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源,李云雀,張 俊
(1.成都醫(y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南民族大學 商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與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人們獲取信息和資源的途徑得以大幅拓展,各種知識和信息鋪天蓋地般涌入人們的視野,并成為人們生活中普通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互聯網在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巨量信息的同時,也在某些層面上成了有害思想滋生和傳播的溫床,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近年來在互聯網中的快速傳播尤其值得警惕。在本文中,筆者將重點陳述近年來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揭示其本質與主要危害,以期引起學界對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警覺、抵制與批判。
隨著時間的車輪駛入21世紀,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對象主要集中在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國史)和中共黨史領域,并借助網絡這一新興媒體進行傳播。雖然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多種多樣,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革命是近代中國社會民族危機深重和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不是某個政黨、階級或個人一時心血來潮的偶然“暴動”使然。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研究和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和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都是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歷史虛無主義者卻試圖將中國的革命與建設完全對立,他們主要強調革命造成的“破壞”,對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則往往予以忽視,認為革命打斷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此外,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無視中國革命爆發(fā)的社會根源和基礎,將革命視為少數革命家人為“制造”的產物,而無視新民主主義革命符合當時中國普遍國情的鐵一般的歷史事實。從而對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進行弱化,并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與正當性予以忽略。
隨著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第二媒體時代”的到來,一些對近代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加以歪曲的文章也在網絡中傳播。這些文章往往打著“客觀解讀歷史”或“重構歷史”的幌子,隨意裁剪、割斷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間的有機聯系,或不經嚴謹、客觀的學術研究就輕而易舉地得出結論。為反面歷史人物歌功頌德或將民族集體記憶中的正面歷史人物丑化是這一類文章較為普遍的特征。例如,在某篇名為《林則徐和慈禧——禍害近代中國最深的兩位憤青》的網絡文章中,戊戌變法被吹捧成了慈禧的“第二次勵精圖治”;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愛國行為則被戲稱為“胡鬧”;八國聯軍攻破北京被說成是中國“自取其辱”的結果;而義和團則被蔑稱為“二十世紀最野蠻的邪教組織”[1]。這些嚴重違背歷史事實的觀點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艱難而悲壯的奮斗歷程無疑是一種褻瀆,有可能誤導部分網民,造成歷史認知的混亂。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之下,有人甚至把抨擊的矛頭對準了一些曾為中國革命嘔心瀝血的偉人,例如,夸大毛澤東晚年所犯的一些錯誤;通過“研究”孫中山流亡日本期間與大月薰的婚姻生活而對這位偉人進行污蔑[2]。
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思想近年來的另一主要表現是通過自媒體平臺發(fā)布違背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言論、觀點。這些觀點的出現往往帶有隨機性,對事物的評判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這一類觀點往往具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點。提出這些觀點的人,既有知名度較高的公眾人物,也有普通網民。無論是通過視頻資料還是通過文字信息的形式出現,這些不利于網絡輿論生態(tài)健康的觀點一旦被傳播到網絡平臺中,可能會引起某些網民的關注,并引發(fā)一系列的反應。例如,2017年初,某知名電視評論人在節(jié)目中將雷鋒形容成一個挺沖動、自我表現欲很強、愿意顯擺的人,而雷鋒寫日記這一行為其實是“自我表現的沖動”[3]。這一視頻在網絡中傳播后,網友一片嘩然,許多愛國人士紛紛對這種隨意歪曲、貶低雷鋒的做法表示了強烈不滿。又如,2019年4月,演員趙立新在其微博中問道“日本占領北京八年,為什么沒有燒掉故宮里的文物并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4]趙立新的言論一出,不但在廣大網民中引起了強烈的反映和爭議,也引起了廣大新聞媒體的普遍關注,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除了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隨意發(fā)表觀點,個別網民還在網絡中對本該褒揚和尊敬的英雄事跡和先進人物肆意進行調侃和污蔑。例如,2019年3月30日,31名消防戰(zhàn)士在撲滅涼山州木里縣森林大火時英勇犧牲后,有少數人在網絡上發(fā)表調侃、侮辱和詆毀這些消防戰(zhàn)士的惡劣言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5]。
綜上可見,透過網絡歷史虛無主義表現的外衣,可見其手法,一是隨意裁剪歷史,為我所用;二是蓄意歪曲歷史,無中生有;三是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四是以偏概全,誤導民眾。值得高度警惕的是,為了使自己的歷史觀更快、更有效地傳播出去,網絡歷史虛無主義者們善于根據網絡的特性,將其知識體系通俗化、碎片化、娛樂化,并加快向自媒體傳播和擴散。
無論作者是出于何種目的或意圖,作為一種有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非理性社會現象和思想傾向,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不容忽視。
