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由于歷史的關(guān)系,粵方言里的音譯外來詞非常多。甚至連“球”這樣的常用字,在廣州一帶也喜歡用“波(ball)”來代替。其中有些外來詞如今已經(jīng)融入了普通話。比如現(xiàn)在司空見慣的“派對”一詞,最早就是粵方言對“party”的音譯。這樣一來,不少人看到粵方言中講到男女談情說愛的詞用“拍拖”時,往往也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莫非它也是一個外來詞?
其實并不是。“拍拖”的字面意思雖然和“談戀愛”風(fēng)馬牛不相及,但它的確是一個在南粵大地土生土長的詞匯。“拍”這個字在粵方言里有“靠在一起”的意思。比如要是有人跟你說,“我哋一齊開公司,拍住上,揾大錢”,那就是他打算跟你合伙做生意發(fā)財?shù)囊馑?。而“拍”“拖”兩個字連在一起,與上世紀(jì)航行在珠江上的“花尾渡”有關(guān)。
嶺南地區(qū)習(xí)慣將內(nèi)河木船稱為“渡船”,簡稱為“渡”。之所以會有“花尾”渡這一稱呼,是因為這種渡船在高高翹起的船尾外部繪上了五彩花或者各種神話里的寶物,看上去色彩斑斕,十分美觀。從清末民初出現(xiàn)之后,“花尾渡”在上世紀(jì)40年代進入了鼎盛時期。它最大的特點是自身沒有動力裝置,無槳、無帆,更無發(fā)動機,必須由機動火輪在前方拖帶前行。拖行的火輪與“花尾渡”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往往用纜繩牽引,俗稱“拖渡”。而“拍拖”同樣也是花尾渡運行時的一種操作方法。
舊時的廣州省河(珠江)北岸,自大沙頭到黃沙設(shè)有200多個碼頭,尤其以長堤的客運碼頭最為熱鬧。這一帶河面復(fù)雜,船艇很多,而花尾渡與小火輪之間的拖纜往往長達30多米,迂回靠泊無法操作,因此在出港啟行與入港停泊時,便采取這樣的辦法:前面的機動火輪減速,與“花尾渡”并攏,這就是“拍”;接著水手用粗纜將兩船扣牢后,再開動火輪,利用其動力推動“花尾渡”前進。這就是“拖”?!芭耐稀币辉~,便是由此而來。
民國以后,廣東人得風(fēng)氣之先,男女相悅時往往在街上相伴而行。有好事者逐漸發(fā)現(xiàn),這正好和“拍拖”時的機動貨輪與“花尾渡”兩船一長一短,互相依偎的景象有幾分相似。人們便因此玩笑似的,將相伴而行的男女也稱為“拍拖”。久而久之,這個原本的航運用語,便演化成男女之間“談戀愛”的代名詞,在廣東流行起來。香港小說家梁鳳儀在《信是有緣》里便寫道:“年輕小子,拍拍拖,談?wù)剳賽?,最低限度有一兩個異性的約會,是天公地道的事吧!”在這里,她將“拍拖”和“談戀愛”并用,所取之意當(dāng)然也不會是航運用語的“并排拖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