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彤
坦白講,這次家庭史的寫作解開了我自己20年的心結(jié)。哪怕寫得很潦草,哪怕最后受限于精力還是沒有寫好,但我真心對這樣的一次機會表示感謝。
長期以來,我對家鄉(xiāng)與家庭的感情都極為復雜。一個屢遭歧視污名的省份,一個資源枯竭流行逃離的城市,一個幾經(jīng)風雨艱難扶持的家庭,這幾乎就是我人生前18年的所有印象。在上大學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有意識地回避著與家鄉(xiāng)和家庭有關(guān)的一切,我不看與此地相關(guān)的任何新聞,自我介紹時輕描淡寫地一筆略過,與家人刻意地疏遠,我自作聰明地享受著叛逃來處的喜悅,但很快又發(fā)現(xiàn)了自己也同樣并不屬于北京這座城市。過去的包袱把我拖進去無限反噬,大一跟心理咨詢師聊天時,我一遍又一遍近乎偏執(zhí)地講我小時候的故事,講我從小就有一種極其強烈的被遺棄感,說我們家有一種病態(tài)畸形的節(jié)儉精神與沉重的愛意,我跟他一遍一遍地講我們家活得特別奇怪的客氣,我從五六歲就學會在被欺凌之后在樓下掐著表哭,告訴我自己只能哭五分鐘,然后回家之前抹一把眼淚,笑著跟所有人講學校里同學多么多么喜歡我、老師又表揚了我、我今天好開心。
好像每個人都想要假裝讓別人放松,報喜不報憂地講我過得很好,同時又都活得無比艱難,在這種扭曲的欺瞞中形成一種心照不宣、一種沉重的愛意。
在此次寫作的過程中,我對家里每一個人都做了至少三次,每次最短一小時的訪談。家庭史的訪談與其說是單向的問詢,倒不如說是我與家人一起手拉手,回溯過往的歷史與苦難,在繁復的細節(jié)中一次次共享彼時的情感跌宕,在深描細繪中一次次溯源歷史落在個人頭上的那每一?;覊m。五一放假時,在陪著我奶我媽我爸連哭了三天后,我終于尋得了來處,懂得了這樣一份情感的分量。
在訪談的時候,奶奶剛剛鍛煉完身體,78歲的高齡能一口氣做四五十個俯臥撐,被生活反復打磨過的堅韌仍然烙在身體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但或許是被大半生磨盡了氣力,奶奶終于收起了她被生活打磨出的銳利鋒芒,變成了一個樂呵呵的和善老人,甚至在走的時候撒嬌一樣向我求取了一個擁抱。
媽媽歪在沙發(fā)上,與世無爭地刷著抖音,憨憨地樂著。二三十年前的心高氣盛完全不再,如潮般的絕望褪去之后,只剩下略顯幸福的安穩(wěn)。爭了一輩子卻一而再再而三被命運打翻,仿佛不愿意為任何事情再費一點心力。
爸爸忙里忙外,不再兇猛地熱愛酒精,把所有難言的痛苦不甘與溺亡埋在一根根煙中,灌進一瓶瓶酒里。我爸的頭發(fā)開始越來越禿,越來越像一個中老年人,每日奔波在我奶和我媽之間。
瞇瞇眼,種種花,再不拼命掙什么東西。
我跟我媽媽生日分別在端午的前后兩天,幾乎出生在相同的天氣相同的時辰,相同的斤兩又極其相似的命運。我跟她唯一不同的幾個轉(zhuǎn)折點又恰好全部發(fā)生在端午前后,很難不相信這是冥冥之中某種命運的巧合。
爸爸也打心眼兒里清楚,相似的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方式在我身上重演的結(jié)果。講少年時代的時候,對于所有那些被迫的自立成長與自卑孤僻,他都笑著說:“我其實都知道,你當時肯定跟爸爸一樣吧?!?/p>
……
我總覺得自己來到這世上是帶著使命來的,背負著血淚與刀鋒,也背負著愛意與柔情。[1]
“噢,孩子們!——千禧一代的家庭史”展覽開幕后幾天,我在朋友圈里面寫道:
算起來今年回了三趟家,但總也回不夠似的。剛上大學時候天天想著要逃離,要離開小破城,離開過去的一切,大年初三屁股就坐不住了,在家只待了五天,就心急火燎地嚷嚷著要回學校。今年反倒顛了個個兒,遇到什么事總想著往家里跑,想著與老朋友們吹吹風,想在家里癱上半天,想跟我媽我爸去湛河溜達溜達,想吃我奶奶炒的菜,隨便什么都行,甚至難過的時候只想聞聞汽油和煤灰味兒,覺得自個兒都能一鼻子哭出來。
也不知道這算不算長大。但開始正視過往之后,好像確實有了點不一樣的情愫。前幾天跟高中的朋友聊天,談起來會不會回小破城,我反問身體寄居他鄉(xiāng)但長期做一些故鄉(xiāng)的地方研究,究竟算不算回去。
不知道,也講不清楚。
我大概已經(jīng)永遠回不去此地了,但于北京也實在談不上什么歸屬感。我的雙腳踏在泥土里,腦袋卻卡在云層之上,于是在半空中永遠地飄浮著,游蕩在他鄉(xiāng),回望著故鄉(xiāng)。
在最終的成文中,我以曲名開題,以詩為尾聲,共同串成三個普通人被命運的漩渦無數(shù)次碾壓又以一己之力奮力抗爭,最終完成彼此救贖的悲歌與頌歌。盡管或許仍然言不達意,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但至少在彼時彼刻,故事中的三個人與書寫故事的我都在回望與傾訴中,放下了過往,凝聚了羈絆,也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
這于我而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注釋:
[1] 引自本人的家庭史寫作《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