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婭峰 張繼州 陳輝濤 傅騫
摘 要:教育科研素養(yǎng)是教師探索教育規(guī)律、破解教育難題、引領教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素養(yǎng),是課堂創(chuàng)新改革實施的科學保障。為準確把握我國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發(fā)展現狀,本研究深入分析國內相關學者的文獻成果,科學構建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評估框架,對中部某省參與“國培計劃”的205名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創(chuàng)客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道德普遍較高,科研能力和科研知識水平較低;不同學校類型、不同學歷、不同科研培訓次數的教師群體在科研素養(yǎng)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科研素養(yǎng)各個維度之間相關性顯著。通過研究發(fā)現,文章從培育科研心態(tài)、實施專項教研培訓、建立科研共同體及健全保障及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對提升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培養(yǎng)提出策略建議。
關鍵詞: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科研道德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21)06-0052-09
引 言
創(chuàng)客教育是以“探究體驗、開源創(chuàng)新”為教育理念,以“做中學”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核心目標的新型教育模式。與注重知識傳遞的傳統(tǒng)教育形式不同,創(chuàng)客教育更注重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因此被視為推動教育變革的關鍵力量。創(chuàng)客教師作為推動與踐行創(chuàng)客教育的主體,其專業(yè)能力研究受到國內學者及教育管理部門的極大關注。
創(chuàng)客教育發(fā)展的初期階段,研究者都將關注點聚焦創(chuàng)客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研究,解決專業(yè)創(chuàng)客教師數量匱乏的問題。伴隨創(chuàng)客教育在國內深入普及,創(chuàng)客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構成與培養(yǎng)亦需不斷完善,以解決創(chuàng)客教育實踐發(fā)展深化階段面臨的新困境。豐富和發(fā)展創(chuàng)客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結構,重視教師科研素養(yǎng)能力的提升,成為解決困境、促進創(chuàng)客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舉措。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將具備高素質、提升專業(yè)化水平、提高科研能力的要求更多指向中小學教師,體現了對中小學教師提高科研素養(yǎng)、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迫切需要[1]。2019年10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鼓勵支持中小學教師增強科研意識,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深化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規(guī)律性認識[2]。
基于此,本文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專家座談法等方法,形成了一套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評估框架,并以此為依據對中部某省2020年度參與“國培計劃”的205名創(chuàng)客教師實施調查,使用Jamovi數據分析軟件對回收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探究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水平及影響因素,為該領域教師科研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提升提供數據支撐和策略建議。
一、研究現狀
科研素養(yǎng)是推進教育研究實踐縱深發(fā)展的重要抓手。我國已有的創(chuàng)客教師相關能力研究多關注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技能的發(fā)展,如祝智庭[3]、楊現民[4]、李彤彤[5]團隊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關注創(chuàng)客教育的師資培養(yǎng)問題,較少關注教師教育科研素養(yǎng)能力的發(fā)展。整體上,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提升研究在我國仍處于萌芽狀態(tài)。對知網中與該主題相關的24篇文獻的分析發(fā)現,國內研究總體上分為教師科研素養(yǎng)結構構成和教師科研素養(yǎng)現狀調查研究兩個重要方面。
科研素養(yǎng)結構構成研究主要從理論角度探討中小學教師科研素養(yǎng)構成維度。不同學者對此持有不同的見解。如田穎以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的劃分為依據,提出教師科研素養(yǎng)結構包含教研意識、教研知識、教研能力以及教研態(tài)度四個維度[6]。桑國元等將教師科研素養(yǎng)分為意識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倫理素養(yǎng)三大維度,并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解構[7]。李幫魁綜合多方觀點認為教師科研素養(yǎng)應包括科研精神、科研知識以及科研能力三個維度,并基于不同方向在每個維度下分設三個基本要素[8]。陳文嬌等將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分為了科研觀念、問題意識、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四個維度[9]。曾天山等以測量的角度從教師對科研知識的了解程度、對科研過程和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對科研作用的了解程度三個方面來調查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10]。
