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榮
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儒家對孝的闡釋是極其豐富的,其具體內容也在不斷變化。學界探討儒家的孝觀念多以《孝經》為例,認為孝的內容包含家庭、社會,行孝的對象有父母和君主。但要注意的是,《孝經》是儒家學派孝思想的綜合體現,早期的孔孟對孝的闡釋并非如此,本文重在探討以孔孟為例的早期儒家孝思想。
孔子認為的孝多用于家庭內部,“入則孝,出則弟”,“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孝的內容主要包含生和死兩個階段:生時,孝包括養(yǎng)、敬、憂、難、諫等內容。死后孝的主要內容就是祭祀。
養(yǎng)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孔子看來,敬比養(yǎng)要重要,“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如果只有養(yǎng),那養(yǎng)父母與養(yǎng)犬馬又有何區(qū)別呢?先做好養(yǎng)父母,再在此基礎上敬父母。敬父母即以禮待之,《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边M一步解釋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后人注解多認為養(yǎng)是庶人之孝,敬是士人之孝,大概是受到了《孝經》的影響?!缎⒔洝な苏隆酚校骸坝锰熘?,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的成書年代大概在戰(zhàn)國末期或秦漢之際,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綜合體現,與孔子所認為的孝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因此,認為養(yǎng)是庶人之孝是后來的闡釋,孔子并沒有對孝作等級的劃分。
要做到孝,還要有“憂”和“難”?!懊衔洳畣栃?。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對于“憂”,有兩種解釋:一是除了疾病之外,父母不會感到任何的憂慮,能做到這一點的是孝子;二是子女要以父母心為心,為父母疾而憂。對此楊伯峻認為“兩者皆可通”。除了“憂”,孝子還有一“難”,“子夏問孝,子曰:色難?!笨鬃诱J為用好的臉色去孝敬父母是很難的,孝敬父母不能只做表面工作,也不能只看效果,行孝要由衷,要有好的態(tài)度。
孝不是盲目順從父母,要“諫”。當父母的行為不符合道義的時候,要勇于向父母提出建議,如果父母不從,當更加尊敬,反復進諫。若明知父母的做法是錯誤的,但為了不違背父母的意愿不向父母諫言,反而是不孝的行為。因此孔子所說的孝有一定的理性,而且也有一定的廣度。孝包括家庭和睦,不離間父母之間的關系,孔子舉了閔子騫的例子,“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p>
以上是父母生時孝的具體內容,人死后,孝也沒有終止,具體表現就是喪葬祭祀。“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庇碜约撼缘貌缓茫漓霑r卻將好的食物都給鬼神。祭鬼神即祭祖先神,也屬于孝的范疇。其實孔子對死后的孝講述并不多,他認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事人是事鬼的前提,如果對父母生前做不到孝,死后就更做不到了??梢娍鬃有⒌闹饕枷胧巧笆氯恕?/p>
雖然孝行在家庭內部,然行孝的效果卻在于社會。其一,做到孝,就可以不犯上作亂,“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其二,行孝也是施政的一種體現,“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認為,做到孝、友對政治是有用的,就相當于從政了。其三,孝與忠也有密切的關系,若君主能做到孝于父母,慈于百姓,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百姓就忠于君。值得注意的是,這三點是行孝的影響,而非孝本身的內容,孝與忠是因果關系,不是包含關系。在孔子看來,孝可以影響到政治、社會,但孝本身的內容還沒有擴展到政治上,行孝的范圍還是在家族內部。
