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安, 陳苗苗
(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許慎的《說文解字》作為我國文字學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tǒng)地分析字的結構、音、形和義的一部專著,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說文解字》首次創(chuàng)造部首檢字法,分為540部首,共計9353個字。每個部首漢字的形音義看似并無聯(lián)系,實際上每個字都折射出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其中“女”部字,以一“女”字統(tǒng)237字,除重文13字和新附7字外共計238個漢字,屬于全書中最大的部類之一。
“女,婦人也,象形?!笔恰墩f文解字》中“女”字所指。甲骨文中也提到“女”字像斂手交于胸前而跪坐的人形,傳統(tǒng)思想認為古代女子主內,男子主外,而溫婉賢良常被冠于女子身上,行為舉止慣常于室內斂手跪坐,故以此形象姿態(tài)表示女子。在《漢字文化趣釋》中,吳東平曾提到,甲骨文形體“女”字“象側立俯首斂手曲膝形表女子溫柔順從之意”,母系社會里女子的地位低下,居于被支配的地位,以此表現(xiàn)其母系社會男子需要去其他部落工作和生活而女子則留于家中。從甲骨文中仍可以看出隱含著母系社會殘留的影子。
母系氏族公社是絕大部分種族都經(jīng)歷過的一個歷史階段?!拔籼艊L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笔恰秴问洗呵铩な丫[》中一句古語。在母系氏族制度下,子女都從母姓?!墩f文解字》女部字記載姓氏的字除去“姓”,分別是“姜、姬、姞、嬴、姚、媯、妘、姺、?、好、娸”,共11個,而且不但姓氏從女,還有一些人名也是女字當頭,如“媊”和“媧”都是代表女神的名字,還有“娀、娥、嫄、妲、嬿、妸、婕、嬩、孁、嫽、婤、姶、妀”等共19個字,這隱約反映出其與母系氏族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說文解字注》曰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從生,生亦聲?!盵1]“姓”字用“女”字旁,表示在當時生產(chǎn)力落后的情況下,人們以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為尊,認為孩子的血緣僅與母親有關系,當時氏族社會大權由女性所掌握,這也透露出遠古社會女生天下的生活狀況。如《白虎通·號篇》云:“ 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2]。在母系氏族社會,隨著打獵、采集生產(chǎn)活動的興起,男女分工明確,在當時女性地位是絕對的,受到氏族部落成員的尊崇,人們按照母系血緣來區(qū)分氏族,“姓”的含義最初是代表人出生的家族的姓氏,所以“姓”和表示姓氏的字是女旁的。例如“姜”、“姬”、“姚”是根據(jù)居住地得來的姓氏,“姞”是根據(jù)歷史人物的后代得來的姓氏。此外還有一些普通人的姓,并未多加解釋。這些記載姓氏的字都體現(xiàn)出了原始的母系氏族文化?!墩f文解字注》:“媧,古之神圣女, 化萬物者也,從女咼聲。”[3]“女媧造人”傳說流傳至今,由此也可看出女性在當時的權利至高無上,不可撼動。由《說文解字》:“帝高辛之妃,偰母號也。從女戎聲?!对姟吩唬骸袏环綄ⅰ!盵4]“娀”字可以看出“女”部字中有許多的歷史人物名稱。另外,如“嬿、妸、婕、嫽、婤、姶、妀”等用來稱呼普通女子的名字。“女媧造人”的神話體現(xiàn)了原始母系氏族社會文化的形成,也充分說明了當時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地位崇高的思想的存在。
女子從少女長成,到出嫁配偶,再到妊娠生育,會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婚育過程。此類別自“奼”而起,至“嬔”而止,共15字。另,還有混雜其中的“姑”、“媾”,因此此類別共17字: 奼、媒、妁、嫁、娶、婚、姻、妻、婦、妃、媲、妊、娠、媰、嬔、姑、媾。這里主要從“婚”和“娶”兩個字對女部字所體現(xiàn)出的婚俗文化進行分析。
