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法 ,云新雷
(1.復旦大學 法學院,上海 200433;2.同濟大學 發(fā)展研究院,上海 200092)
自2013年3月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時首次提出“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1]到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2],隨著習近平外交思想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持續(xù)豐富和深入展開,新型國際關系不僅明確提供了“21世紀國際關系向何處去”的中國答案[3],也深刻昭示了新時代中國將在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規(guī)范的國際法律秩序下與世界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擔當。換言之,在推進以《聯合國憲章》為國際法“憲法化”的國際法治文明進程中,由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三原則構成的新型國際關系所蘊含的國際法精神應成為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指引。據此論之,正如孟德斯鳩就“法”與“法的精神”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所意義深遠地指出的,“從最廣泛的意義上,法是源于事物本性的必然關系。因而,一切存在物都各有其法。上帝有其法,物質世界有其法,超人智靈有其法,獸類有其法,人類有其法”[4]。而“法的精神存在于法與各種事物可能發(fā)生的關系之中”[5]。以此為理論預設,如果說國際法是國際關系本性的必然關系,那么國際法精神就存在于國際法與新型國際關系可能發(fā)生的關系之中。有鑒于此,隨著習近平外交思想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不斷推進,從新型國際關系的角度研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精神就實屬必要,也是其應有之義。
相互尊重是指世界各國必須把主權平等原則奉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在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中,各成員國不應依據其國土面積、國家實力和發(fā)達程度的客觀因素,有所謂的大小、強弱、貧富之分,而要一視同仁、一律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各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相互尊重各國政府及人民世代以來形成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和生活習慣,尤其是相互尊重各成員國在締結、制定、遵守和執(zhí)行國際條約及相關國際法事務中的自主選擇和重大關切。
相互尊重作為國際法基本原則意味著各國應對主權平等原則給予最根本的尊重,這不僅表征著國際法主體之間對達成國際協議一致意思表示的尊重,也體現著對締約國之間主權資格平等的尊重。確切地說,相互尊重要求世界各國把主權平等原則當作不證自明的根本準則予以普遍性的承認和接受。這是因為國家存在于主權資格平等之中,無主權資格平等亦即無國家,更遑論依據主權平等原則而展開的國家間合作和更廣泛范圍內的國際合作。也就是說,世界各國唯有通過相互尊重,普遍承認和共同接受主權平等原則,生活在國際社會里的各國之間才能具有國際法意義上的獨立、平等和自治等國際法內涵[6]。
基于相互尊重之上的國際關系和以主權平等原則為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國際社會又進一步決定了國家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主體的相對獨立性和自主性,而非傳統國際政治關系上的從屬性和依附性。同時,這也賦予了各主權國家在有關國際法的制定或創(chuàng)立中的獨立投票權。換句話說,相互尊重強調的是世界各國應在尊重各國主權平等原則的基礎上通過資格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諸如此類的合法方式來共同決定國際社會共同事務,進而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最終實現國際法精神之民主化。反言之,實現國際法精神之民主化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各國在主權平等原則的國際法基本原則之下,相互尊重各國各地區(qū)各民族固有的歷史獨特性和文明多樣性。面對當前國際社會愈來愈社會化和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相互尊重要求在國際法律體系不斷演進和完善的國際法治進程中,必須提升、擴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新的國際規(guī)范與國際制度制定程序中的充分代表性及發(fā)言權,以期實現國際法精神之民主化的普遍性和正當性。這是因為當今國際體系的結構仍然是以主權國家作為構成單元和基本成員的,依舊存在于并將長期運行于以國際條約形式確立的國家主權平等、邊界神圣不可侵犯、不干涉他國內部事務、鼓勵遵守國際法等被視為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或構成性規(guī)則之中[7]。對此,《奧本海國際法(第9版)》強調,“極端民族主義……把國內的主權觀念轉移到國際上的企圖……是不利于國際法和國際組織的正常運行和發(fā)展的,同時也是不適當的……因此,國際上國家之間的關系特征是平等和獨立”[8]。