孟子的孝觀念主要繼承了孔子,孟子認為“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毙⒌闹饕獙ο筮€是父母,但《孟子》一書中“孝悌忠信”四字連起來使用的情況出現了兩次,《論語》中是沒有這種情況的??梢娒献訉⑿⑴c政治、社會的關系聯(lián)系得更為緊密,其舉了舜的例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舜的母親死后,舜的父親瞽叟再娶,偏愛后妻與其子,而虐待舜,甚至多次謀殺舜。在這種情況下,舜仍然恭敬地對待父親,最終父親高興了,天下的風俗也因此受到影響,父子倫理也就確定了,這就是大孝。在孔子時期,無大孝一說,孟子提出大孝,將孝的外延擴大,延伸到社會上。且孟子在論政時,多次提到君主不僅自己要孝悌,還要教民孝悌,孝悌的最終目的已然和政治結合得更為密切了。
孟子在論孝的時候,還有一個明顯現象,即說了很多不孝的情況?!睹献印るx婁上》載:“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睕]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然舜沒有告訴父親而娶妻,是因為不想無后,所以不告和告的效果是一樣的,這也是孝。舜的父親仇視舜,如果告訴父親可能會遭到反對,這種情況下,孝是變通的。孟子還列舉了五不孝,“世俗所謂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边@五不孝也是有層次的,前三個是不養(yǎng),后兩個是使父母“戮”和“?!保匆驗樽约旱牡土有袨槭垢改父械叫呷韬徒o父母帶來危險,也是不孝的行為。孟子還將孝與個人的德行結合起來,這五不孝的原因都與自己好吃懶做、貪財、不辨是非、斗毆等行為有關。孟子如此重視不孝的情況,可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戰(zhàn)國時期禮制破壞更為嚴重,不孝的現象大量存在,人們?yōu)榱藗€人利益無視家庭倫理、社會道德的情形比比皆是,因此孟子比較關注不孝的情況。
我們認為古代有“愚孝”,孟子的孝觀念中就有所體現。以上說到五種不孝的情況,孟子認為匡章不算不孝,因為匡章沒有涉及上述五不孝中的任何一種,但“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載?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義焉。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而已矣?!睘榱瞬坏米镒约旱母赣H,匡章將妻、子趕出家,連母親也不敢安葬。這明顯是父權社會下的愚孝觀念。但縱觀孟子的孝思想,愚孝觀念并不嚴重,只是后人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和功利目的,對孔孟孝思想的解釋越來越歪曲,愚孝的內容大大增加,且孝的范圍擴大,使孝的政治功用遠大于家庭倫理作用。
與之后的孝思想相比,孔孟的孝觀念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孝的范圍較小,二是愚孝思想并不嚴重。
孔子主要將孝放在家族中討論,行孝的對象是父母,孝的內容在家族內部,行孝的影響可擴大到社會。孟子將孔子的孝觀念闡釋得更為具體,內涵更為豐富,行孝的方式也更為靈活,并注意到不孝的現象。在孝與政治社會的關系上,孟子將兩者結合得更為緊密,更注重發(fā)揮孝的社會功能。但總體來說,孔孟時代的孝還沒有被泛化,也無等級之分,孟子甚至認為只要穿堯舜穿的衣服,說堯舜說的話,做堯舜做的事,也可以成為堯舜。但稍晚成書的《孝經》不僅將孝等級化,且將孝的范圍擴大?!缎⒔洝穼⑿⒌牡燃壏譃樘熳?、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每個等級行孝的具體內容又不盡相同。天子行孝的目的是“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諸侯行孝的目的是“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卿大夫行孝的目的是“守其宗廟”,士行孝的目的是“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庶人行孝的目的是“養(yǎng)父母”。等級越低,行孝的目的越簡單,承擔的責任愈少,而對統(tǒng)治者來說,孝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廣泛性,孝的最終結果要教百姓、保社稷,甚至于擴大到服于四海。可見戰(zhàn)國晚期的孝與孔孟時代的孝相比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孔孟的孝觀念是比較積極的,雖然有愚孝的思想,但根據已有文獻記載來看,涉及到愚孝的內容并不多。作為愚孝代表的“二十四孝”形成時間較晚,在唐宋時期的文物上出現有孝子圖,說明自唐宋開始二十四孝的故事逐漸形成。之后的愚孝多是后人對孔孟孝思想地發(fā)揮,甚至是曲解。
孔孟對孝做了很好的闡釋,但也要注意到孔孟孝思想與其后的不同,所以對儒家孝思想地探討要分期進行,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