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武,冉 宇,武得昊
(貴州貴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貴州 貴陽 550081)
外傷性顱內血腫是臨床常見急癥,此類患者臨床少見合并繼發(fā)性大面積腦梗死,但對于合并此類癥狀患者的病情較嚴重,且預后相對較差[1]。顱內血腫損傷患者多數(shù)表現(xiàn)腦外傷所引發(fā)昏迷、劇痛等精神系統(tǒng)相關癥狀。在臨床上針對外傷性顱內血腫合并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斷受檢驗技術顯示易導致發(fā)生誤診或漏診等現(xiàn)象[2]。CT掃描技術是當前臨床針對本病的一個有效檢查方法。研究主要評價CT掃描在診斷外傷性顱內血腫后合并大面積腦梗死的應用價值。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15例外傷性顱內血腫合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本組納入男性9例、女性6例,患者年齡范圍19~61歲,平均(36.3±5.7)歲。患者患病原因包括車禍傷8例、墜落傷4例、暴力傷3例?;颊邆箝L時間昏迷,包括3例雙側瞳孔擴散、4例單側瞳孔散大;患者GCS評分<8分。
通過西門子32排螺旋CT掃描儀。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設置120kV,電流300mAs,掃描層厚5~10mm,掃描層間距5~10mm,螺距1.0;掃描以OM線作為基線,向上掃描至顱頂。
總結15例患者CT檢查表現(xiàn),結合患者預后情況分析CT掃描對患者的診斷價值。
15例患者均接受CT掃描以及接受顱內血腫清除手術治療。術后1例患者死亡、2例術后以植物狀態(tài)生存并辦理出院。
15例患者接受CT掃描表現(xiàn)包括:硬膜下血腫6例(死亡1例)、硬膜外血腫7例、腦內血腫3例(植物人1例)、腦室出血4例(植物人1例);13例患者伴不同程度顱骨骨折。
15例患者均接受開顱去骨瓣減壓術+血腫清除手術。術后復查CT示存在邊界不清低密度病灶,患者均伴3葉及以上的大面積腦梗死灶,CT值5~24HU,平均(19.3±2.1)HU。
3例患者術后第2d復查CT提示雙額葉、顳葉、枕葉以及頂葉存在大面積腦梗死,1例患者搶救無效,最終死亡。其余存活患者術后36h~7d進行CT復查顯示,患者腦實質內可見存在大量低密度區(qū)域,梗死病灶直徑4~8cm,CT值21~24HU,平均(23.6±1.4)HU。10例患者血腫同側可見邊界較為清楚的“短襪套狀”斷面,2例表現(xiàn)雙側枕葉梗死;1例患者血腫同側可見形狀不規(guī)則額葉、顳葉梗死,但周圍未見挫傷、腦內小血腫等現(xiàn)象?;颊吣X梗死灶位于顳葉、顳枕葉時,死亡風險更高。
外傷性顱內血腫等腦外傷合并大面積的腦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少見,但此類患者的病情相對更嚴重,且預后效果更差。外傷性顱內血腫合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等相關大動脈發(fā)生急性阻塞,患者在術后易見合并感覺障礙、肢體癱瘓或失語癥狀,嚴重者導致成為植物人生存狀態(tài)或死亡[3-4]。大面積腦梗死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包括:顱腦外傷導致腦微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血腫清除手術治療術后水腫或腦缺氧等導致顱內壓的增高;進行血腫清除手術過程中對患者腦組織牽拉致使發(fā)生腦血管痙攣、損傷,進而導致形成血栓,導致血管狹窄、閉塞,并引發(fā)腦梗死癥狀。因此,針對外傷性顱內血腫患者,大面積的腦梗死主要是因患者腦血管受傷害,從而導致血管內膜損害或血管痙攣,進而導致患者顱內壓水平增高所引發(fā)。針對本病患者,術前及時有效診斷對于減少患者腦梗死損傷具有積極意義[5]。
CT掃描是針對腦梗死患者的首選掃描方法,對于顱腦外傷患者,在發(fā)現(xiàn)病情加重后應當立即進行CT復查,及早進行CT掃描便于及早發(fā)現(xiàn)患者顱腦損傷后的繼發(fā)性腦梗死病變,便于及時進行治療干預。同時,CT掃描對于顱腦損傷診斷準確性較高,當患者顱內梗死病灶面積>大腦半球面積2/3,或梗死灶位于1個或多個腦葉,部分累及至基底節(jié),梗死灶直徑>4cm時,即可診斷大面積腦梗死。研究發(fā)現(xiàn),CT掃描可在較短時間內明確診斷外傷性顱內血腫患者合并的大面積腦梗死癥狀,檢查過程患者無需忍受痛苦,該檢查方法對于本病患者臨床治療干預、術式選擇等均重要作用。研究針對15例外傷性顱內血腫合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進行CT掃描發(fā)現(xiàn),3例患者術后第2d復查CT提示雙額葉、顳葉、枕葉以及頂葉存在大面積腦梗死,1例患者搶救無效?;颊吣X梗死灶位于顳葉、顳枕葉時,死亡風險更高;CT掃描結果對于患者預后判斷具有重要價值,本病患者應及早接受CT掃描,便于判斷病情并及時治療。
綜上所述,CT掃描對于外傷性顱內血腫合并大面積腦梗死患者腦梗死狀況的判斷準確,該檢查方法便捷、快速,可用于本病患者的臨床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