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晶
(閩江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州 350108)
習近平主席文學素養(yǎng)深厚,中外經典、經史百家,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并結合當代語境對國內外的典故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擅長用典構成了習近平語言風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在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上的一系列演講,引起了全球媒體關注,使中國外宣話語權得到了提升。“譯者在語境中分析理解原文,再用目的語重新構建與源語作品最相近的語境”[1]。本文收集了習近平在第一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相關演講中的用典及譯文,對比這些典故的原譯本和新譯本,研究譯者如何根據(jù)新的語境,改換話語要素,將這些典故成功地傳達給目標語讀者,有助于實現(xiàn)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
2017年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論壇的一系列活動中發(fā)表了多場演講。在這些關于“一帶一路”系列重要演講中,有多處引經據(jù)典,寓意深邃,生動傳神,表現(xiàn)了我國領導人的遠見卓識、政治智慧以及文化自信。例如他在“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的開幕式演講中,開篇先引用了“孟夏之日,萬物并秀”這一與時節(jié)相呼應的典故來歡迎各界嘉賓在這美好時節(jié)匯聚一堂。同時又用了“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以及“集思廣益”這些耳熟能詳?shù)牡涔蕘須g迎各國嘉賓共商“一帶一路”發(fā)展計劃。通過“篳路藍縷”以及“鑿空之旅”兩個典故,回顧了開創(chuàng)古絲綢之路的艱難壯舉以及此舉的巨大歷史意義。在回顧古代陸上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景象時,習近平引用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舶交海中,不知其數(shù)”。在演講結束前,他還引用了家喻戶曉的名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來呼吁與會各個國家和機構共同努力,一點一滴推進“一帶一路”計劃。這些傳統(tǒng)典故經習近平主席妙手點化,成為舊說新知的典范。這些典故向世界傳遞了和平發(fā)展與合作共贏的積極信號,為推動“一帶一路”的實施貢獻了中國智慧。對中華傳統(tǒng)典故的自然運用形成了習近平獨特而富有魅力的語言風格。研究這些典故的翻譯,對于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再語境化這一概念最早由Berstein提出,主要用于教育學領域。他認為教學機制包含知識生產、再語境化與知識再現(xiàn)三個過程。在再語境化的過程中,話語的元素可以通過簡化、重新聚焦、拓展和闡述來改變[2]。Linell認為再語境化是將語境中的話語要素動態(tài)轉移轉化到另一語境中,并區(qū)分了文內再語境化、互文再語境化以及篇際再語境化[3]。Van Leeuwen和Wodak認為,當語篇要素從一個語篇轉移到另一個語篇過程中,就會發(fā)生改適轉換,可以分成四類:要素添加、要素刪除、要素替代以及要素重組[4]。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學者研究再語境化在政治、法律、教育等領域話語分析的應用。
翻譯活動中,譯者通過解構和重構將原文信息傳遞到譯入語語境中,因此翻譯過程必然涉及到再語境化。翻譯文本可以視為原文本在新的語言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再語境化。王國鳳提出,譯者作為特殊的語言使用者,他們的目標是將源語文本在目的語語境中以最合適的方法進行再語境化構建[5]。王琦指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通過重新語境化的方式顛覆性改變和轉換原有的結構屬性和內容表現(xiàn)形式,以達到意義傳遞、價值體現(xiàn)和身份構建等目的[6]。當前翻譯與再語境化的研究主要以文學及經濟、商務等領域為主。研究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演講中用典的翻譯對于研究翻譯和再語境化能夠提供新的視角和例證。
習近平引用中國古代典籍本來就有再語境化的特征。栗超指出,習近平在對典故的追根溯源與思想闡釋中賦予其新的思想與活力,并結合具體時代語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發(fā)出了這些典故的當代價值[7]。在外交場合中,如何將這些典故及其內涵傳達給國外受眾,是譯者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譯者需要在目標語境下,從要素刪除、要素添加、要素替代三個維度對原文話語要素進行轉換。本文以習近平的用典翻譯為語料,從再語境化的三個維度分析習近平的用典意圖,從而成功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在不影響譯文讀者領會原文交際意圖的情況下,譯者可以將原文中無關緊要或容易引起歧義的要素隱去不譯。例如習近平在講話的開場用“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這一典故來歡迎出席論壇的各國嘉賓,體現(xiàn)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大國風范。這一典故來自于家喻戶曉的《蘭亭集序》。此前已有多位翻譯家將這句話翻譯成英文并介紹給西方讀者,其中不乏林語堂這樣的翻譯大家。他們的譯文分別為:
All the scholar friends are gathered, and there is a goodly mixture of old and young[8].(林語堂)
A group of learned scholars, old and young, are gathered at the Orchid Pavillion[9].(羅經國)
而習近平主席在高峰論壇時引用這一典故時,相應的譯文為
This is indeed a gathering of great minds[10].
