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娟
指向閱讀能力提高的閱讀教學策略
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盡管閱讀教學所占的課時數最多,但很多教師對閱讀能力的認知仍是模糊的。因此,有必要讓教師掌握閱讀能力的概念、內容、層級,增強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意識,促使他們設計和實施指向能力提升的教學策略,從而讓課堂教學走向高效。本期特刊登相關文章,以期引發(fā)讀者討論和思考。
【摘? ?要】閱讀教學是學生閱讀能力得以發(fā)展與提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明確教學指向,從尋找關鍵詞句、多角度梳理、多維度聯(lián)結、多向綜合聯(lián)系四個方面來研究閱讀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提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作出評價、實際運用等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能力;教學策略
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閱讀教學是學生閱讀能力得以發(fā)展與提高的重要途徑。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容易對閱讀能力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導致教學指向不明,策略低效。那么,如何理解閱讀能力?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李英杰老師提出,閱讀能力可分為“提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作出評價、實際運用”五個層級(見下表)。它與國際閱讀測評項目的閱讀測試框架相比,更貼近學生實際,層級梯度更明顯,易于檢測,操作性強。教師清楚了閱讀能力的內容和層級,就能明確教學指向,進而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
[閱讀能力
(層級) 能力描述 提取信息(Ⅰ) 能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包括提取單一信息,提取多個信息,提取多個信息并進行比較、篩選 整體感知(Ⅱ) 將文章看成一個整體并且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對文本的主題和主要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形成解釋(Ⅲ) 利用文本信息和個人經驗,對相關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和推論 作出評價(Ⅳ) 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對文本中的事件、形象、情感等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斷 實際運用(Ⅴ) 把自己的生活與文本的意義相聯(lián)系,能合理運用文本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
一、尋找關鍵詞句——保證提取信息的準確性
提取信息是指從文本中找到符合要求的關鍵詞句。教師經常會問學生:“你怎么知道?”“你從課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就要找到符合要求的關鍵詞句。那該如何操作呢?
(一)耐心而細致地完成閱讀
筆者很清晰地記得這么一道測試題。
我們的兵艦停泊在非洲的海岸邊。白天很涼快,海上拂著涼風,但是傍晚的時候,從撒哈拉沙漠吹來了爐火般的熱空氣,天氣突然變了,變得悶熱起來。
問題:兵艦停泊的非洲海岸邊,傍晚的天氣怎樣?(選擇一個正確答案)
A.涼快 B.悶熱 C.爐火一般 D.涼快轉而悶熱
本題看著好像很簡單,但大區(qū)域測試的正確率僅為28.62%。正確答案應該是B,可是學生選A、C的很多。片段中直接描寫天氣的詞有三個,按在文中出現(xiàn)的順序分別是“涼快、爐火般的、悶熱”,即對應A、C、B?!皼隹臁薄盃t火般的”都處在正確答案“悶熱”之前。學生或許根本沒有讀完文本,看到任何一個表示“天氣”的詞就選了,這種可能性很大??吹酱私Y果,使人聯(lián)想到平常的課堂,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學生可能沒有閱讀完相關內容就舉手了,或者聽完問題但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就舉手了。可見,學生閱讀時往往缺乏足夠的耐心,習慣于、滿足于提取現(xiàn)成的、單一的信息。
針對上述現(xiàn)象,教師可讓學生“不急,讀完之后再回答”。所提問題要具有導向功能,導向學生耐心而細致地完成閱讀任務,導向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二)學會在比較中篩選出關鍵信息
