中不是很適合,因此運用并不多見。如果文章采用書信體,那么第二人稱就自然合理了,而且“你”所指代的內容也可以靈活多變——人(古人、今人)或物,而不僅僅局限于讀者!
魯迅的文章因有著獨特的魅力而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作為中學生能尋找并發(fā)現(xiàn)魯迅作品中可以為自己所用之處,移花接木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何愁不成就一片“文”林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