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自古以來,琵琶一直被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所喜愛,在它身上承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流傳已久的彈撥樂器之一。琵琶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占有著重要地位。基于此,以琵琶發(fā)展史和演奏技巧作為切入點,通過不斷傳承和創(chuàng)新,來促進琵琶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琵琶作為一種重要的彈撥演奏樂器,演奏技法分為左手按音技法和右手彈撥技法,演奏技巧是左手和右手兩者之間的復雜巧妙的組合,才能演奏出美妙動人且豐富多彩的樂律。
“琵琶”之名,它的取名是以其演奏手法而命名的樂器。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指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挑。關于琵琶的文字記載早在公元前就出現(xiàn)了,最初琵琶不單單指一個樂器,而是對所有彈撥樂器的類別統(tǒng)稱。
琵琶最早見于秦漢時期,東漢學者劉熙在《釋名》一書中,第一次提到琵琶。書中提到:“枇杷本出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卻曰杷,像其鼓時,因此為名”。這段文字對琵琶的取名由來做了詮釋,今天的琵琶形狀與當時琵琶的形狀樣式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琵琶的樣式是圓形的音箱面板,脖子是筆直的,而且具有著不固定的音位數量和弦的數量。琴弦的數目分為四、五和六條數不等,在當時把這種琵琶被稱為“秦琵琶”或“秦漢子”,事實上它就是琵琶的前身雛形。后來晉代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對秦琵琶進行了改造,他擴大了音箱面板來增強音箱的共鳴,從而提高音量。為了聲音更好的傳播,并在面板上增加了音孔。為了擴大演奏的音域,在秦琵琶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音柱,變成十三個音柱。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后人就把這種樂器稱作“阮咸”,簡稱為阮。
唐琵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發(fā)展,分為直項唐琵琶和曲項唐琵琶。
據《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這種曲頸琵琶大約在南北朝時從西域地區(qū)傳人中原,西安歷史博物館的“唐三彩駱駝載樂俑”中就依然保留著胡人彈奏這種琵琶的造型。由此可見,唐代初期,胡琵琶被中原人模仿了,中原人雖然把琵琶的音響圓形面板改為梨形形狀,但是琵琶的脖子依舊是筆直的,即直項唐琵琶。隨著胡琵琶傳入中原后,人們就逐漸把它和中原的琵琶結合起來,將音箱的“肚子”加大,脖子徹底變彎,制成了一種新式曲頸琵琶,即曲項唐琵琶。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人們對琵琶形狀美觀度和樂律要求逐步提高。又因為曲項唐琵琶只能采用橫著持琴的彈奏姿勢,所以也不方便。后來,把曲項唐琵琶的音箱變薄一些,又將琵琶“腹部”變小,過度彎曲的“脖子”略微拉直一些,就形成了如今彈奏的現(xiàn)代琵琶。
中國琵琶是一個演奏技法十分復雜而且艱深的彈撥樂器。演奏技法包括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演奏時候豎抱琵琶,左手按音,右手五指彈奏。據統(tǒng)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綜上來說,左指法有兩種系統(tǒng):一種是指壓系統(tǒng),另一種是推拉系統(tǒng)。右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tǒng):一是輪指系統(tǒng),二是彈挑系統(tǒng)。也就是說,它的演奏技巧需要左手和右手兩大肢體體系進行巧妙復雜的組合,才能彈奏出豐富的、優(yōu)美悅耳的音律。曾經有一位老前輩這么形容:“千日琵琶百日箏”,由此看來,學習琵琶難度可見,但這并不影響琵琶愛好者對琵琶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唐朝是琵琶發(fā)展的高峰期,有著諸多廣為流傳著的佳話。例如,號稱琵琶第一手的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侖與莊嚴寺和尚段善在街頭演奏比賽并拜師傅的故事,成為一段學習琵琶的佳話。家喻戶曉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創(chuàng)作的《琵琶行》中描述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音樂被詩句描述的美輪美奐,眼前即刻展現(xiàn)出一幅非常悅耳的琵琶的演奏以及美妙的音效畫面。