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往往采用具有一定迷惑性的敘事手法來欺騙廣大網民,并意圖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墜入其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因此,從表面上看,歷史虛無主義者似乎是出于對本國、本民族的“關心”才從某些層面或角度對中國近現代革命的必要性加以“研究”。但事實上,他們的真正目的是要通過別有用心的、主觀的臆測和解讀,達到弱化和歪曲中國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確性并動搖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基礎的險惡目的。對新中國成立后數十年來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所取得的一系列令世人驚嘆的成就,網絡歷史虛無主義者要么進行歪曲或否定,要么干脆視而不見;對于新中國成立后所經歷的一些挫折和失誤,他們則故意進行夸大。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網絡世界中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和碎片化特征,處心積慮地將各類弱化中國革命的意義、淡化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信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意圖顛倒黑白,誘導網民對中國革命的偉大意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產生懷疑。當代中國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中國人民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yè),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崛起的必由之路。歷史虛無主義者在網絡媒體中肆意傳播負面思想的目的不在于通過客觀深入的分析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而在于通過肆意篡改、歪曲歷史客觀事實,從而離間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消解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心[6]。因此,我們必須對這一錯誤思潮予以細致的鑒別和堅決的批判,對其危害予以充分的揭露,確保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繼續(xù)在中國的大地上茁壯成長。
盡管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方式各異,但歸根結底,其主要危害在于漠視或否定歷史事實,宣揚負面的、碎片化的、有害的歷史觀,以主觀、輕率、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待史實(尤其是近代中國革命史)。因此,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在實質上是一種唯心主義色彩極為濃厚的思潮。持此種立場的作者往往具有標新立異、顛覆傳統(tǒng)的心理追求甚或政治目的,因此,他們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解讀”歷史,發(fā)表各類歪曲事實真相的觀點,另一方面又打著探尋歷史真相的幌子為歷史“翻案”,并“以學術創(chuàng)新為由,把創(chuàng)新當成是簡單地翻案,顛倒前人運用唯物史觀得出的結論”[7]。他們借“學術研究”之名通過網絡媒體重新“評價”歷史人物或“書寫”歷史、“重構”歷史,以達到其各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同李殿仁評價的那樣,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錯誤思潮。它完全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用假設否定事實,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觀分析否定客觀規(guī)律,用個別現象否定本質趨向,甚至編造歷史肢解歷史,混淆是非,顛倒黑白,丑化領袖和先進人物,美化反面人物,以達到所謂‘重構歷史’‘西化’‘分化’中華民族的政治目的”[8]。歷史研究的核心原則和根本方法是實事求是,而歷史虛無主義卻用某些所謂的“后現代主義”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解構”和“客觀分析”中國近代的革命歷程,為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勢力侵華的歷史涂脂抹粉,極力鼓吹西方殖民勢力給中國人民“送來”了所謂的“民主、自由、博愛”,而對帝國主義掠奪中國財富、奴役中國人民并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事實閉口不談,并不惜以歪曲事實為代價美化帝國主義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侵略行為。例如,有人僅僅通過對李提摩太和蘇慧廉在華期間所進行的文化活動便輕易得出“我覺得傳教士那個群體對我們有‘涌泉之恩’,但我們至今‘滴水未報’”以及“我們這里就有很多人把中國的貧窮歸咎于外國的侵略,這是很荒唐的”[9]這樣草率、主觀的結論。歷史虛無主義的此種表現,究其根本,無非是要以“潤物細無聲”的手段迂回地將各類扭曲的價值觀念灌輸給人們,弱化并顛覆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此外,通過對歷史的各種“解讀”和“翻案”,網絡歷史虛無主義還試圖淡化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和人們的文化認同,消除人們內心積極的、正面的理想和信念。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思想,網絡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采取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而對于一些有利于他們歪曲歷史事實、詆毀正面人物的負面信息,他們則不辨真?zhèn)渭右岳?,僅憑一些站不住腳的材料就能得出草率、武斷的結論。如果任由這種行為泛濫而不加以有效的、堅決的應對和抵制,最終的結果便是“使人們喪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導致民族虛無主義,解構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10]。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但試圖弱化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還試圖造成評判近代中國歷史走向的價值尺度的喪失,在思想的領域造成混亂,甚至使網民在不知不覺中認同近代帝國主義勢力強加給中國人民的各種殖民思想,從而否認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