“婚”《說文解字注》謂:“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5]。文字家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云:“古娶婦必以昏時者,當緣上世有劫掠婦女之風,必乘夜昏人定時取之,以避寇犯也。后世禮文大備,而迎親必以昏時者,蓋亦太羹、玄酒,不忘厥始之意耳”[6]。《禮記·曾子問》中關于一些古代搶婚之類的習俗也有相關的記載,例如“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7]。“婚”字體現(xiàn)了符合父權意向,即父權制社會下的女性被壓迫的文化定位,并由“搶婚”來拉開序幕。
“娶”,《說文解字·女部》:“娶,取婦也。從女,取亦聲”[8]?!蹲髠鳌べ夜辍罚骸肮尤〖沮蟆盵9],都將“娶”寫作“取”。其實,“取、娶本同一字,后人特為取婦一義造“娶”字,并改讀去聲”[10]?!秶Z·晉語》:周幽王伐有褒而取褒姒[11]。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古代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也有對搶婚文化的影射。
《說文解字· 女部》中還有大量形容女子,表示女性美的字, 反映了人們對女性美的關注,自“媚”而起,至“”而止,共83字:媚、、、、、姝、好、、、姣、、、、……妓、、媛、娉、、、。另有、、、、、姿、妯、、娃、、、、。(《段注》:“此謂柔之好也,補前文諸好所未備”),共97字。
另外還有形容女子品行不端,不悅、憤怒、懈怠、遲鈍等字。自“”而起,至“”而止,共66字:、、嬖、、、、佞、妨、妄、、……婪、、、、、、奸、、、、、、、。
“好”義為容貌美麗,在《說文解字》中是對容貌外表的描寫,是一個會意字,以女子表示少女?!啊笔菍θ说难壑榈馁澝?,指眼睛漂亮。“、、嫣、、”是對女子身材的一種稱贊,都可義為漂亮且修長,但“”還可義為道德美好。這里“娃”《說文解字》:“圜深目?;蛟唬簠浅e謂好曰娃。從女,圭聲?!盵12]這些文字反映了上古人對婦女外貌的審美觀,和現(xiàn)在相比大同小異?!墩f文解字》女部字有專門對女子內在美進行贊美的字。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最重要的美德就是順從,《說文解字注》曰:“如,從隨也。從女從口?!盵13]就指依從、隨從。專一是“”,寡婦有守節(jié)之志是“”,這些字表明在當時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而女生要恪守禮教不逾矩,反應了男女之間的不公平。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思想對女性本身提出了一些條條框框,如女部字當中的“、嫡、、、”,則反映了女性的自由受到限制。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由支配變成了附庸,映射了在上古男性主導的社會中,男女社會地位不平等,女性美與不美則取決于男性的審美觀。另外還有一些表示負審美文化的女部字:跟現(xiàn)在人的審美觀點相比差別并不明顯,比如“、”都義為長得丑,并且古代以“膚如凝脂肌如雪”為美與現(xiàn)代我們所追求的美并無差別。
《說文》中還有表示女子行為道德敗壞的字:在古代封建教條的束縛下,如“婺、、、、”都是不順從、不恭敬的意思,則是觸碰到了當時的教條底線。在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思想的禁錮下,“、”又義為遲鈍、愚蠢,“嫌”指在心里怨恨。這些貶義字所代表的觀點、所具有的特征男女都有體現(xiàn),但只單獨針對女性提出,也可看出婦女地位日漸低下,不再受到尊敬的一種現(xiàn)實,而這種情況則反映了上古社會男性占了統(tǒng)治地位之后,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思想的日漸興盛,并且以“女”字為部首,也反映出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
《說文解字》從漢字的字形以及字義來探討中國古代文化,通過《說文》女部字,能夠從客觀上清楚地認識中國婦女尊卑變化的歷史,也反映了關于女性地位文化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