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赟馨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面對全球化意識的不斷增強,現實對學生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世界聯系越發(fā)緊密的趨勢下,學生需要在核心課程體系的學習中,獲得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技能、信息媒體與科技技能,以及生活和職業(yè)技能,以適應知識、技術、信息的高速更新發(fā)展[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yǎng)既能立足社會,又能適應變革的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人才,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就要研究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基于此,通識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盵2]特別是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通識教育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溝通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完善學生的心靈和人格,培養(yǎng)學生通觀全局的能力和對自身、對社會的認知能力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為學生多向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和諸多的可能性。
通識課程是通識教育的重要方式,通過設置具有特定內容和目標的課程或課程組合,“主旨在個人的整體健全發(fā)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煉對情緒的反映,以及運用我們當代最好的知識來充分了解各項事物的本質”[3],從而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隨著體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完善,群眾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yè)及各項體育事業(yè)也都蓬勃發(fā)展,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對體育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提升體育院校對通識課程的重視程度,強化通識教育,是在“全人教育”理念指導下,培養(yǎng)知識與能力、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質綜合發(fā)展的體育人才的必然要求。
“少教多學”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04年國慶大會上提出的教育理念,“老師少教一些,學生多學一些。成績固然重要,但成績不是生活中唯一的事,在學校里,還有許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們學習?!盵4]其實質在于強調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指導者和促進者,通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育質量?!吧俳獭辈⒉皇墙痰母?,減少教師的教學投入,而是提高了教學的難度,要求教師將教學內容從量的堆積轉變?yōu)橘|的提升,鼓勵學校和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學習者。
同年9月,時任新加坡教育部長尚達曼在教育部工作計劃會上又強調,新加坡教育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企業(yè)家精神,以適應未來不斷的變化和挑戰(zhàn),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企業(yè)家精神的核心,就在于教師和學生互動時角色的轉變,教師少教一點,學生多學一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尊重學生的個性,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教與學是為了什么,以及如何教與學[5]。2012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長王瑞杰提出“以學生為本,以價值為導向”的教育理念(Student-Centric,Values-Driven Education)[6]。
為了進一步推動“少教多學”的教育改革,新加坡教育部推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投入型”學習框架,即PETALS框架。在學校領導層和學校生態(tài)系統的支持和維護下,框架從五個維度進行構建:教學法(Pedagogy)、學習體驗(Experience of Learning)、學習環(huán)境的氛圍(Tone of Environment)、評估(Assessment)和學習內容(Learning Content)。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通過五個維度的相互作用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投入。在教學中,提倡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營造安全、開放、平等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定期評估學習成果,及時提供有效反饋,持續(xù)改進教與學的過程,提升學生學習認知;設計真實、有意義的學習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深入探索[7]。
新加坡“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及其構建的學習框架,其實質就是以學生為本,教師靈活設計與安排教學內容,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強調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鼓勵學生積極學習、獨立思考、主動建構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目前,通識教育在體育院校普遍不受重視。從學校的管理體制來看,體育院校的教學組織結構以專業(yè)為標準劃分院系,從管理層面到教師個人層面均重視專業(yè)技能,通識教育缺乏自上而下的推動和倡導,僅僅通過個別教師的努力是無法開展的;在課程設置方面,以運動技能和體育理論知識教學為主,在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通識課程多作為選修課,教學時數少,教學投入低,長期出現重專項技能學習、輕通識基礎教育,重科學研究、輕教學研究的局面;在學生培養(yǎng)方面,高等體育院校以培養(yǎng)體育人才為目標,學生學習以未來就業(yè)要求為標準,專注提高個人專業(yè)技能,輕視通識教育在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過程中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這種形勢下,師生無法對通識課程的重要性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全校性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與建設,大多教師持漠視態(tài)度,甚至有部分老師認為通識課程對學生培養(yǎng)沒有明顯幫助和實質意義。這些都不利于體育院校通識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
在單一學科的體育院校中,通識課程教師很難在院系這一教學組織管理下的專業(yè)領域獲得成績和認可,導致他們缺乏拓寬學術視域的途徑,教學積極性不高;教學方法與手段滯后,教學多采用傳統的講授式,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講授素材,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授課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方式很少創(chuàng)新;體育院校大部分學生對通識課程興趣不大,甚至認為通識課程老套、枯燥、無聊,導致課堂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體育院校通識課程絕大多數為選修課,且學時不斷縮減。學校對通識課程的關注度不高,教師對通識課程在培養(yǎng)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學生也僅僅將通識課程當作“課間休息”,因此通識課程很難取得真正的教學效果。
通識課程在體育院校不受重視,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從本質上認識通識課程的重要性。在體育院校,培養(yǎng)過程自上而下都體現了對運動技術技能和體育理論的重視,雖然培養(yǎng)目標最終都落腳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體育人才或專門人才,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強調對技能的掌握,通識課程多是因強制性要求而不得不上,這恰恰忽視了學生合理知識結構的建構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了通識課程在“全人教育”和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味重視技術訓練,極易導致體育院校學生視野狹窄,對自己的認識和評估不足,知識學習能力較弱,不利于未來發(fā)展。因此,首先要明確和完善通識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提高從教學管理層面到教學組織層面對通識課程培養(yǎng)學生完善人格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新的教學理念,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通識課程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比如合理設置通識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以及相應的課程教學評估與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既充分調動通識課程教師的積極性,又通過通識教育強化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間的聯系,弱化學科界限,促進教學改革。