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是我國網絡建設和治理所要達到的目標,符合廣大網民的切身利益。但網絡中出現的各種侮辱英雄人物、為帝國主義侵華行徑翻案、為“港獨”“臺獨”“藏獨”勢力進行辯解的言論卻與維護健康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的目標背道而馳。這些言論在實質上都具有否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的特征,是典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做派。歷史虛無主義者利用各種手段肆意擾亂、破壞網絡輿論生態(tài)。他們絞盡腦汁發(fā)布各種虛假、負面的信息,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中各種資訊魚龍混雜的特點,讓廣大網民在負面思想的誤導下逐漸喪失原有的判斷力并認同含有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網絡信息。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某些“藏獨”分子曾對西方媒體散布“中國威脅論”,還利用各種新型網絡媒體平臺伺機煽動群眾并發(fā)展組織[11]。又如,從2011年10月宣傳“占領中環(huán)”至2019年6月以來香港地區(qū)持續(xù)的騷亂,“港獨”分子們的行為已經從最初的通過社交網絡等新型媒體向海內外傳媒發(fā)送于己有利的新聞稿件、通過網絡媒體招募所需的人員[12]發(fā)展到利用社交網絡鼓動學生罷課及煽動民眾上街示威游行[13]。而對于支持香港警察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人士,“港獨”分子們則利用網絡媒體千方百計地進行謾罵和詆毀[14]。近期香港的騷亂再一次提醒我們,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傳播具有從干擾網絡輿論演變?yōu)樵斐删唧w破壞行為的可能性。從近幾年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出,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目的是要誤導網民,并在此基礎上達到其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思想肆意破壞網絡輿論生態(tài),蠱惑人心,企圖在網絡空間中營造一種信口雌黃、無視歷史事實和真相的不良氛圍。這些宣揚歷史虛無主義的內容在互聯網中的傳播既不利于網絡秩序的穩(wěn)定,也不利于網絡精神文明建設事業(yè)的推進,并對我國的網絡安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造成危害。
與民間人士日常閑聊所發(fā)表的各種隨意的“高談闊論”相比,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各種論調所產生的“輻射范圍”更廣,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更為深入,產生的負面效應也更為突出,在思想、文化乃至輿論領域都會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對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并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進行堅決的抵制。
我國近現代所走過的道路證明,馬克思主義是最有資格引領、也是最適合中國革命斗爭與建設的實際需要的指導思想。無論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還是義和團運動,都沒能引領中華民族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tǒng)治。武昌起義的成功也沒有能夠讓廣大中國人民真正嘗到民主共和的果實。辛亥革命后舊中國軍閥混戰(zhàn)所造成的混亂以及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讓一部分先覺醒過來的革命家們認識到,舊式的革命無法完成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這兩座大山的重任,要實現民族獨立這一偉大任務,中國人民還得另謀出路。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早期的革命先行者們在血與火的考驗中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在對中國之前途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增強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并確立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這一信念。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成功的事實及新中國成立后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成為主導思想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是中華民族為了抗擊帝國主義入侵、實現民族獨立而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斗爭的必然結果。在過去的革命與建設工作中,正是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理論的指導,中國人民才能不斷戰(zhàn)勝各種困難,迎來一個又一個勝利。
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引領地位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廣大中國人民的選擇。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網絡空間的迅猛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借助網絡平臺傳播的速度也不斷加快。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具有較強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特征,為各種思想的無序傳播提供了技術上的現實可能性。因此,要繼續(xù)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將其作為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思想和團結各方力量的精神紐帶,這樣,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才不至于出現“各說各話”的雜亂無序的局面。各相關部門要遵循意識形態(tài)在網絡空間中傳播的主要特點和規(guī)律,引導網絡平臺進一步夯實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網絡空間中的引領地位。由于網絡世界中價值觀的取向具有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如果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不能起到引領作用的話,一些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有害的思想就會乘虛而入,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攻城略地”,進一步弱化馬克思主義在網絡空間中的主導地位。蘇聯解體的歷史說明,要想有效地抵御某些西方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攻勢,要想有效地捍衛(wèi)社會主義制度的精神家園,要想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陣地不被有害思潮占領,就必須宣傳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引領地位。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相關主管部門要繼續(xù)堅定不移地高舉馬克思主義這面旗幟,通過宣傳、教育、培訓等多種有效引導方式,讓網絡空間始終成為宣揚、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只要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得到了保障,各方正義力量就能夠在網絡空間中更加有效地凝結起來,成為維護互聯網良好生態(tài)的重要屏障和動力。
