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課堂提問是教師授課過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它往往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誘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那么,怎樣做好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設(shè)疑提問呢?
一、 著眼全篇,整體把握
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處處皆通俗,一看就明白。但是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記憶能力,其頭腦中課文的基本框架和總體輪廓還比較模糊,甚至是比較雜亂的。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要善于設(shè)疑,從大處著眼進行提問,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通過比較、概括、綜合、具體化等思維形式,促進總體輪廓和基本框架的形成。
教學《故鄉(xiāng)》時,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魯迅對故鄉(xiāng)景物的描寫共有幾處?有什么作用?”這一問,讓學生從“蕭索的黃村”中看到了中國農(nóng)村的衰敗,感到了“我”內(nèi)心的悲涼;從“神異的圖畫”中看到了少年閏土的英俊活潑,感到了中年閏土的窮苦愚昧;從“朦朧的想象”中看到了未來故鄉(xiāng)的美好,感到了“我”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追求。這樣,就帶動了對全篇的分析和感悟。
二、 抓住關(guān)鍵,牽一發(fā)動全身
有些課文,特別是文學作品,行文線索、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都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倘若教師在分析課文時抓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guān)鍵性問題來提問,就會很容易打開學生的思路。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寫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意蘊卻非常豐厚,要學生真正讀懂蘇軾的內(nèi)心世界并不容易。教學時,可從文中的一個“閑”字入手,以一字“撬開”整篇文本的閱讀,層層深入地引導(dǎo)學生認識蘇軾雖身處逆境卻廓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不妨這樣設(shè)問:(1)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游賞的經(jīng)過。如果從文章中提煉出一個關(guān)鍵詞,大家會選擇哪個?(“閑”)(2)請找找他們的“閑”,從哪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他們的“閑”?你的看法如何?請結(jié)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分析。在這里,所有的設(shè)問都緊緊扣住一個“閑”字,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僅欣賞了與眾不同的月景,更欣賞了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
三、 小處入手,細處著眼
在語文教學中,有一些詞語、句子乃至修辭、標點的運用與文章主旨形成了絲絲入扣的連帶關(guān)系。正因為這是些細小的問題,所以才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有時甚至熟視無睹,“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為此,設(shè)計問題時,不要小看這些細小的內(nèi)容,反而要把它們作為分析課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白蝴蝶之戀》中,當那只白蝴蝶翩然而去的時候,作者在文章的結(jié)尾發(fā)出了這樣一聲感嘆:“唉,人啊,人”……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感慨具體寫出來,而是用了一個省略號。教學中,我在這個細小處設(shè)疑,問:“‘唉,人啊,人……作者究竟想說什么呢?這個省略號蘊涵著什么樣的感情呢?你能把作者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這一教學設(shè)計,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1)“唉,人啊,人,為什么擁有時不好好珍惜,失去時才懂得他的價值呢?”(2)“唉,人啊,為什么要有感情,為什么要承受感情的折磨呢?”……
四、 分層設(shè)問,化難為易
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dǎo)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才智的發(fā)揮。所以,對一些難度大的問題,就需要教師來給學生“樹一個梯子”,化解問題的難度,讓學生沿著臺階一步步“拾級而上”,最終求得自解、自得、自化。
《故鄉(xiāng)》的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具有深刻的哲理,但學生較難理解。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層層設(shè)問:(1)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的路嗎?(這路還包含人生之路,社會之路)(2)那么,“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lián)系呢?(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希望也是靠人奮斗得來的)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五、 直題曲問,曲題直問
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曲問便是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shù)魔捧,只要巧妙運用就會產(chǎn)生“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十分講究這種“曲問”藝術(shù)。他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時,有個典型的范例:“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學生看了課文都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他沒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他媽媽是孀妻,他是遺男呀!”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
總之,課堂提問需要技巧,還應(yīng)講求方法。課堂提問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達到提問的目的。比如:因果推論法、溫故知新法、投石激浪法、舍近求遠法、提綱挈領(lǐng)法等等。所有這些,教師需要選擇那些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適合學生自身實際的方法,靈活加以運用。巧妙的設(shè)問,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趣味,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愿你的問題設(shè)計,能吹皺語文課堂這一池春水,讓它泛起層層漣漪,充滿無限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