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敬淇
摘 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記憶檔案”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是民族精神傳承、文脈賡續(xù)的重要象征,也是人們堅定樹立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伴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借助數字化技術可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齊全、資源豐富,具有獨特性、多樣性和多源性的特點。以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為契機,以承德市為例,探究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現狀、存在問題和未來數字化發(fā)展建議。
關鍵詞 數字化現狀;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德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21-0036-03
基金項目:承德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fā)展計劃項目“文化與科技融合背景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研究”(202006A136)階段性研究成果。
承德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幾百年來積累了豐厚且深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從神話故事到宮廷傳說、山水宮殿傳說,從廟會祭祀到節(jié)慶禮儀、民族風俗,從“二貴摔跤”到燕山大板、熱河皮影,從滿族剪紙到彩繪藝術,從驢打滾、平泉羊湯到“滿漢全席”,從燒鍋釀酒到桑蠶種養(yǎng)、板栗栽培……這一切,共同構成了承德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截至2021年,承德全市共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49項,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名錄1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3項,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67項[ 1 ]。
五千年的“紅山文化”和三百年的“山莊文化”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承德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于非遺傳承、傳播意義重大。截至目前,承德市共有國家級傳承人6人,省級傳承人46人,市級傳承人165人。
面對非遺傳承人年齡老齡化趨勢,技藝無人傳承的困境,承德市開展多項舉措,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力所能及為傳承人提供人力、物力、經濟上扶持。同時,“大力推進實施非遺‘七進工程(進機關、進企業(yè)、進校園、進社區(qū)、進鄉(xiāng)村、進景區(qū)、進家庭),精選了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開展大力推進‘七進工程,讓廣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了解非遺、熟悉非遺、熱愛非遺、參與非遺。近幾年,先后在全市3 000余場活動,參與人員達到10萬余人次?!盵 2 ]
承德當地高校將育人目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機融合,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德育價值,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圍繞非遺項目開發(fā)特色課程,促進非遺進校園,引導在校學生在參觀、體驗非遺項目的同時加深對非遺的認識和體驗,間接實現了學校德育育人的目標。坐落于承德的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通過開發(fā)非遺課程群,聘請非遺大師進校園,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項目研究引領等多種形式,扎實開展?jié)M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立體教學傳承。如承德知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寧滿族剪紙、霸王鞭、珍珠球、二貴摔跤、布糊畫等,在該校音樂舞蹈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體育學院等學院均開設了相關課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承。音樂舞蹈學院師生們根據滿族非遺表演項目,經過改良、加工、編排、精心創(chuàng)編后行成的舞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非遺表演藝術類節(jié)目近20項,演出預約供不應求,有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七進”工程。
承德市政府響應國家政策和號召,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保護工作,相繼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促進承德從“文化遺產”大市轉變成“文化產業(yè)”大市。
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高效、便捷、海量、生動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重換新機。承德市從2006年啟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調查,重在保護,同時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工作,推動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階段性成果顯著。
2.1 運用數據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摸底建檔
早在2006年承德市政府就啟動了關于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普查工作。歷時三年之久,完成了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摸底和普查,資料匯總整理后形成了38萬字的文字記錄,170余小時的錄音、影像記錄。2019年編制出版的,展現了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貌。組織編撰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史資料和書籍,編輯《承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集萃·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系列書籍出版。實施非遺傳承人記錄工作,形成錄音、視頻資料,整理口述文字稿15萬字,這些豐富寶貴的資料,初步形成了承德市三級(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對三級名錄體系進行整理歸檔,不斷更新、擴展,構建起承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2.2 利用數字化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展示
2020年新建成的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研學基地),占地5 200多平方米,展出作品3 000余件。該中心充分利用圖像、音頻、視頻、全息投影、掃描和3D動畫等數字化技術展演、展示承德非遺項目,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為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以傳統(tǒng)佳節(jié)、假日為契機,通過組織系列非遺節(jié)慶活動,讓受眾充分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這些舉措,使民眾認識、了解并自愿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大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承德市非遺項目申報的質量和入選的數量位宇全省前列。
2.3 數字化技術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價值
承德市作為國際旅游城市,旅游資源豐富,擁有諸多享譽中外的旅游勝地,每年前來旅游的游客眾多。承德政府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文化產業(yè),通過演出表演的形式將非遺同演藝產業(yè)結合在一起,把民間故事、民族文化、非遺元素融入到承德知名的旅游表演中,打造非遺品牌文化。如《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帝苑夢華》《夢入避暑山莊》《木蘭秋狝大典》《滿秀》等實景演出,運用VR、3D等數字化技術投入到演出中,大大開拓了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
目前,承德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雖有一定成效,但還處在探索階段,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3.1 數字化應用開發(fā)程度不足
