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湖南工程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為全面加強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指示,高校要發(fā)揮出人才培養(yǎng)主陣地的優(yōu)勢。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堅守“本心”,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培養(yǎng)和塑造研究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研究生的健康成長,提升這一群體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最終使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優(yōu)質人才[1]。
研究生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作,需要多部門的協(xié)同,形成整體規(guī)劃,才能夠發(fā)揮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但當前,高校在思政教育的頂層設計層面做的并不好,主要是并未將立德樹人的核心要點納入到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當中,缺乏系統(tǒng)、行之有效的方案,從而造成“三重三輕”問題的出現,具體表現為重智育、重學術、重科研,輕德育、輕思政和輕課堂。側重點的偏移,思政教育的效果也很難發(fā)揮出來[2]。大部分學校目前缺乏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整體規(guī)劃,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成效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著手分析: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缺乏專職研究生思政教育輔導員。該工作大多是落在了學校黨委秘書、本科輔導員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身上,雖然開展了相關的培訓工作,但由于培訓時間短、培訓內容的針對性不足,導致針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3]。這一群體對時事政治的理解不夠透徹,也很難對事件進行深度剖析,參透能力相對薄弱,與研究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研究生的數量正在呈現出遞增狀態(tài),部分高校對于研究生人數的遞增準備不夠充分,造成各項規(guī)章制度、針對性的管理方法等都是照搬和套用本科學生的模式,問題也就由此出現。缺少針對性的思政教育框架,導致思政教育的成效不足。
早在2010 年,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就開始嘗試導師負責制,并且在2018 年再一次強化了導師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責任。但從當前高校的實施效果來看,不容樂觀。究其原因,具體有三:一是部分導師在“三重三輕”理念的影響下,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很難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思政教育的方法創(chuàng)新上面[4]。且對研究生的考核,主要是以學術成果為參照指標,忽視了思政教育工作;二是缺乏規(guī)章制度的“硬性”約束。導師參與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導致導師的職責履行力度不足;三是隨著研究生數量的增加,導師分配的研究生名額增多,這就使得每一位研究生的教育時間被嚴重壓縮,順利畢業(yè)成為導師對研究生的核心要求,無暇顧及思政教育的情況。導師對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教育職能定位,要做好優(yōu)化。
思政教育的核心還是要圍繞思政教育的理論課程體系展開,從當前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情況來看,除了馬克思主義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之外,其他各專業(yè)的研究生思政教育理論課普遍偏少,對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和具體內容,都來自于本科時期的思政教育內容的全面深化。理論課程的支撐不足,限制了思政教育的實施效果,且即便是開設了思政教育的理論課程,也同樣是照本宣科,無法完成深度的剖析,與研究生的基本學習需求有出入[5]。
“三全”育人策略,顧名思義就是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員育人,在新形勢下提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踐行立德樹人的基本內容,搭建一個有助于研究生健康成長的思政教育框架體系。
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本就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作內容,需要高校內部的各管理部門發(fā)揮出自身效用,在協(xié)同、合作中參與到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來,為思政教育工作探索新方向,為頂層設計的有效性提供保障。當然,整個思政教育的過程,還要確定責任主體,具體包括研究生導師、思政教育理論課的授課教師和研究生輔導員。將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納入到頂層設計框架和體系當中,成為考核各主體的主要指標,以此來調動各主體開展和參與到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積極性[6]。
想要達成“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在具體做法上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完善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考核指標,將其作為各教育主體的主要考核要素,用以調動各主體的參與積極性;②完善導師的考核方法,建立可操作性的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將其與各主體的發(fā)展掛鉤,如評職稱、績效分配、招生指標等等;③鼓勵思政教師投身到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帶給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得反饋機制得以形成,提高學習效率;④優(yōu)化研究生輔導員的工作機制,減少不必要的負擔,緩解壓力,從而將更多的關注焦點放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關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情況,重新找準工作重心;⑤建立明確的研究生思政政治工作制度框架,在原有本科生的思政工作框架基礎之上,結合研究生的特點做好完善與優(yōu)化,保證制度的系統(tǒng)性和貼近性,在明確的思想引領中,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明確的頂層設計,是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政教育發(fā)揮效用的基礎[7]。
“全程育人”突出的是一個“全程”性,即在研究生入學到畢業(yè)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進行不間斷的思政教育。這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需要結合不同的情況完成思政教育的動態(tài)性調整。這就需要建立系統(tǒng)的監(jiān)控機制,在明確的分工下,時刻保持思政教育發(fā)揮出有效性。“全程育人”的具體實施策略如下:首先,明確導師的責任主體地位。高校應該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將導師作為第一責任人,主要負責研究生的思政教育相關工作,對導師的工作細則和具體要點進行明確,讓導師可以充分的認識到對研究生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思想上的重視程度,必將帶動思政教育行為上的改變,從而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滲透到研究生在校生活學習的全階段;其次,明確輔導員的輔助作用。在當前的現有管理模式和管理體制當中,輔導員的作用明顯。但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輔導員的輔助身份和作用卻并未得到展現,嚴重影響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為此,在“全程育人”的實施過程中,要將思政教育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及時的監(jiān)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思想導向和政治意識,形成常態(tài)化的機制;最后,明確思政教育理論教師的基礎作用。思政教育理論課是確保思政教育得以有效展開的關鍵所在,教師作為基礎構成部分,要發(fā)揮出基礎作用,承擔起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職責,在明確的教學框架下促進研究生的健康成長。
“全員育人”的模式,旨在打造一個圍繞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大思政”發(fā)展格局,形成一個全面的教育體系。在當前現行的思政教育相關政策方面,倡導的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具體包括思政課程、通識課程和專業(yè)教育課程三個方面。且需要注意,在開展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各個課程主體要發(fā)揮出自身的育人優(yōu)勢,不斷通過優(yōu)化課程體系,來達到育人目標,形成協(xié)同效用,加強課程平臺之間的有效過渡,確保實現校內資源的全面整合,展現出“三位一體”育人目標的有效性?!叭珕T育人”要協(xié)調好高校內部各主體之間的關系,探索固有的授課模式,將時事熱點完成系統(tǒng)、有效的剖析,與研究生之間開展有效的互動,在互動中促進研究生的成長,對思政教育內容有一個全面的感知,在“大思政”的格局當中,健康成長。當然,除了利用校內資源和課程體系之外,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宣傳和弘揚具有愛國愛黨意識的正能量節(jié)目內容,讓研究生可以從中獲益[8]。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發(fā)展困境,如何去擺脫這種局面,則需要從“三全”育人的角度出發(fā),實現對研究生的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員育人,為研究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使其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保持“本心”,具有自我判斷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