自古至今,古人留下了諸多琵琶作品。著名的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兒高》《思春》《將軍令》等優(yōu)秀作品,這些優(yōu)秀經典的音樂作品已是琵琶藝術文化和中國音樂的寶藏,給予后代人對于琵琶的傳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在現(xiàn)代琵琶音樂發(fā)展中,著名的音樂家劉德海和劉天華先生對琵琶演奏技巧的傳承做出偉大貢獻,將傳統(tǒng)音樂作品和國外音樂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春蠶》《改進操》等琵琶練習曲,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琵琶音樂,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琵琶演奏的新領域。
如果想做好琵琶演奏技巧的傳承,那么琵琶的教學與琵琶演奏文化的傳承有著直接的關系。當前,越來越多的藝術院校和培訓機構都認識到琵琶演奏在傳承中華民族音樂中的重要性,開設了琵琶教學課程,直接將琵琶演奏技巧引入課堂教學中,借助向學生傳授琵琶演奏技巧來弘揚民族音樂藝術,進而科學的實現(xiàn)琵琶演奏教育的傳承。
首先,在教琵琶時,演奏者手握琵琶的姿勢是非常重要的,這直接關系到演奏者的演奏動作、手勢和技巧規(guī)律,同時也受琵琶形態(tài)樣式的影響,不好的抱持姿勢影響著琵琶演奏的音樂效果。在琵琶的具體表現(xiàn)中,抱持琵琶姿勢分為水平持、斜持和垂直持這3 種,琵琶的姿勢具體如何選擇呢?它主要取決于演奏者的身體部位和琴體共鳴箱之間的關系,還取決于演奏者和琵琶琴頭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還應該全面考慮琵琶共鳴箱體的需要放置的位置。初學者一定要學好琵琶教學的這一課,為以后能夠演奏出動聽的琵琶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彈奏技巧。琵琶最基本的彈奏技巧,就是用右手的彈挑指法和左手按弦指法。具有十分豐富演奏技巧的琵琶,除了基本手法外,還有其他的指法。其他指法都是從基本的指法改進創(chuàng)新而來的。
左手指法。左手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指法就是“按弦”。初學者經常由于手指使不上力氣很容易導致按弦不實不準的現(xiàn)象。左手指發(fā)音的手法很多,其中有虛音捺、帶、擻。之所以把它們被稱為虛音,是因為其發(fā)出的音量很小。所謂的虛音主要是針對于左手彈奏的實音而言的,在琵琶的音量中,虛音音量特別弱小,而實音音量比較強大。為了增加音樂在音量方面上的對比效果,可以把音樂的某些地方,適當地采用實音與虛音有效結合的方式來體現(xiàn)。這種實音與虛音有機結合的方式,在琵琶傳統(tǒng)文化中經常被使用。
右手指法。“彈挑”是右手指法中的最基礎的指法,也是近現(xiàn)代作品中運用比較常見的和重點的指法。彈挑類指法概括了彈、挑、夾彈、滾、剔、撫、飛、雙飛、雙彈、雙挑等等十幾種指法,另外一些其它右手指法和匯組指法都是由“彈挑”創(chuàng)新改變而來。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一書、東漢劉熙的《釋名》一書中都記載著:“推手前曰枇(即彈),引手卻曰杷(即挑)”由此可見,“琵琶”這兩個字的得名,也來源于彈挑手法。
最后,注意音階練習,注意練習曲練習。音階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達到熟練掌握和應用演奏不同調的不同音位,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整首曲子會彈奏,但對于部分音階臨時彈奏,突然一個音調找不到了,出現(xiàn)方寸大亂的現(xiàn)象。對于練習曲的練習,是為了提升學生演奏技巧,熟能生巧。目前市面上,練習曲的曲譜不是很多,但是對于初學者而言,基礎訓練已經足夠。初學者不可急于求成,要養(yǎng)成良好的練琴習慣,打下夯實的基礎,才能將琵琶演奏技巧可持續(xù)的傳承下去。
在20 世紀,中國建立了一個模仿西方管弦樂隊體系的國家管弦樂隊。為了滿足樂隊的聲音和變化的需要,對琵琶的演奏方式進行了改變及改革。首先,將琵琶改為十二平均律樂器,并改變了演奏技巧,如連續(xù)彈奏、長時間旋轉、左手快速彈奏等,根據琴弦的長度,擴展了琵琶的音域;其次,弦的材質由絲繩改為鋼繩和尼龍纏繞鋼絲繩,雖然強度有所提高,但也提高了弦的強度。左手推、拉、吟、揉雖然很難,但增加了左手快速移動的技巧;最后,右手用假指甲撥弦演奏,演奏者不需要固定指甲,可以加強琵琶演奏的技巧,突出基本的指甲色調。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背景精神,每個背景都是推動每個時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動力。同理,琵琶演奏也是在每個時代的不同背景下進行創(chuàng)新和變化的。只有在演奏中摻雜進所處時代的背景元素,就能更好反映當時的文化元素和社會現(xiàn)象?!