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所采用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手段就是不尊重客觀歷史事實,忽視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對歷史事件進行斷章取義式的解讀。歷史研究強調以第一手研究資料為基礎,要在對相關史料進行細致考證、梳理、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歷史背景展開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較為客觀的研究結論。而網絡歷史虛無主義者則往往預設前提,在開展客觀的調查研究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主觀的結論,他們所謂的“研究”,往往是些經不起考驗的“快餐式”的主觀思維活動的產物,既容易脫離史實,也容易背離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在網絡空間中,對涉及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領域,要不斷強調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習和尊重。尊重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就是要尊重歷史前進的大方向,就是要尊重最廣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意愿和利益。只要本著尊重歷史的事實來說明歷史真相,就是點到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死穴,就是拒絕了歷史虛無主義[6]。拒絕談論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選擇,拒絕承認歷史發(fā)展的大方向,妄圖“從微觀入手,解決宏觀問題”是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一貫手法,因此,在歷史研究領域,要一如既往地重視對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通過規(guī)律性認識有效祛除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在網絡平臺中的影響。
在強調、尊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還要繼續(xù)在相關研究領域夯實唯物史觀的主導地位。唯物史觀強調從現實的物質實踐出發(fā)得出結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正是在唯物史觀的引領下,我國廣大學者結合我國在革命、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開展研究,在史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們不斷鞏固研究基礎,在理論、制度和人才培養(yǎng)等多個層面增強學科建設,從而確立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研究中的主體性。過去的歷史研究實踐活動已經充分證明了唯物史觀在指導歷史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廣大研究者應繼續(xù)圍繞唯物史觀這一主導思想展開研究,不斷推出高水準的研究成果,尤其要結合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中國人民所走過的光輝歷程、所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展開研究,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推向新的廣度和深度。隨著中國學者們在相關領域中主體地位的不斷加強,隨著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史學研究領域的產生,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在史學研究領域中的生存空間必將更加狹小。
目前,隨著互聯網應用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網絡自媒體融合的趨勢不斷加強,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fā)展態(tài)勢。在此大背景下,以微博、微信和各類APP為代表的新興網絡自媒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紛紛利用網絡傳播的特點,竭盡所能地通過多種方式吸引網民的關注。為了滿足網民們的休閑、娛樂及獲取信息的需要,網絡自媒體在內容的傳播形式上顯得較為靈活多變,贏得了不少網民的認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流媒體也要順應時代變革的大趨勢,繼續(xù)推進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可以結合自身的主要優(yōu)勢,適當吸收網絡自媒體在宣傳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和輻射面,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和競爭力。
針對網絡資訊傳播迅速、網絡輿情點多面廣、突發(fā)性強的特點,主流媒體應不斷研究網絡信息傳播的最新趨勢和特點,及時了解網絡輿論的動態(tài)。對于網民們普遍比較關注的熱點話題,相關職能部門應在符合相關政策和精神的前提下,及時通過適宜的方式加以解讀和引導。對于網絡平臺中一些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信息,應及時加以澄清,指出其謬誤之處,幫助、引導網民提高辨別能力。我國的一些傳統(tǒng)媒體,如《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具備高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為廣大讀者所認可。因此,傳統(tǒng)主流媒體可以進一步依托自身在新聞內容的可靠性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借鑒新興網絡自媒體在信息的傳播方面即時性強、互動性突出的優(yōu)點,充分借助新興技術手段搶占信息傳播的先機,進一步贏得信息傳播的主動權、增強信息傳播的即時性。