科研素養(yǎng)現狀調查研究則主要是不同研究者通過對不同群體開展問卷調查,發(fā)現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如胡蝶通過對625名一線教師的問卷調查獲得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教師科學研究的客觀需求大于主觀需要、素養(yǎng)水平與教齡呈倒“U”型分布、主干學科教師科研素養(yǎng)表現更弱[11]。張曉輝通過調查幼兒教師科研素養(yǎng)現狀發(fā)現幼兒教師科研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知識比較缺乏、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較弱、教育科研道德出現一些偏差等問題[12]。陳緒嬪在對特殊教育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調查中,發(fā)現不同職稱、學歷和地區(qū)的特殊教育教師科研素養(yǎng)都存在顯著性差異,特殊教育教師的科研意識雖然較強,但仍存在著科研動機不端正、科研知識不寬厚、能力發(fā)展失衡等問題[13]。田穎通過相關調查發(fā)現小學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識存在片面性、科研意識功利性明顯、同伴互助的科研方式沒有形成等一系列問題[14]。
從總體上看,當前未有發(fā)現對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開展調查的相關研究。創(chuàng)客教育作為一種復雜的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活動,授課教師具備較高的科研素養(yǎng)是其應對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問題所具有的理性判斷手段和能力,是推進以知識為導向和以研究為基礎的新時代教育實踐的保障。這與當前國際流行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實踐思路具有較高的一致性[15]。因而,關注創(chuàng)客教師這一群體的科研素養(yǎng)狀況并給出相關應對策略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二、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結構框架
經上述文獻綜述可看出,盡管各學者對科研素養(yǎng)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指向了與科研活動緊密相關的意識、方法、知識、倫理等主要維度。創(chuàng)客教育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抓手,體現了活動開展與實施評價的復雜性。因而,創(chuàng)客教師首先要有問題意識,能夠將問題發(fā)現作為科研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其次,創(chuàng)客活動作為開放性實踐活動,其教學實踐形式具有多樣性,因而教師應具備較豐富的科研知識,熟悉科研活動開展的基本流程和科學規(guī)范,并能夠將教學實踐設計與科研研究目標綜合考慮,確??蒲信c實踐有機融合。再次,科研活動開展遵循問題提出—實驗設計—方法選擇—信息采集—數據處理—歸納反思—撰寫報告這樣一個完整的流程,這個過程需要具有相應的研究能力,才能有效促進教育規(guī)律的認識和發(fā)現。最后,基于創(chuàng)客活動開展教科研實踐,必須保證教師具有一定的科研倫理意識,具備較高的科研道德水平,確??蒲袑嵺`活動不對學生產生負面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將科研素養(yǎng)分為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四個一級維度,并在每個維度下設定細化的二級維度。主要包括:問題意識、反思意識、角色意識、認知意識,科研方法、科研流程、教育理論、專業(yè)知識,方法選擇、信息處理、實際操作、成果表述,實事求是、堅持不懈、民主合作。具體結構說明如表1所示。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中部某省各市縣2020年度參與“國培計劃”的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進行調查,通過問卷星在線發(fā)放回收問卷,最終回收問卷211份,其中有效問卷205份,有效率為97.2%。
(二)研究方法
結合本研究設定的科研素養(yǎng)結構框架,團隊編撰和整理形成“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調查問卷”。問卷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用于了解調查樣本的基本信息,共8題,包括性別、年齡、教齡、任教學段、學歷、職稱、學校類型、參與培訓次數;第二部分用于調查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共18題,包括科研意識(5題)、科研知識(4題)、科研能力(5題)和科研道德(4題),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采用5級記分制(1~5分),即完全符合、經常符合、符合、部分符合、不符合;第三部分為意見調查類題目,共6題,主要用于調查教師們的課題來源、科研阻力、科研動機、科研方式等。為了確保問卷的有效性,此次研究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了檢驗。檢驗結果顯示,問卷整體的Cronbach’s α為0.839,科研素養(yǎng)部分四個維度的Cronbach’s α分別為0.632、0.772、0.930和0.834,表明問卷信度良好;科研素養(yǎng)部分四個維度的KMO值分別為0.882、0.824、0.711和0.768,四個維度的因子載荷系數分別為0.823、0.815、0.911和0.779,均大于0.5,Bartlett’s球體檢驗的p值均小于0.01,表明問卷科研素養(yǎng)數據具有較高的效度。
四、調查分析結果
(一)樣本基本情況統(tǒng)計