相互尊重是中國政府長期以來處理和發(fā)展國家間關系的國際法基本原則,也是中國領導人一直以來在一系列國際峰會及重大國際組織場合多次強調并始終踐行的國際法精神之民主化的一貫立場。2015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明確指出,“主權原則不僅體現在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內政不容干涉,還應該體現在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應當得到維護,體現在各國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實踐應當受到尊重”[9]。2017年1月,習近平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再次重申,“主權平等,是數百年來國與國規(guī)范彼此關系最重要的準則,也是聯合國及所有機構、組織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則”[10]。毫無疑問,在主權平等原則的根本規(guī)范下,這種以承認主權國家是適格的國際法律人格者,以強調國家主義為價值導向,以維護國家主權行使為權利規(guī)范的國家間法,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決定了國際法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11]。換言之,主權平等原則使得國家之間或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及國際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合法的平等性和獨立性,而其又作為規(guī)范國家之間以及調整國際關系的必然關系,本身就意味著國家的自治與同意[12],即國際法精神之民主化,且這種特殊的發(fā)展演變邏輯就存在于國際法具有高度的自由意志,亦即主權平等原則賦予各主權國家以平等性和獨立性,從而使得各主權國家能夠作出明示或默示的國家同意來達成國際條約、形成國際習慣或國際一般法律原則等國際法淵源。
事實上,盡管相互尊重作為新型國際關系的首要原則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被首次提出,但相互尊重自始至終都是指導中國與世界各國發(fā)展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及對有關國際法律文件所宣布的國際法律原則和規(guī)則的有益補充。論及新中國成立之初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3]和作為當代國際法支柱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可以看出,相互尊重不僅是對“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大力弘揚和創(chuàng)新性繼承,還是對包括互相尊重主權、互相尊重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和平共處、和平解決爭端等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堅決貫徹和繼承性創(chuàng)新。
質言之,在相互尊重原則下,中國政府全面認識并深刻理解這個由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多種族裔、多個宗教所構成的多文明世界及各國不同的政治體制、氣候土壤、風土人情和“一般精神”。這也是孟德斯鳩在《羅馬盛衰原因論》中就《論法的精神》之主題作出實證考察之后所總結的:“每一民族都有其一般精神,而權力基于之上而建構;一旦一般精神根基不穩(wěn),權力本身必然崩潰,而該民族亦受害停滯?!盵14]
公平正義是指世界各國必須在國家之間的相互交往中全面奉行法治,積極履行國際法賦予各國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尤其是對本國的不法行為承擔國家責任,以確保國際法基本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的遵守及實施,特別是嚴格遵守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法律體系,進而實現國際法精神之法治化的崇高價值。
公平正義作為與法等值的概念,相互之間存有一種天然的內在關系。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要使事物合于正義,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恰恰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15]。此外,亞里士多德就法治的含義及其實現,進一步明確指出,“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16]。古羅馬著名法學家烏爾比安對公平正義與法的緊密關系,高度總結道: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17]。大陸法系文明如此,英美法系文明關于公平正義的觀點亦是如此。美國社會學法學派的奠基人羅斯科·龐德也反復強調,“法律是公平正義的工具,法律的終端就在于公平正義”[18]。因為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法律價值論的核心就是法律正義論[19]。無獨有偶,源遠流長的中華法治文明也宣示,“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20]。由此可見,作為正義與否的人文科學,法即公平正義的法治化理念和崇高價值始終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理想追求與文明向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即便是基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建立的以主權國家為構成單元的國際體系,也離不開法對國際行為產生的拘束力[21]。究其緣由,因為法即公平正義,且公平正義的持久生命力就在于通過國際法來協調主權國家間的國際關系,從而增強國際關系的國際法律規(guī)范及其效力。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至善的美德,也是法治的體現,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所在。換言之,實現公平正義是為了讓世界各國的發(fā)展不但滿足自身國家利益的需求,更要滿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和全人類整體利益的訴求,而不是在維護和擴大本國利益之時,只追求一國獨大和幾國分享的非平衡非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方式。所以,國際社會只有通過公平正義,切切實實做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才能實現國際法精神之法治化的崇高價值。