上述片段選自《鯊魚》一文。將它作為精讀課文進行教學時,一位教師引導學生直接聚焦描寫天氣的詞,“這個段落共有幾個描寫天氣的詞?請找出來”“緊扣題干中的關鍵詞,想想應該選哪個”。另一位教師當學生回答“涼快”時,提示道:“不急,讀完第一自然段,找出所有描寫天氣的詞,聯(lián)系問題,比較一下再告訴大家?!币粫?,教師還是請這個學生發(fā)言,并且問他:“剛才選‘涼快,現(xiàn)在選‘悶熱,你是怎么想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養(yǎng)成了耐心閱讀的習慣,又嘗試提取多個信息進行比較、篩選,還展示了自己的思維過程,語言也得到了發(fā)展,可謂一舉多得。
指導學生獲取信息,教師要讓所提問題與文本中的具體信息建立聯(lián)系,引領學生聚焦文本細節(jié),學會發(fā)掘隱含的信息,通過比較,排除干擾信息,篩選出關鍵信息。
提取信息能力在能力五層次中是最低的層次,卻是排在第一位的、最基礎的能力,整體感知、解釋、評價、運用都要以準確而全面的文本信息為支撐。
二、多角度梳理——真正從整體上感知文本
整體感知就是將文章看成一個整體。學生在通讀全文、初步與文本進行對話之后,會對文本的主題、內容、情感、形式等形成整體的感知。
很多教師在進入初讀感知環(huán)節(jié),往往會提出這樣的要求:(1)通讀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會讀的多讀幾遍;(2)想想課文寫了什么事。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將“整體感知”簡單等同于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筆者曾在不同場合問過很多教師:“假設讓你也這樣讀上幾遍后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你覺得你一定會說嗎?”“備課時,你不看教師用書能保證自己可以準確地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嗎?”教師一般都會說做不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難度系數高,統(tǒng)編教材將之列為長線目標來達成。教學時,教師要采用“多角度梳理”的策略,讓學生真正學會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一)借助人物與事件來梳理
課文中的故事、現(xiàn)象、道理往往都是通過人物與事件來敘述的。對于這類文本,可以借助事件本身來梳理文章的脈絡,達到整體感知的目標。
1.要素提取法
通過事件,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品質,是寫人記事最常用的方法。有些文章中,人物只有一個,事件是發(fā)展的,所以事件是整體感知的關鍵點。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讀課文,確定了主要人物后,可從文章中提取出“起因、經過、結果”三要素,有的文章再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共六要素。學生認識了主要人物,并將事件的這些要素串聯(lián)起來,就能較好地把握整體。這里的難點是讓學生對“經過”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如學習《女媧補天》時,通過梳理,明白女媧經歷了尋找彩石、煉石補天、龜足撐天、儆殺黑龍、蘆葦燒堵的過程。
2.事件整理法
有些課文是通過幾件事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或品質的。梳理出事件以及事件之間的關系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后題“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直指單元語文要素。對于這類文章,要首先梳理出圍繞主要人物的每個事件,再厘清事件之間的關系,把握了這兩點,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體了。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可梳理出“表達志向”“耳聞中華不振”“目睹中華不振”三件事,后兩件事是原因,第一件事是結果,這樣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結構與內容。
3.關系梳理法
有些文章中,既有多個主人公,又闡述了多件事。整體感知這類文章的方法是先梳理出主要人物,再厘清人物之間的關系,明白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
如四年級上冊神話故事《普羅米修斯》里神的名字多而難讀、難記。學生可借助課后題“注意讀好眾神的名字”,先找出眾神的名字并讀正確,再厘清眾神之間發(fā)生了哪些事,進而梳理出人物關系(如下圖)。
當學生厘清了人物之間的關系后,就能夠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將人物關系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成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借助事物(事件)的幾個方面來梳理
小學習作往往從學習觀察、寫觀察片段入手。教材中有不少經典的觀察范文,給學生提供了觀察的方法、描寫的范式。它們往往通過介紹一個事物(事件)的幾個方面來展開描述。教師要用好“觀察范文”。