研究首先對參與調查的教師進行了基本信息統(tǒng)計描述,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在隨機調查的教師中,中學教師為115人,小學教師為90人;在性別方面,男性教師為100人,女性教師為105人,教師的性別比例和任教學段樣本數據分布均衡。在學歷層面,持有本科學歷的教師為174人,占據樣本的84.9%,??坪脱芯可耙陨蠈W歷的教師各占據7.8%和7.3%;在任教學校類型上,來自普通校和農村校的教師占比較高,分別占35.6%和39.5%,縣區(qū)級示范校占19.5%,來自省級示范校的教師僅僅有11人,占5.4%。教師的年齡大都在30~50歲之間,分布較為均勻。在教師教齡方面,有37.1%的教師有15年以上的教學時間,其次是1~5年,占比31.2%,教齡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態(tài)勢。在職稱方面,初級和中級職稱的教師占樣本大部分比重;在培訓次數方面,近三年來培訓次數從0次到3次以上各個層次人數分布較為均衡。
(二)教師科研素養(yǎng)各維度表現
教師科研素養(yǎng)問卷各二級維度和一級維度的滿分都為5分,一級維度各維度平均得分如下:科研意識為3.6分,科研知識為2.99分,科研能力為2.50分,科研道德為3.16分。數據表明,科研素養(yǎng)整體均值基本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一級維度中,科研意識平均得分最高,科研能力平均得分最低。
在二級維度中,各維度表現如下:第一,在科研意識上,教師的認知意識得分最高(4.85),反思意識得分最低(3.51)。表明教師內心是十分認同科研對于教學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不能夠做到將發(fā)現的實踐問題在頭腦中進行深入的反思和回應;第二,在科研知識上,教師的科研流程知識得分最高(3.51),專業(yè)知識得分最低(2.58)。表明大部分創(chuàng)客教師對常規(guī)科研流程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創(chuàng)客教育專業(yè)知識仍有很大的模糊性。第三,在科研能力上,教師的得分均值普遍較低,其中相對較高的是信息處理能力(3.21),最低的是成果表述能力(2.78),表明教師整體科研相關技能掌握較差。第四,在科研道德上,堅持不懈得分最高(3.64),實事求是得分最低(2.75)。表明教師認同在從事教育科研活動中要做到知難而進、勇于探索,但在數據的收集和獲取方面還存在著不規(guī)范、不恰當的獲取方式。
(三)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水平影響因素分析
為進一步探索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的影響因素,對科研素養(yǎng)各個維度變量數據進行峰度和偏度分析,得到科研意識維度數據的峰度和偏度分別為-0.24和-0.31;科研知識維度數據的峰度和偏度分別為-0.25和0.28;科研能力維度數據的峰度和偏度分別為-0.73和0.33;科研道德維度數據的峰度和偏度分別為-0.69和-0.18,即問卷科研素養(yǎng)各維度生成數據的峰度和偏度的絕對值均小于1,數據呈正態(tài)分布。對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四個維度生成變量在不同學歷上進行Levene方差齊性檢驗,檢驗結果表明:生成變量在不同學歷、任教學校類型和培訓次數的各組之間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生成變量的方差齊性,故研究通過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不同類別教師樣本間的差異分析。經獨立樣本T檢驗及單因素方法分析等數據統(tǒng)計后,發(fā)現不同性別、不同職稱、不同教齡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而不同學歷(p<0.001)、學校類型(p<0.001)和培訓次數(p<0.001)的教師科研素養(yǎng)的多個維度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具體差異情況分別進行如下詳細描述。
1.學歷對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水平的影響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中部某省各市縣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在學歷上的差異,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結果表明,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意識在學歷上呈現出顯著性差異。使用Tukey法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研究生及以上與本科的組間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知識在學歷上呈現出顯著差異性:F(2,202)=10.95,p<0.001。使用Tukey法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研究生及以上與本科、研究生及以上與專科的組間差異均達到了顯著差異性水平。
總體來看,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的均值隨教師學歷的提升呈上升趨勢。不同學歷教師之間科研知識方面顯著差異性最大,科研意識方面次之,而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性。
2. 學校類型對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水平的影響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探究所在學校類型對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的影響,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結果表明,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意識在任教學校類型上呈現出0.001水平的顯著差異性:F(3,201)=12.30,p<0.001。使用Tukey法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任教學校類型為縣區(qū)級示范校與普通校、縣區(qū)級示范校與農村校組間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知識在任教學校類型上呈現出0.001水平的差異顯著性:F(3,201)=9.11,p<
0.001。使用Tukey法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任教學校類型為省級示范校與農村校、普通校與農村校、縣區(qū)級示范校與農村校組間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能力在任教學校類型上呈現出0.001水平的顯著差異性:F(2,201)=8.28,p<