承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開發(fā)程度不足,主要表現在:數字化的形式和功能相對簡單,以數據儲存和簡單的應用為主,數字化技術局限于視頻、影像、聲音和文字資料等,停留在靜態(tài)的展示形式上,缺乏動態(tài)、多維的展示形式,缺乏沉浸式的體驗感。僅停留在文字、圖片、視頻的簡單展示上,無法滿足當今年輕人的娛樂化體驗需求,項目吸引力不足。
雖然承德市初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但這僅僅是對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缺乏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評價,沒有形成三維立體的數據化資源。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亟待運用VR、AR、3D建模、交互設計、虛擬重現等技術進行深層次的數字化呈現。
3.2 數字化傳播渠道單一
目前,承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渠道主要還是依靠宣傳展示、公益講座、展板展覽等線下活動為主,缺乏利用新媒體平臺和技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由于傳播渠道單一、新穎性不強,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影響力、吸引力不足。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搜索“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鮮有內容。
目前,承德還沒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網站和線上推廣平臺。眾所周知,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成本低,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特點與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有效結合,通過網站、公眾號、微博、App、短視頻平臺、網絡直播等多媒體形式,打破地域限制,構建“互聯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模式,傳承非遺文化。開發(fā)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進行網絡營銷,借助新媒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賦能,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號召更多的人關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
3.3 數字化建設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
承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種類齊全,但受資金、人才、資源以及技術的限制,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內容零散,缺乏設計、尚未形成體系,無法實現全面數字化。目前承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和相關產業(yè)結合形成互相聯動效應,應充分挖掘非遺與其他產業(yè)的聯動效果,探索開發(fā)“非遺+旅游” “非遺+文創(chuàng)”,打造相關產業(yè)文化衍生品,強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推動非遺保護與文化產業(yè)相融共生。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數字故宮”、南京大學的三峽文化遺產數字化展覽工程和敦煌藝術的數字化保護技術研究等,對非遺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 3 ]。
4.1 傳承有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檔工作
政府部門要立足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狀況,從堅定文化自信的角度,統(tǒng)籌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頂層設計與系統(tǒng)規(guī)劃,精心制定方案以及實施細則。地方政府部門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記錄工作,并以數字化的手段上傳云端進行保存,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法規(guī),加大扶持力度,落實政策、組織、設施、資金四大保障,完善配套機制。
同時,應盡快培養(yǎng)數字化專業(yè)人才隊伍,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檔案館與資源信息共享平臺,開展線上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云參觀”,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4.2 創(chuàng)新有策: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IP”
承德作為全國知名旅游城市,旅游業(yè)是地方支柱產業(yè),也為當地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應統(tǒng)籌規(guī)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旅游產業(yè)相融合,既能供給旅游,又能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力”實現傳承,開辟“非遺+民宿”“非遺+文創(chuàng)”“非遺+研學”形成聯動效應,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承德的旅游線路中,在游客游覽景點的同時,融入非遺文化,增加文化內涵。非遺成果產品化,發(fā)展非遺旅游開發(fā)和非遺數字化產業(yè),打造“非遺文旅IP”產業(yè)鏈。
4.3 宣傳有方:打造立體化傳播格局
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既需要傳統(tǒng)媒體的宣傳,也需要依托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傳播范圍廣、傳播內容形式多樣、受眾人數多、互動性強,成為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地方政府要考慮運用好互聯網、“兩微一端”短視頻平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體化的傳播格局。如利用“非遺+直播”的模式,在直播過程中,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美食制作過程時,直播中實時項目進行講解,觀眾沉浸式體驗實時參與互動并進行購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駐抖音、知乎、小紅書等平臺,運用好直播、短視頻、H5、Vlog、彈幕等傳播技術,結合新時代傳播特點,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曝光度,提升地方非物質文遺產知曉度。
4.4 技術賦能:創(chuàng)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作品
非物質文遺產中重在傳承,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任落在青年人肩上。由于代溝,青年人對非物質文遺產普遍存在疏離感,而科技賦能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作品,符合青年人的興趣點,以簡單活潑的方式吸引青年人自覺加入傳承的隊伍中。從視頻到VR,從全息投影到沉浸式體驗,依托新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作品集圖像、文字、聲音、動畫等多手段于一體,打造場景,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個體在場”的臨場感,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人們形成文化認同,自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化結合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數字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技術支持,不斷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活力?!盎ヂ摼W+”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更強的可塑性,為其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5G、VR、AR、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平臺,同時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現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承德市人民政府:承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即將對外開放[EB/OL].[2020-08-26].http://cd.hebei.com. cn/system/2020/08/26/100428490.shtml.
[2]中國旅游報:河北承德探索“非遺+扶貧”路徑[EB/OL].[2020-10-28].http://www.ctnews.com.cn/paper/ content/202010/28/content_51681.html.
[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吹響非遺數字化保護時代號角[EB/OL].[2021-07-11].http://www.ihchina.cn/ luntan_details/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