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時,學生可先“從課題讀出文章寫的事物是爬山虎的腳”,再“通讀,了解幾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生長的位置、葉子的特點、爬山虎的腳和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這樣就知道全文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哪些內容。
又如四年級上冊《觀潮》一文根據時間呈現(xiàn)畫面。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潮來前”“潮來時”“潮去后”這三個時段里的潮水,以及人們的驚嘆與震撼。而同冊《走月亮》一文寫了“我和媽媽走月亮”的事情,根據地點呈現(xiàn)畫面。學生在整體梳理的基礎上走進每一個畫面,感受溫馨的場景、濃濃的親情。
(三)借助情感線索來梳理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小學教材中以情感見長的文章不少。閱讀這類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的情感來梳理文本,從而達到整體感知全文的目標。
如五年級上冊的散文《父愛之舟》用了倒敘的手法,以夢境呈現(xiàn)往事,表現(xiàn)父親對作者深沉的愛、作者對父親無限的思念。從夢醒開始,到枕邊一片濕結束,首尾呼應,濃濃的情感貫穿整個夢境,藏在所有往事里。教學時,初讀夢境段落后,教師可提出這樣的要求:(1)再讀,思考寫了夢中的哪幾個難忘的場景。(2)研讀,說說哪個場景給你的印象最深,以及你覺得父愛藏在往事的哪些細節(jié)里。第一個任務指向對文本的整體感知,第二個任務指向體會濃濃的父愛。
又如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文回憶了“我”小時候在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的搖花之樂。課后題讓學生“說說桂花給‘我?guī)砹四男┟篮玫幕貞洝?。這個練習以情感為主線,指向對全文的整體感知。
(四)借助課文中的插圖來梳理
教材中的插圖都是教材編寫者用心安排、精心挑選的,是現(xiàn)成的有效的教學資源。低年級教師往往能較好地利用這些插圖,而中高年級教師則容易忽視它們,沒有發(fā)揮它們應有的作用。其實,運用插圖并不是低年級的專利。高年級課文中的插圖也有其功用,有的可以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把握全文。
如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中配有四幅連環(huán)畫,畫的正是盤古開天地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1)讀題明事件。(2)說說每幅插圖畫了什么。(3)找出文中與圖畫對應的段落,說說盤古開天地經歷了哪四個過程。學生借助插圖,對應文本,能初步知曉課文寫了盤古在混沌中沉睡、開天辟地、頂天立地、化為萬物的過程,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多維度聯(lián)結——促進解釋能力、評價能力的有效提高
形成解釋是指利用文本信息和個人經驗,對相關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和推論。作出評價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本中的事件、人物形象、情感等形成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斷。這兩個能力的共同點是“依據+方法”,依據要充分,方法要合適。
解釋和評價的依據,一是文本信息,二是個人的相關經驗。文本信息即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所有意義;個人經驗,包括生活經驗、閱讀積累、社會閱歷等。理解文本內容,準確提取文本信息,為合理解釋、正確評價提供支撐和依據;豐富的個人經驗則能使解釋和評價的理由更充分,結論更精確、更有說服力。
(一)單維度直線聯(lián)結——用對依據
單維度聯(lián)結,指形成解釋或作出評價時,依據只來自文本材料。找對、找全關鍵詞句是關鍵,加之正確的表達方式,能讓解釋和評價更有效。
如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課后第二題為:“從哪里可以看出青頭和紅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讀全文,至少找出三處來說明?!边@個題目就是指向形成解釋的,要求至少找出三處關鍵信息來作為推論的依據。
第一步,在理解的基礎上找相關語句。第二步,交流梳理。(1)玩?!门笥褧黄鹜嫠!#?)青頭的心情——當聽到紅頭喊救命時,青頭很著急;當得知紅頭被牛吃進肚子時,青頭很吃驚;當紅頭表達各種擔心、悲哀時,青頭為紅頭所急。(3)青頭的行為——一下子蹦到牛身上;摔到地上;不顧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來;當紅頭進了牛肚子時,為了讓紅頭聽得清楚點又跳到牛身上,還爬到牛鼻孔里蹭來蹭去,讓牛打噴嚏,幫助紅頭脫險。(4)青頭的語言——什么情況下說了什么?讀出青頭的語言里包含了著急、安慰、陪伴、鼓勵,它還指導紅頭脫險。(5)紅頭的表現(xiàn)——遇難時對青頭說的話,表現(xiàn)出來的悲哀、失望,都能看出它對青頭的信任和依賴,只有好朋友才會這樣。第三步,用合適的方法說。方法就是“理由+說明”。理由可以分成三個方面,也可以是一個方面的三個點;可以一個理由一個說明,也可以三個理由一起說明。說明過程中要語言連貫,條理清楚,有一定的邏輯。
中年級是解釋能力培養(yǎng)和提升的重要年段。所以,統(tǒng)編中年級教材有大量的課后題都是指向解釋實踐的,教師要讀懂、用好教材。