杜眯小肥侵袊膶W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主要背景是當白居易被降職到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在福建潯陽江頭,偶爾見到琵琶姑娘,從這琵琶女的苦澀的人生經歷所聯(lián)想到自己政治挫折,挫敗感立刻觸發(fā)了他痛苦的心境,悲傷之情油然而生。他滿腹辛酸之淚,懷著悲傷和憤怒,寫了千古絕唱《琵琶行》。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琵琶曲《訴--讀唐詩〈琵琶行〉有感》就是以此創(chuàng)作的樂曲,樂曲從創(chuàng)作到演奏都有了跨越性的提高,時至今日都是高考同學考學以及眾多演奏家音樂會上的必彈曲目。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出現(xiàn)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琵琶曲作品,貼近人民生活。首先,傳統(tǒng)的左手彈奏技巧是推、拉、吟、揉等,新增大量以音節(jié)甚至琶音為主的左手技法,加強了左手的快速技法,出現(xiàn)模仿其他樂器的許多技巧。例如,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左手技巧被用來模仿暴風雪。第二,在右手彈奏技巧上,突出快速技巧。更加注重左手和右手快速技術的緊密配合,右手彈撥技術得到了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組合,增強節(jié)奏韻律感,同時發(fā)揮了傳統(tǒng)演奏中很少用到的中指抹、搖指等技法,創(chuàng)新了“反正彈”等技法。
說起個性化創(chuàng)新,最有代表的典范人物就是近代琵琶演奏作曲家劉天華先生。他的著名樂曲《歌舞引》《改進操》和15 首練習曲,都是借鑒西方音樂的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演奏技巧,進行自己的個性化創(chuàng)新。例如在《改進操》中,將西方的雙旋復音技巧和我國古琴的演奏技巧運用在琵琶左手打音技法中,讓整個演奏效果與之前風格迥異,大不相同,深受業(yè)界同行的喜愛和贊嘆。他于1929 年創(chuàng)作的《虛籟》又名“長夜吟”,直到今天還被廣為彈奏,該曲不僅借鑒和模仿古琴的演奏技法,還將“吟”“打”“帶”等琵琶演奏技法加入到創(chuàng)作當中,有著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此外,更為突破的是將當時流行的音樂元素加入到創(chuàng)作中,使這首琵琶樂曲擁有深厚的民族音樂成分特征的同時還具備濃郁的地方音樂特征。劉天華先生的許多個性風格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給我們學子留下了大量的學習參考資料,值得我們借鑒。
隨著音樂表演樂團和音樂學院的出現(xiàn),琵琶演奏技巧傳承方式進入科學化教育體系時代。第一,采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將一首完整的曲子先進行拆分,然后逐一逐步的分段式去開始練習,這樣能快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法。第二,逐步增加技巧的難易程度,并且進行技巧的整合,借鑒西方的教學方案,大量閱讀其他知名作家的琵琶演奏書籍,提高學習的效率。第三,放開思維,大膽的去創(chuàng)新。學以致用,大量練習演奏琵琶技巧的時候,將感悟靈感創(chuàng)作融合其中,并付諸實踐。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為琵琶演奏打下夯實的基礎。
琵琶演奏技巧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只有繼承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夯實琵琶演奏的創(chuàng)新基礎。只有熟練的繼承前輩們的琵琶演奏技巧,然后根據個人的理解和感悟,創(chuàng)新出別具一格的清新靈動的琵琶演奏風格,才能做到創(chuàng)新立題、立意、構思、布局科學合理,才可以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所以,琵琶作品的創(chuàng)新是善于繼承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求變的。
綜上所述,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琵琶演奏發(fā)展歷史中不變的主題,讓琵琶演奏技巧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繼續(xù)弘揚傳承下去,是每一個琵琶音樂愛好者的使命和責任。我們要在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中取其精華,繼承其精髓,但不能被傳統(tǒng)的演奏技巧所束縛,要不斷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中求變化,在傳承中求發(fā)展。開拓新的魅力,讓琵琶演奏藝術展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