面對體育院校通識課程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除了要從思想意識和制度層面加強對通識教育的重視和保障之外,通識課教師本身也要正確認識通識課程對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突破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思維模式,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教學的靈活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認識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所有的知識都是建構起來的;強調學習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是學習者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過程;提倡發(fā)現學習、有意義學習,反對直接呈現和接受的被動學習,否定學習內容與已有知識無意義關聯的機械學習。他們認為,知識和動作技能一樣重要[8]。
傳統的教育發(fā)展理念認為,若要提高學生成績,提升教學質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增加教學強度,增加授課時間,進行重復練習,強調教師必須付出更多的教學時間,學生必須接受更多的課堂教學,而忽視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通過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換,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設計者和協調者,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建構者,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獨立思考。
體育院校的學生個性特點比較鮮明,思維活躍,但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經過長期系統的體育訓練,具有較強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谶@一特點,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少教多學”教育理念指導下,問題啟發(fā)式教學和小組項目學習對體育院校的通識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有較大啟示。
1.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法
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分析、思考,教師在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適當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幫助學生將已有知識和實際經驗與當前所學知識聯結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學生當下比較關注的熱門話題,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學習與思考階段。比如《大學語文》課進行“楚辭與屈原”的教學時,面對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體育院校學生,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顯然單調乏味,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趣,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若教師以熱播劇《花千骨》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和《羋月傳》中楚國局勢與“羋”姓引入課程內容,這就建立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再使用問題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再加以適時的點撥和講解,使學生合理正確地建構知識,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歷史和認識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
2.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隨機或者依據某種規(guī)律將學生分組,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討論學習的題目,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互相了解,進行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并且鼓勵學生可以采用多樣的形式呈現對題目的思考和理解,將教學過程由學生的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剿?。這種教學方法在體育院校通識課程教學中,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作家作品的教學時,一味地講授很難使學生對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若采用分組學習的教學方法,小組學生分工進行資料的搜集、整合、分析,再以講述、多媒體展示或表演等不同方式分享學習成果,實現知識互補,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擴充知識內容,強化合作意識,提升鍛煉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判斷能力,這也是一個學生了解自我的過程。這種小組學習亦可作為通識課階段性考核的一種方式。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改革并非減少了教師的教學工作量,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需要,積極思考如何掌握學生學習規(guī)律,如何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學習和構建,如何掌控和把握教學節(jié)奏,如何處理、整合各種資訊為教學所用,以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形成知識聯結。
傳統的通識課程考核內容以識記、理解為主,注重考核結果,題型僵化,有標準答案,學生只需要提取知識點信息,默聲回憶作答,最終由教師評分或寫出評語。學生以取得好成績?yōu)槟繕耍记巴粨魪土?,容易激發(fā)考試焦慮,以成績判定優(yōu)劣,容易摧毀學生自信,使學生標簽化,最終導致教學效果與培養(yǎng)目標相悖。
伴隨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必然要發(fā)生變革。通識課程考核應注重考核過程,而非以唯一標準答案的試卷作為成績認定標準;考核內容注重學生對知識和信息的搜索與判斷,而非簡單的信息提取;考核要提供給學生思考和批判的空間,而非死記硬背知識點。比如,以對某一事件、某一現象或某一作品的認識和看法為題,這樣開放性的考核內容,能夠讓學生依據自己的知識建構,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表達思想,從中能夠更加全面地看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以評估小組學習和學生互評的方式考核學生對信息的搜集分析能力,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評判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以日常觀察評價的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相對于只重結果的考核方式,這種日常與階段、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結合的考核方式是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能夠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在教學中適時調整教學手段。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素質也有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特點,幫助學生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
體育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量”的增加,更要重視“質”的提升,不但要關注“技術”的單項提高,更要重視“素質”和“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以期學生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高素質體育人才。通識課程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培養(yǎng)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過程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少教多學”的教育改革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這一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對體育院校通識課程的教學改革有很大的啟示。基于體育院校通識課程開展現狀和學生特點,若要真正發(fā)揮通識課程對人才培養(yǎng)的積極作用,首先需要自上而下地提高對通識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完善制度保障,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問題啟發(fā)式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充分理解知識、建構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日常與階段、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估學習效果。通過課程改革,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使體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