網民們樂于接受網絡自媒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自媒體平臺所采用的傳播形式較為豐富、所采用的語言較為生動、幽默。因此,受眾一旦被這些生動活潑的網絡信息所打動,就容易對其產生一定的認可度。主流媒體也可以適當借鑒網絡自媒體在宣傳方面的一些有益做法,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價和唯物史觀精神的前提下,采用生動活潑、更易為廣大網民所認可、接受的方式弘揚中華文化、傳播中國歷史知識。中華文化的博大、中國歷史的悠久,為中國乃至世界貢獻了一幅幅波瀾壯闊而又激蕩人心的畫卷,為主流媒體提供了豐富的網絡宣傳資源。因此,主流媒體要積極引領廣大網絡媒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大力宣傳本國歷史和文化中的精髓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15]。因此,要在網絡媒體中通過各種群眾更樂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弘揚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尤其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國人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讓廣大網民意識到“作為如今全球最大的民族復合體,中華民族早就在走自己的道路”[16],中國在近代之所以沒有像印度一樣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也沒有像蘇聯那樣突然之間走向崩潰,主要得益于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精神。隨著主流媒體在網絡平臺中的傳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傳播方式的進一步豐富,一些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背道而馳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在網絡空間中的影響力就會進一步減弱,網民們對這些粗制濫造的網絡信息的認可度也會進一步降低,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在網絡空間中也將被進一步孤立。
網絡是公共空間,微博、微信等網絡自媒體也是公共媒介,但凡在公共場合發(fā)言,就應當在法律層面上受到相應的監(jiān)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tài)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tài)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誰都不愿生活在一個充斥著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間。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17]。因此,對互聯網的治理離不開法律法規(guī)的監(jiān)管。一方面,要加強網絡立法,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并“通過國家強制力從根本上保障網民能夠遵守相關法律,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有關網絡信息安全及法律責任認定方面的規(guī)定”[18]。對于極少數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網絡重點人群,有關部門應使其置于必要的監(jiān)督之下,并通過各種切實有效的手段對其加強管理,在必要時可以訴諸法律手段。另一方面,在將相關法律法規(guī)落實到位的同時,還應根據具體情況推出一些廣大網民普遍能夠接受的網絡自律公約,將國家的剛性法律法規(guī)要求與柔性的網絡自律條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剛柔相濟,“團結大多數、打擊極少數”,實現對網絡輿論的全方位、立體化治理,讓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在網絡空間中難以立足。
要有效祛除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既要在法律體系的建設方面下功夫,也要在技術手段的提升方面下功夫。在加強網絡立法的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加大網絡技術研發(fā)的力度,進一步縮小與發(fā)達國家在互聯網相關技術方面的差距,以解決多平臺兼容性、多協(xié)議適應性、多接口的滿足性方面的問題[19]。近年來,隨著各種新技術在互聯網領域應用范圍的不斷增加,各種新的挑戰(zhàn)也接踵而至。一些不良信息正是利用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而得以伺機傳播。新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說,還需要從技術的層面加以解決。相關部門應根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fā)展的主要規(guī)律,進一步完善不良網絡信息識別、檢測、過濾、清除和定位系統(tǒng),利用大數據對影響面較廣的網站、微博、QQ群、直播平臺等自媒體的相關通訊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并利用新興網絡技術建立健全網絡不良信息預警系統(tǒng),從技術的層面有效降低網絡不良信息傳播的概率。
相比傳統(tǒng)的歷史虛無主義觀,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呈現出不少新的特征,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乃至現實生活中造成了各種不良后果。由于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傳播的過程中能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對自身進行“美化”,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隱蔽性,更增加了識別和防范的難度。鑒于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采取進一步的措施減少這種現象帶來的危害已經成為網絡思想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任務。要想有效祛除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就需要對全社會的相關資源進行更為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夯實理論基礎,并在思想文化領域開展有效的清理、引導和規(guī)范工作,充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夯實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地位,從而更加有效地抵制和祛除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拋出的各種奇談怪論,并在唯物史觀的正確指引下更加深入地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