0.001。使用Tukey法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任教學校類型為縣區(qū)級示范校與農村校、普通校與農村校組間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在任教學校類型上呈現出0.001水平的顯著差異性:F(3,201)=8.35,p<0.001。使用Tukey法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任教學校類型為縣區(qū)級示范校與農村校、普通校與農村校組間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總體來看,任教不同學校類型的教師之間科研意識方面顯著差異性最大,科研知識、科研能力、科研道德顯著性差異次之。
3. 接受培訓次數對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水平的影響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探究接受培訓次數的不同對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素養(yǎng)水平的影響,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
表5單因素方差檢驗結果表明,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知識在培訓次數上呈現出0.001水平的顯著差異性,差異性分析結果分別為:F(3,201)=9.69,p<0.001。使用Tukey法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3次以上與1次、3次以上與0次、2~3次與0次的組間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科研能力在培訓次數上呈現出0.05水平的差異顯著性:F(3,201)=3.35,p<
0.05。使用Tukey法進行事后檢驗發(fā)現,2~3次與0次的組間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總體來看,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科研道德各部分的均值隨教師三年內接受培訓次數的增多而呈上升趨勢。接受培訓次數不同的教師之間科研知識方面顯著差異性最大,科研能力方面次之,科研意識和科研道德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性。
4. 科研素養(yǎng)各個維度相關性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究科研素養(yǎng)各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將科研素養(yǎng)四個維度的數據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通過對問卷各個維度數據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發(fā)現各維度樣本數據均呈正態(tài)性分布,因而在對各維度進行相關性分析時選用皮爾森系數法。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雙尾顯著性系數均小于0.01,表明各維度的相關性顯著。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教師的科研能力與科研知識顯著正相關(r>0.5),即教師掌握和熟悉的科研知識越多,教師的科研能力也越高??蒲幸庾R與科研能力(r>0.5)、科研能力和科研道德(r>0.5)三個維度顯著正相關。教師的科研知識、科研能力與科研道德三個維度也存在兩兩之間顯著正相關,說明教師的這三個維度之間彼此相互正向關聯(lián)。
最后,通過對問卷第三部分意見調查類多選問題進行二分組制表統(tǒng)計歸類,結合教育科研實踐,并與不同類別教師進行交叉分析,發(fā)現中部某省各市縣的創(chuàng)客教師在科研阻力、選題來源和培訓機會等方面存在如下特征:
不同學歷的教師科研阻力不同,教師科研亟須專家指導。將不同學歷的教師與教師科研阻力來源交叉分析可知:學歷為??频慕處熢趶氖陆逃蒲谢顒舆^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為“教育理論素養(yǎng)不高,缺乏教育科研知識與技能(占比69%)”,學歷為本科和研究生以上的教師遇到的最大阻力均為“缺乏專家指導”,在本科學歷和研究生學歷教師群體中所占比重分別為78%、87%。
教師職稱與選題來源相關,均重點關注現實問題。對獲得不同職稱的教師與選課來源進行交叉分析發(fā)現:職稱未定和初級職稱的教師存在難以找到課題的情況,分別占比8%、15%,而職稱為中級和高級的教師所占比例分別為7%、6%。即教師的選題能力隨著職稱的提升有一定提升。綜合分析來看,所選課題中有80%都來源于教師自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
五、創(chuàng)客教師提升策略
(一)重視科研心態(tài)培育,喚醒教師自主科研意識
研究表明,科研意識是科研活動開展的起點,對科研素養(yǎng)其他要素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盡管教師普遍認為教育科研具有重要作用,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科研意識不足仍是關鍵問題。這里面包含兩方面原因:第一,對教育科研認識不深刻導致中小學教師科研意識薄弱。具體來說,教師從理性上能夠肯定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但這種理性是籠統(tǒng)的,對其客觀價值未能進行準確定位,即大多數教師并不確認教育研究到底在何處以及以何種形式來促進教學實踐。缺乏執(zhí)著的科研精神,在行動上體現為明顯的動力不足。第二,重實踐輕研究的歷史慣性導致中小學教師缺乏科研主體意識。雖然一些新入職教師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也有一些在職前接受了一定的科研訓練,但是由于受一線教師重實踐、輕科研的歷史影響,未能將所儲備的經驗轉化為積極的科研心態(tài),內部動力不足,科研認識具有較大局限。因而,教師職前教育、培訓教育中都應增加科研心態(tài)培育內容,通過優(yōu)秀成果案例、優(yōu)秀教師案例、真實實施案例等,讓教師們真正體悟與理解在中小學開展教育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喚醒責任感與科研熱情,樹立積極的科研心態(tài)。
(二)實施專項教科研能力培訓,促進教師科研能力提升