在這一講話的譯文中,譯者并未直接照搬之前已有的經典譯文,而是根據(jù)語境對譯文做了一定的調整,并刪去了后半句話的信息。對這一典故中的“群賢”,兩位翻譯家均將其翻譯成“scholars”,這一譯法忠實于原文的語境,點明了當時參會的是文人雅士。而習近平在引用這一典故時,有了新的語境:來參與高峰論壇的各國嘉賓包括多位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負責人。用“scholars”來稱呼他們,并不完全符合他們的身份。因此,譯文當中用“great minds”來稱呼各國嘉賓,一方面符合各國嘉賓的身份,另一方面也與后文的“集思廣益”相呼應,體現(xiàn)了中國邀請各方交流意見、共商大計的善意。而譯文對原文要素的一大改動還體現(xiàn)在將“少長咸集”這一信息在譯文中刪除。林語堂和羅經國的譯文都保留了“old and young”這一信息。而年齡在這一論壇中并不是關鍵因素,同時“old”一詞在西方社會正式場合是大家避諱的,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只稱他們?yōu)閟enior citizens。用“old and young”來涵蓋來賓的年齡在這里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造成誤解。通過刪除不必要或是引起誤會的要素,譯文減少了讀者對典故理解的負擔,也適時傳達了中國對各位與會嘉賓的熱誠歡迎。在翻譯習近平的用典時,不能只側重原意理解,還需要關注典籍的當代應用,以上的例子通過要素刪除實現(xiàn)典籍在新的語境當中的話語重建,傳播典籍的當代內涵。
根據(jù)不同的傳播目的和不同的譯文讀者,添加相應的要素,可以使譯入語讀者更好地了解典故的內涵,了解中國文化。例如習近平在談到“一帶一路”的成果時,提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一典故。此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這一典故原來用來贊揚李廣將軍為人真誠,嚴于律己,從而受到人們的敬仰。這一典故之前已有著名漢學家Burton Watson與著名翻譯家楊憲益的譯文,分別如下:
The peach and plum trees cannot speak, yet a path is trodden out to them[11].(楊憲益,戴乃迭)
Though the peach tree does not speak, the world wears a path beneath it[12].(Burton Watson)
而習近平對這一典故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運用,在新的語境中賦予了這一典故新的時代意義,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已收獲豐碩的果實,自然而然受到沿線國家的支持,是對“一帶一路”倡議深得民心的有力注腳。在這場論壇中,這一典故也有了相應譯文: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 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10]
在新的語境中,用典翻譯需要忠實再現(xiàn)源語作者的用典意圖,對原有的經典譯文進行吸收和改造。因此,譯文中的“蹊”沿用了之前兩位翻譯家的譯本中的“path”。譯文中的“path”與“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和絲路(silk road)這兩個沿線國家已經熟知的“路(road)”概念聯(lián)系起來,激活了讀者對絲路概念的記憶。同時譯文中添加了“they are so attractive”這一信息,點明了“下自成蹊”的原因,使得典故中隱含的因果關系得到顯化,有利于讀者理解這一典故。這一譯文以隱喻的方式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的豐碩成果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發(fā)自內心的歡迎。借助上下文的鋪墊和補充,這一譯文一方面通過直譯傳遞了中國文化意象,向目標語讀者傳遞原文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通過補充因果關系的要素使原文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一典故,從而增進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成果的感受。
由于中英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有些中國典故中特色詞匯并不為外國讀者所熟知。為了讓讀者更好地領會中國典故,在習近平“一帶一路”講話的譯文中用已知的信息替代外國讀者不了解的中國文化特色項,使讀者能更好地了解譯文典故。例如,在講話的最后,習近平用了一個中國人民熟知的典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來呼吁各國循序漸進推進“一帶一路”戰(zhàn)略。此典故出自《荀子·勸學》,在之前已有不少譯本。例如,研究荀子的漢學家約翰·諾布洛克將此句譯為“if you do not accumulate paces and double paces, you will lack the means to reach 1, 000li.”[13]諾布洛克的譯文以直譯為主,基本遵循原文的結構。典故中的中國傳統(tǒng)長度單位“里”直接用拼音標出,這種異化的手法向讀者忠實傳遞了原文的信息,但也給讀者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由于沒有相應的注釋,西方讀者對“千里”的長度并不熟悉,不能準確地理解原文的內涵。習近平也賦予這一典故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的內涵,通過這一典故強調“一帶一路”需要一步步推進,一點一滴出成果。因此,譯文替換了部分原文信息,譯文如下: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oes, “A long journey can be covered only by taking one step at a time.”[10]
根據(jù)這一典故在語境中新的內涵,譯者著重強調了完成偉大事業(yè)需要循序漸進的積累,而原文中的“千里”,作者用了“l(fā)ong journey”來替代,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偉大事業(yè)的漫長路程,比起異化翻譯手法,使讀者更易于理解這一典故的內涵。而“l(fā)ong journey”這一信息與同一段中后文的“一步一個腳印(step by step)”“一點一滴(one by one)”互文。使得讀者更充分地理解這一典故的內涵。通過要素替換,譯者使語言文字流暢通順,另一方面,這一譯法使得譯文讀者能理解用典的內涵和深意。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演講中,引用中外經典,古為今用,賦予典故以時代價值和時代意義,使這些典故展現(xiàn)出當代活力,從而推動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多的認可和贊同,提高了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促進了“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沿線國家的傳播。全面具體地分析習近平在“一帶一路”相關演講中用典的翻譯,有利于從國際視野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和本質,學習在國際舞臺上傳播中國聲音的有效方法。李晶指出,中國典籍文化的保存和流傳,需要通過“再語境化”使其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并在國際對話中取得話語權[14]。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典籍在當代的意義延伸,也要考慮在新的語境當中讀者的接受情況。通過再語境化研究習近平在“一帶一路”相關講話中用典的翻譯,為在“一帶一路”推廣過程中提高翻譯質量、促進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視角,能夠引發(fā)更多學者關注習近平用典的翻譯以及中國經典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