公平正義強調世界各國在處理國際關系的交往中應嚴格遵守國際法基本原則,推進國際法治,遵循良法善治,尤其是對“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原則”應全面恪守和善意履行?,F實中,囿于西方國家集團特別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不同發(fā)展階段及不同發(fā)展能力等客觀現實,要實現國際法精神之法治化的崇高價值,大國、強國與富國在謀劃其國家利益之時務必要平衡和照顧小國、弱國與窮國的生存發(fā)展權利及人民利益,切實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規(guī)范,包括各國之間就政治體制長期安全穩(wěn)定、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科學技術教育衛(wèi)生合作、知識產權保護、文化旅游交流等諸多領域達成的國際公約、多邊協議和法律文件等,都要付諸實踐,真真正正實現公平正義,即形式正義、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全面高度綜合統一。
公平正義要求國際司法機構及其他國際組織應該始終堅持國際法律規(guī)范和原則統一適用平等,確保國際規(guī)則的有效遵守和徹底執(zhí)行,而不能搞雙重標準,在符合其國家利益之時則用;反之則棄。特別是對新時代中國在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過程中,不論是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構建健康穩(wěn)定的大國關系,還是與毗鄰國家發(fā)展“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關系,甚或與廣大非洲國家增強新形勢下“真實親誠”的中非關系,都應奉法而行、尊法而為,嚴格遵循國際法精神之法治化的崇高價值。這是因為在一個國際法治和國際交往全球化的時代,“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22],使得“人是類存在物”[23]已經從概念描述轉變?yōu)槭聦嵈嬖?。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正處在一個國際危機和全球性挑戰(zhàn)頻發(fā)的時代,諸如南北國家貧富兩極分化、世界經濟增長復蘇乏力、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快速惡化等。在國際社會和國內社會深度交融的同一場域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持續(xù)顯現并快速外溢,面對有增無減的國際議程和全球問題,世界各國只有通過公平正義,才能推進國際關系法治化程度的更高實現,進而實現全人類社會夢寐以求的法治文明。這就是說,法及法治作為公平正義的等值概念及其固有的內在關系,不僅集中展現了多元利益競爭與權衡的法理之源以及法律命令所體現的法律責任[24],也深刻闡明了文明的進展在國際關系中是從武力到外交再到法律的運動[25],并最終確保其旨在“保障主體權利的實現,協調權利之間的沖突,制止權利之間的相互侵犯,維護和促進權利平衡”[26]。
實踐中,公平正義一直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懷有的崇高價值取向,也是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抱持的對外開放包容的交往品格,更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發(fā)展崇高事業(yè)的制度優(yōu)勢所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改革開放至今,為了實現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世界各國的共同繁榮,中國外交實踐就不遺余力地主張建立以平等互利、共同發(fā)展為目標的公平正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27]。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全面有力推進,中國對公平正義的恪守和貫徹更加責無旁貸。尤其是面對氣候變化帶給國際社會的諸多全球性問題和風險挑戰(zhàn),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除了奉行法治、公平正義的國際法治建設外,別無他途。
概言之,公平正義不僅是全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價值所求。面對“法律全球化”的國際性進程[28]和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大變革時期,世界各國只有通過共同建立國際規(guī)范、共同遵守國際規(guī)則、共同把追求公平正義當成各國之間及國際關系的最大共識,才能打造一個共享文明的法治世界。
合作共贏是指世界各國必須在國家間合作、區(qū)域性合作、國際性合作和全球性合作中積極分享機會利益,合力擴大互利共贏,在良性可持續(xù)互動的合作框架之中獲得雙贏、多贏和共贏,以期實現《聯合國憲章》四大宗旨之一,即“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家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29]。顯而易見,這就要世界各國在全面遵循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法律體系下,對全球化加以國際規(guī)范,積極擴大傳統意義上的國際關系和主權國家結構范圍之內的國際合作及地區(qū)合作,并使之現代化[30]。即強力推動開放包容的建設性關系來促進世界各國之間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的國際合作和地區(qū)合作,推進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來實現國際法精神之現代化的根本目標。