研究結果表明,科研意識、科研能力、科研知識和科研倫理等具有高度相關性。任何維度的短板都會造成整體科研素養(yǎng)的下降。目前,中小學教師學歷層次仍以中等師范、大專、本科為主。這些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前,大多未接受過專門的科研訓練,對于教育科研方法的運用,尤其是科研選題、研究設計、統(tǒng)計分析、報告撰寫等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從調查結果顯示,相對于技術培訓,目前科研培訓占創(chuàng)客教師接受培訓的整體量還非常少,且呈現培訓碎片化、不系統(tǒng)等問題。因此,實施專項教科研能力培訓必須設計精準的系統(tǒng)化培訓計劃。培訓需要重點關注幾個方面的問題:(1)注重培訓內容的科學性。培訓內容應盡量體系化、具體化。首先加強教育理論的知識補充。教育教研理論是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的基礎,是教師透過現象探尋教育規(guī)律的理論依據。教育教研理論主要包含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知識、前沿的教育教學理論、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的教育科研方法等。其次,從科研實踐的流程出發(fā)進行細化,如對問題發(fā)現、問題界定、文獻閱讀、研究設計、研究實施、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歸納總結、撰寫報告或論文等環(huán)節(jié)給予具體的專業(yè)技能培訓。(2)注重培訓形式的靈活多樣性。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師當前多由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物理等多學科教師轉型或兼職擔任,在日常教學、競賽活動及其他工作上有較重的任務。因而,在培訓形式上可以更靈活,避免增加負擔從而導致效果不佳。如可以與高校建立教育研究合作關系,開展科研講座、學習交流、經驗交流、學術交流等活動,搭建教師科研培訓平臺。另外,也可以以學分制、證書認證等形式開展,避免硬性規(guī)定加重教師負擔,挫傷積極性。(3)加強教師科研倫理道德的教育宣傳。雖然大多數教師認同開展科研應遵循科研道德及科研倫理的約束,但在實際中,其邊界仍需進行界定,以確??蒲谐晒旧淼恼鎸嵭约翱蒲羞^程的道德約束。
(三)建立科研共同體,促進教師科研組織協(xié)同發(fā)展
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活動與教研活動及實踐活動緊密相關,科研活動不能局限在實驗室范圍,必須在實踐運用中得到內化提升。而實施與教學相關的科研活動,涉及課程設計、實驗場地、實驗設計、統(tǒng)計分析等多環(huán)節(jié)的復雜工作,需要多人協(xié)同完成。因而,需建立有效的科研共同體,共同支撐和促進教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科研共同體的建立,促進擁有共同科研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法的教師形成軟文化,也是改善教師教科研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要方式。中小學教師科研共同體可以經常以研修方式開展小課題并實施討論活動,從教學實踐的真實問題出發(fā),確定研究目標。將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如采用“帶題授課”等形式解決“科研缺根、教學缺果”的現狀。共同體中的教師可以協(xié)同進行教學方案設計,進行研究方案設計、觀察點觀察、數據采集、統(tǒng)計分析等任務的分配,發(fā)揮科研骨干及專家指導的輻射作用??蒲泄餐w的形成,還可以使得一個課題產生多樣的研究效果,如同一教學設計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年級的適用性效果對比,以及效果差異產生原因的歸因研究等,這種多維度、多元化的研究合作與對比,能夠更有效地驗證教學實踐的效果,形成更為深化的研究結果與問題歸因。
(四)健全保障及評價體系,保證教科研實踐可持續(xù)發(fā)展
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深化教科研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改革,完善教育科研考核和人才評價制度,調動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是當前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中的基本原則之一。因而建立健全保障及評價體系是推進教科研實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保障。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加強基礎教育教科研發(fā)展戰(zhàn)略及實施規(guī)劃的頂層設計,為主管部門實施基礎教育信息化提供科學決策。第二,開拓教科研研究運行機制和成果轉化機制,廣泛吸引高層次教育產品企業(yè)、科技館、電化教育館等單位的支持,籌措可持續(xù)發(fā)展教科研經費,加大科研成果轉化的獎勵激勵。第三,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盡可能減少教師社會性事務性工作、創(chuàng)新科研經費籌措辦法、切實改善中小學科研的物質條件等,使教師有時間、有經費、有條件做科研。第四,建立科學的中小學創(chuàng)新類教育科研評價體系。中小學創(chuàng)客教育教科研作為一種特殊的研究工作,不能照搬高?;蚩蒲性核脑u價體系,應科學制定適切的評價指標,對中小學教師科研參與進行效能評估,避免教科研流于形式或淪為教師評獎評優(yōu)的工具。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科研經歷進行檔案袋管理,追蹤教師科研素養(yǎng)發(fā)展,并對科研成果給予嘉獎和激勵;另一方面,也鼓勵教師開展自我參照性評價,即教師以發(fā)展的眼光全面認識參與科研前的自我、現在的自我和未來的自我,從而讓自己真正從科研中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31)[2021-01-05]. http://www.gov.cn/zheng ce/2018-01/31/cotent_5262659.htm.
[2]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EB/OL].(2019-10-24)[2021-01-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3]祝智庭, 管玨琪, 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 2015,36(6):66-72.
