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奮
早茶時,關(guān)于牛津的招生程序,我問了一位熟悉的院士。他崇尚牛津的精英主義。他說,牛津招生以申請人的考試成績和學術(shù)潛力為主,不像美國有些常青藤名校,可以依家境、背景或捐贈賺“便宜”,“曲線救國”。他覺得美國有些名校的“裙帶作為”很丟臉,這在“牛劍”無法想象。他的話很重。
在牛津,按招生章程,每位申請人只有一個代碼,是否錄取,取決于面試。他說,作為牛津教授,常有朋友向他咨詢報考事宜,他都樂意相助,跟孩子聊上半小時。不過,他有言在先,在他提供咨詢后,考生必須承諾不報考他所在的學院,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利益沖突。
牛津大學明文規(guī)定:不允許向在校生或可能錄取的新生募集或接受500英鎊(約合人民幣4345元)以上的捐款。這同樣適用于學生的配偶、家長和監(jiān)護人。
文化間的差異,觀察日?,F(xiàn)象最有趣。有朋友說及中國人的諸多習慣,比如中國人當中,我們這代說話聲音最大。人口密度大,公共環(huán)境必然嘈雜。我們這代人說話聲音大,或是集體癥狀,環(huán)境使然。
不過,文化上的雅俗是相對的。比如英國人重禮儀,但其擤鼻涕的行為困擾我多年。無論何種公共場合,航班、地鐵,董事會、國會聽證、首腦會晤,無論規(guī)格多高,氣氛多莊嚴,不時可聽到擤鼻涕的聲響。鼻涕的主人用手帕捂住一個鼻孔,旁若無人,非常用力,有時甚至發(fā)出巨響,刺破了莊嚴。英國人對此熟視無睹,習以為常。
在東方人看來,擤鼻涕是社交禁忌,完全可以低調(diào)處理,或推遲,或去洗手間解決。但英國人對之脫敏。在他們看來,既然流鼻涕是生理現(xiàn)象,就得處理。是否西人因鼻子偏大,擤鼻涕的生理需求就更強?
各種文化,各有自己的禁忌與偏好。西方人覺得吃狗肉最為野蠻,但韓國人不同意。日本人喜食鯨魚,與西方人又有沖突。英國人的確愛護動物,但對狩獵又網(wǎng)開一面。文化間的重合度大了,世界才更趨大同。
一早,學院比往日多了躁動。擦肩而過的男女學生都穿起了黑學袍,三五成群朝外走。晨風中,黑袍裙擺飄起又落下,很古典。突然想起,這周開始期末考試。在牛津考試,一是考生必須穿上正式學袍,二是考場設(shè)在考試院。
幾周前,《牛津?qū)W生會報》在爭論學袍的未來,是否要保持傳統(tǒng)?為此我問過一位院士。他說,穿學袍考試,具有莊嚴感,也是一種承諾。穿上后,對作弊的沖動有抑制作用——學袍要你誠實。
傳統(tǒng)至上的牛津,斷不會放過考試的儀式感??荚嚻陂g,學袍領(lǐng)口得別上鮮花,這是規(guī)矩。一般是康乃馨:考第一門,戴白色;中間那幾門,都戴粉色;最后一門,戴深紅色。有些花店,專做牛津考試生意,提前把康乃馨送到你的信箱里,附上別針,到時往黑袍上一別就是。也有同學幫著備花的,不至于臨時抱佛腳。缺花迎考,是晦氣的。
晚8點,幾位中國同學邀我去牛津辯論社,旁聽辯論。
牛津辯論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聲名最大的辯論社,創(chuàng)立于1823年。很多英國政治家政治生涯的第一頁,就是在牛津辯論社翻開的。
辯論社的門票,價格不菲,一場15英鎊(約合130元),年票約300英鎊(約合2610元)。若你喜歡辯論和演講,還是物有所值的。
除了辯論,牛津辯論社常年最重要的議程是邀請各界名流演講,幾乎每晚都有,嘉賓多是一時之選,或有爭議的人物。一個有趣的規(guī)矩是,主持人向聽眾介紹演講人時,演講人本人須回避,待介紹完,方可入場。這個設(shè)計很有英國特色。演講人在場,容易逢迎拍馬;演講人不在場,介紹更直白,甚至觸及演講人的敏感禁忌,當然也增加了戲劇感。
每場辯論結(jié)束,都有聽眾表決。離開辯論廳時,你得決定向左轉(zhuǎn),還是向右轉(zhuǎn)。若向右轉(zhuǎn),即是投票給正方,向左則是投給反方。
牛津辯論社向來不怕爭議,但求規(guī)則公平。辯論社曾發(fā)生過一個大事件,是1933年2月9日的表決。那是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10天后,二戰(zhàn)爆發(fā)前。當晚的辯題是:無論發(fā)生什么狀況,我們都不會為國王和國家而戰(zhàn)。最后表決,275票對153票,通過。丘吉爾聞訊大怒,斥其“卑鄙、可憐、污穢和無恥”。據(jù)說這一表決對希特勒誤判英國人斗志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趯τh會運作的無知,希特勒加速了開戰(zhàn)部署。實際情況是,二戰(zhàn)爆發(fā)后牛津與劍橋的許多學生中斷學業(yè),最早奔赴戰(zhàn)場。在校時,他們玩弄語言游戲,圖一時快感,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在納粹獨裁者對英國悍然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時,他們決然放下書本,背上槍、戴上鋼盔,捍衛(wèi)了書生榮譽,踏上了救國征程。
(檬男摘自學林出版社《牛津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