統(tǒng)編中、高年級教材中,讓學生作出評價的學習要求也比比皆是。學生可以采用“依據+結論”的方式來練習。
(二)多維度交叉聯(lián)結——用好依據
多維度交叉聯(lián)結指的是形成解釋或作出評價時,依據不僅僅來自文本,還來自個人經驗、背景材料等。依據準確與否、適當與否,直接關系解釋或者評價的正確性。若依據不對,再嚴謹的解釋或評價都是無效的。
如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后第二題為:課文多次出現(xiàn)“中華不振”這個詞,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下面周恩來寫的詩,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周恩來寫的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類練習指向解釋和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輕易“放過”,要讓學生經歷從理解到表達的過程,這同時也是閱讀能力提升的過程。
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依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1)社會現(xiàn)實——耳聞和目睹“中華不振”的現(xiàn)實。(2)時代背景——解決“為什么中國土地被外國人占據”“為什么中國警察怕外國人”“為什么不把外國人趕出中國”這三個問題,感受當時國家的貧窮落后、多災多難、飽經風霜,體會列強當道帶來的恥辱。(3)人物內心——通過教材第17自然段中的關鍵語句“沉重分量”“像一團烈火”“一直燃燒”以及課后題中的小詩,感受周恩來少年時期就具有滿腔的愛國情懷,胸懷拯救國家民族的遠大志向。以上三個方面就是他立志的原因。學生用好這三個依據,對其進行有條理的闡述,就是形成解釋、作出評價的過程。
四、多向綜合聯(lián)系——讓解決問題成為現(xiàn)實
實際運用能力是指能把自己的生活與文本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能合理運用文本信息解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一種能力,也叫解決問題能力。它是閱讀能力五個層次中的最高層次,前四個層次都屬于“初步具有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唯獨它屬于“簡單的綜合運用能力”。
筆者曾讓學員就閱讀篇目《兩棲動物》上研究課。最后環(huán)節(jié)指向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當學生學完課文,了解兩棲動物的特點后,教師設置情景題:“今天的課堂上來了一位動物朋友,它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兩棲動物,請大家?guī)蛡€忙。”然后教師出示兩張PPT(如下圖)。
獨立思考:美洲海水鱷是不是兩棲動物?
請說明理由。
我認為美洲海水鱷(? ? )兩棲動物。
理由1:
理由2:
理由3:
……
學生解決問題需要依托以下能力和經驗。(1)提取信息能力。能從閱讀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即掌握兩棲動物的特點:①都有潮濕的皮膚,而且皮膚光滑,沒有毛發(fā)和鱗片。②必須始終棲息在潮濕的地方,以避免皮膚干枯帶來的許多危險。③只能生活在淡水中。④都是變溫動物。(2)觀察能力。能聯(lián)系兩棲動物的特點,對圖片進行有效觀察:①圖片上的動物沒有光滑的皮膚,只有漂亮的鱗片。②“海水鱷”這一名稱直接表明它生活在海水里,不是淡水里。(3)閱讀經驗。學生聯(lián)系自己平時課外閱讀得到的知識加以補充說明。
學生憑借已有的提取信息能力、觀察能力、閱讀經驗,得出美洲海水鱷不是兩棲動物,是爬行動物的結論,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
有充分的、可以得出結論的理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除此之外,還得學會有序地、符合邏輯地進行表達。如針對上述問題,學生可以按照教師教給的方法,先說結論,再一條一條陳述理由,也可以先一條一條陳述理由,再得出結論。
綜上,閱讀教學要著眼于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為此,教師要具備相關的培養(yǎng)意識,明確閱讀能力的內容和層級,在閱讀教學中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提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作出評價、實際運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曾祥芹,張復琮.文體閱讀法[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285-298.
[2]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95-110.
[3]陸璟.PISA測評的理論和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1-35.
(浙江省臺州市教育局教育教學研究院? ?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