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玲
摘 要: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在課程結構和內容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它不像小學語文那樣只注重語言學習,其更重視思維的培養(yǎng),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的內在魅力,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以及提升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就要設計有效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問題;激活思維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有效的問題不僅可以增強師生互動,還能增加思維的階梯,降低思維的難度,增強學生思維的興趣和成就感,有效提升學生高階思維水平。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從藝術的角度設計集設疑、激趣、引思等于一體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問題的引領下把握文章的主旨,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形成獨特的個性。結合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化直為曲,設計有效問題
有些問題直接明了,問點顯露,學生很容易回答,這就是“直問”。它雖然直接明了,但形式單一,缺乏靈活性,問題沒有彈性,很難激起學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教師要化直為曲,即不直接問,而是繞道迂回,旁敲側擊。這種問題由于含蓄生動,因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教學時教師要變換角度,恰當?shù)卦O計問題,從而增強問題的有效性,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度。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語文《孔乙己》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針對這句話,若教師直接設問:“這句話有什么含義?”學生必定會覺得索然無味,若教師能夠化直為曲,設計有彈性的問題:“孔乙己是‘大約死了?還是‘的確死了?”這一帶有矛盾性的語句增加思維含量,讓問題別具一格,新穎有趣,富有啟發(fā)性,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有同意“大約”死了的,也有同意“的確”死了的。教師讓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展開辯論。持肯定意見的學生,從文中找出論據(jù):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盡管被打折了腿,但還會出席咸亨酒店。然而從初冬到年關,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關,始終不見孔乙己來酒店。因此,孔乙己“的確”死了;持否定意見的從文本的立意推導:孔乙己無姓無名,只是眾人眼中的一個笑料,是個不值得一提的小人物,因而人們對他的死活不關心,從而無法確認他的死活,所以說“大約”死了。就這樣,通過辯解,更加表現(xiàn)了孔乙己命運的悲慘和社會的冷漠,深化了主題思想。由此可見,化直為曲地設計有效問題,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避免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流于表層,并且可以取得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效果。這是直接設問不能比擬的效果。
二、化實為虛,設計有效問題
語文是一門蘊含豐富思想的學科,如何讓學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瘜崬樘?,就是通過假設一定的環(huán)境、背景、條件,在變換關系的基礎上設計問題,讓學生站在一個新的角度思考問題,更好地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教學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菲利普夫婦金錢至上的本質思想,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教師在學生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于勒成為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菲利普夫婦在船上遇到他時會怎樣?”這一問題逆轉原有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站在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中思考問題,激發(fā)興趣的同時,還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紛紛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創(chuàng)編了多個“相遇”情境,有歡呼雀躍相認的,但聽說于勒將財產(chǎn)捐贈后,憤然離去的;有假惺惺地痛哭流涕以示思念相認的,繼承了一筆豐厚的財產(chǎn)后開始對于勒冷言冷語的。無論哪種回答,都離不開“金錢至上”這一中心。這樣的問題,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可以促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探索故事的主旨。
初中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有很多含有批判意義和諷刺意義的課文,教學時,若教師從正面剖析,給學生留下的只是膚淺的認知,若能化實為虛,設計有效的問題,會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其獲得深刻的認知,發(fā)散思維。
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全面的了解,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讀寫能力,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來到桃花源,你會經(jīng)歷些什么?”在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多問幾個“假如”,拓展學生的思路,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中得到錘煉。
總之,問題的形式是多樣的,教師要根據(jù)文本內容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延伸思維的深度,促使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分析和思考問題,引發(fā)探索熱情和好奇心理,發(fā)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在更廣闊的思維領域內靈活思考問題,為初中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方乃元.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J].西部素質教育,2018(24).
[2]夏倩,趙蒙成.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研究:基于課堂觀察LICC模式的探索[J].教育參考,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