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方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文學習,本質上就是思維的學習。其中,辯證思維是展現(xiàn)和揭示契合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和過程的思維方式。小學階段正是“三觀”形成的儲備期,語文教學應該充分發(fā)揮教材文本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提出了“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的語文要素,蘊含著辨析事物和洞察作者寫作構思的訓練價值,是初步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
論點是作者文本創(chuàng)作意欲表達的核心觀點,論據則是能夠論證核心觀點的依托和證據,而論證是作者借用論據論證觀點的思維過程。因此,提煉觀點、尋找論據、洞察證據,應該成為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緊扣共鳴,依托核心觀點訓練辯證思維
閱讀文本,不但要明白作者寫了哪些內容,而且要從豐富的內容中提煉出作者意欲表達的最核心、最關鍵的觀點。這不僅是作者獨特的主張和認知,還是文本的內核所在。作者作為觀點和語言的輸出者,往往都是從自身的角度來闡述,以獲求讀者的認知、理解和共鳴,而學生作為閱讀者,就需要充分運用辯證思維,將認知聚焦在文本的核心處:可以是在理解過程中的障礙,也可以是與作者形成的共鳴,還可以是對作者觀點的質疑或者困惑……教師相機留出空間,搭建平臺,為錘煉學生的辯證思維奠基。
如,很多學生在閱讀了《只有一個地球》一文之后,十分贊同作者的觀點:地球只有一個,一旦毀滅,人類將無處遁逃,為了自己的生存,必須要保護好地球。教師就可以緊扣學生認知的共鳴點,組織學生運用辯證思維進行思考:假如人類還有第二個可以生存的地球,是不是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毀壞地球了呢?地球與人類之間,僅僅是一種利益關系嗎?人類該不該將地球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至此,教師可以引入《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文章,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就算人類擁有第二個可以生存的星球,也不能將地球私有化。地球就像母親一樣,養(yǎng)育了人類,養(yǎng)育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在文本原有觀點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辯證性思考,形成了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認知,實現(xiàn)了對文本認知的超越。
二、聚焦爭議,吸收對方觀點訓練辯證思維
文本表達的論據,無論是事實層面的還是理論層面的,最為核心的作用就是能夠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對論據的使用,需要遴選其中有助于證明觀點的部分。因此,不同的論據材料,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用意進行選擇,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甚至會引發(fā)認知上的歧義。為此,教師就可以緊扣分歧處、爭鳴處,點燃學生的思維,碰撞出全新的思維火花。
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口語交際編排了“意見不同怎么辦”,教師緊扣“春節(jié)時應不應該燃放煙花爆竹”這個話題展開,但學生只會一味地重復觀點,對于論據的引用并不充分。為此,教師專門進行了這樣的點撥:首先,組織雙方將自己的依據進行有條理的表達,說充分、說清楚;其次,以競賽的方式,看看誰擁有的論據更充分,看看哪一方的理由更有分量感;最后,教師相機拓展空間,促進學生將自己對這個命題最終的認知表達出來。
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習,學生的思維就逐步呈現(xiàn)出辯證的味道,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方觀點中,而是學會了聆聽他人的觀點,學會了辯證地看待問題。同時,很多學生還基于對方認知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系列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從而化解矛盾,提升了自己的認知能力。
三、高屋建瓴,審視表達思路訓練辯證思維
表達自我觀點,其實就是言說和論證的過程。找準論點和論據之間的交融點、契合點,才能讓學生的認知更富有可信度。因此,閱讀文本的過程,也就是依循作者創(chuàng)作思路、探尋作者論證思維的過程。
仍舊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例,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得出“要保護地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個最終結論的呢?針對作者的論證過程,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板塊:(1)把握文本內容,羅列作者論證觀點的理由有哪些,并依照順序進行排列:地球渺小美麗、地球資源有限、只有一個地球,最后相機得出結論“要保護地球生態(tài)”。(2)站立高端視角,審視表達思路:你覺得作者的這種表達構思符合邏輯嗎?理由是否足以表達這個中心論點?(3)如果你覺得還不夠,你會為作者提供哪些輔助性的材料呢?
這些問題的質疑追問,不僅讓學生站立在作者的視角,感知了文本表達的內在思路,還讓學生學會了自我判斷,對作者的表達思路進行了再度構建,對文本形成了更為深刻的認知。
四、拓展資料,催生“化學反應”訓練辯證思維
任何有邏輯關聯(lián)的素材,相互之間都不是割裂的,而是蘊藏著豐富而深入的聯(lián)系。面對教材中的諸多信息,學生常常因認知能力的限制而陷入盲從的尷尬境地,認為這些觀點都是權威,都毋庸置疑,甚至教師也一直秉持著“文本觀點只能接受”這個理念,從而導致學生認知思維的僵化,這對于學生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教學《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及時為學生拓展了關于西部地區(qū)土地逐步沙化的資料,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從土地沙化的程度來看,這位老人能夠憑借一己之力,完成這樣的任務,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在是令人敬佩;有的學生則進一步認識到了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用意,即要鼓勵更多的人將老人作為自己的榜樣,讓更多的人能夠形成植樹造林、綠化自然的意識。
文本的信息是豐富的,如果我們局限于此,就會將認知停留在固有的層面上。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固守著文本的資源,而是及時拓展了文本之外的資源,力求與文本形成全新的“化學反應”,為學生辯證思維的考量提供墊板,更好地促進學生認知思維意識的發(fā)展。
五、逆向而行,呈現(xiàn)開放樣態(tài)訓練辯證思維
很多文本中所蘊含的觀點是開放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定論。每一個分觀點與分觀點之間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學生應該根據客觀的條件和生活實際,進行辯證的分析、感知,并選擇契合自我認知的狀態(tài)。
如《只有一個地球》一文中,編者在課后習題中設計了這樣的題型:朗讀課文語句“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tài)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并結合生活中看到的現(xiàn)象,撰寫一句相關的宣傳標語。如果依照固有的思路,這一宣傳標語只能從正面的視角來關注創(chuàng)作,學生寫出的內容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就是思維不夠開放,內容單一而又空洞,甚至會導致學生的認知受到局限而膚淺。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辯證的角度去思考:要想達成一些自己的目標,讓更多的人懂得珍惜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除了要建議人們怎么做之外,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更好地達成這樣的目標?很多學生打開自己的思路,紛紛建議還可以從反面的角度出發(fā),給人們以警戒。有了這樣的認知,學生的思維就被打開了。如有的學生就聯(lián)想到很多地方為了追求發(fā)展和生產,常常置生態(tài)環(huán)境于不顧,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就可以運用反面的標語呈現(xiàn)出來,以達到告誡甚至是警示的作用。
從學生交流呈現(xiàn)出來的思維狀態(tài)來看,他們所設計的標語都在闡述的過程中。教師如此設計,旨在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不再局限在固有的時空中,而是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得到更大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元而開放的思維樣態(tài),有效地提升了學生思維的辯證意識。
思維意識是衡量學生認知水平的重要標準,教師要在充分考量學情的基礎上,了解學生內在的認知狀態(tài),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山左口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