合作共贏強調合作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方式,共贏是增進國際關系的結果導向。作為推動國際社會不斷發(fā)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國際合作及地區(qū)合作始終是國際關系的核心議題和重大命題。因為國際合作達成的基礎是國家之間存在的互補性[31],特別是存在于國際經濟合作領域中的“比較優(yōu)勢原理”[32]。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社會,合作不應只是國家間的常態(tài)化相處方式,更是全人類社會在面對全球性問題和挑戰(zhàn)時唯一可供選擇的行為方式[33]。為此,世界各國在追求和拓展各自國家利益之時,應以長遠的歷史眼光看待國家利益,既要合理兼顧鄰國及別國的核心利益,又要維護和增進全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續(xù)利益,而不是只顧當前局部的自我利益獲取和獨占,更不是用零和思維的方式大搞唯我獨尊的絕對收益。因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及教訓已經多次并將持續(xù)證明,以鄰為壑的零和思維從來不是世界各國共生共榮的康莊大道,強權獨霸的叢林法則也非國際和平與發(fā)展的永久之策。所以,世界各國要和平共處而不是戰(zhàn)爭對峙,要團結合作而不是對抗暴亂,要互利共贏而不是掠奪獨享,這樣才是全人類社會實現永久和平、持續(xù)進步、不斷發(fā)展和共享繁榮的人間正道。誠如王毅指出,“那就是,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那一套”[34]。
合作共贏要求世界各國在面對國際社會全面轉型之時,必須全面合作、共享權利、共擔責任、攜手以進,而不是規(guī)避風險、損人利己、唯我獨大,更不是逆世界潮流而動、退回經濟民粹主義、重拾貿易保護主義甚或貿易霸凌主義。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曲折推進和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的快速建立,全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已經融為一體、難以隔離。因此,世界各國唯有推動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才能良性可持續(xù)地推進以《聯合國憲章》為“憲章性規(guī)范”的國際法治文明。在此歷史性進程中,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其根本目標就是讓各國人民共享世界和平帶給人類的基本尊嚴、共享全球經濟發(fā)展惠及而來的美好生活,共享國際法治文明護佑的公平正義。所以,世界各國與國際社會應把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一系列國際公約所宣示和確立的國際法律規(guī)則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以包括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科技、人文、教育、旅游等方方面面的國際合作來堅守《聯合國憲章》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以共贏來賦予《聯合國憲章》以新的時代內涵,以合作共贏來實現國際法精神之現代化的根本目標。
實際上,合作共贏從來都是中國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動的路線所在,也是中國致力于實現國際法精神之現代化的根本目標。檢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國外交歷史,可以得知,無論是1972年《上海公報》所開啟的中美關系正?;捌潴w現的國際關系中踐行“求同存異”精神的典范[35],還是2012年習近平訪問美國期間提出的“推動中美合作伙伴關系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把兩國合作伙伴關系塑造成21世紀的新型大國關系”[36],抑或是中美兩國40年合作共贏的主旋律和本質[37],都始終展示了中國積極探索以合作共贏為新的交往模式的國際機制和避免“你輸我贏”的零和思維的傳統國際關系。從更高的角度來看,這正全面彰顯了“以合作主義為核心理念的新型大國關系”[38]對“傳統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大國關系和國際關系的提升與超越。在此意義上,正如亨利·基辛格所說的,如果沒有40年前的中美合作,也就沒有當下世界的現實基礎及其偉大轉變[39]。
總之,“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40]。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刻揭示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和環(huán)境可持續(xù)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國家之間及人與人之間共生共存共榮共享的普遍聯系與有機關系,從而要求世界各國必須順應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把合作共贏的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模式,走國與國交往的新路,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即在全人類史無前例地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當下國際社會,世界各國及各地區(qū)唯有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才能實現國際法精神之現代化的根本目標,從而不斷走向、構建直至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