[4]楊現民,李冀紅.創(chuàng)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5]李彤彤,王志軍,鄒蕊,等. 創(chuàng)客教師專業(yè)素質結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6):80-86,142.
[6][14]田穎.石家莊市4所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yǎng)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7]桑國元, 鄭立平,李進成. 21世紀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8]李幫魁.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養(yǎng)及其基本構成要素[J].教書育人, 2017(8): 2-3.
[9]陳文嬌, 俞文. 教師科研素養(yǎng)的結構解析與實證檢驗:基于武漢市2746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調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4):54-59.
[10]曾天山,王新波.中小學教科研亟須走向3.0版:基于3000多名中小學教師教科研素養(yǎng)問卷調查的分析[J].人民教育,2017(20):32-40.
[11]胡蝶.小學教師科研素養(yǎng)現狀及其提升策略[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9,35(5):52-57.
[12]張曉輝.幼兒教師教育科研素養(yǎng)狀況及其發(fā)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13]陳緒嬪.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科研素養(yǎng)的現狀研究:基于廣州、佛山、汕頭三市的調查[J].現代特殊教育, 2018(20):30-35.
[15]FLORES C.Problem-based Science,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Science Literacy in Middle Scho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Computer Interaction,2018,16:25-30.
(責任編輯 孫志莉)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Maker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a Certai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ZHENG Yafeng1,ZHANG Jizhou1,CHEN Huitao2,FU Qian3
(1.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Henan,China 450047;
2.Teaching Research Lab,Zhengzhou Municipal Education Bureau,Zhengzhou,Henan,China 450007;
3.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100875)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literacy for teachers to explore education rules,solve education difficulties,lead education innovation,and it is also the scientific guarante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room innovation reform.In order to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maker teachers in our country’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ecisely,this research has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results of related scholars in China,made a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makers teachers,and done an investigation of 205 maker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a certai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 of maker teachers are rather high in general,and,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level are rather low;teachers’ groups of different school types,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of different training tim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the relativity among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is obvious.Based on the research,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training of maker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four aspects,namely,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entality,implementing speci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training,establis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mmunity,and improving and guarantee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maker teachers;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