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贊同尊重孩子,像“樹大自直”“佛系教育”這類的教育思想都是得到很高贊譽與呼聲的。許多人都要求對待孩子們要有耐心,靜待花開。然而,很多家長都對此心存疑惑,怎樣“靜待”才能等到“花開”呢?
一、 陪伴成長重在“伴”
現(xiàn)在的家長都很重視陪伴,甚至有許多家長為了照顧孩子而放棄工作,做全職家庭主婦。然而,并不是我們每時每刻陪著孩子,他們就能成為我們希望成為的樣子。
經(jīng)常有家長跟我說,我孩子特別聽話,我看著他寫作業(yè),講一個會一個,可是自己不會思考,不會舉一反三。往往這種孩子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也不熱衷于參加班級活動,存在感非常低,這種情況是由于家長的過分關(guān)注而導致的。陪著孩子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孩子成了被動完成任務(wù)的機器,沒有自己的想法,一旦出現(xiàn)錯誤,家長馬上指出,孩子立刻按照家長的說法改正。生活中也是一樣,家長的過度陪伴造成了孩子沒有機會自己思考、探索這個世界。有的孩子甚至出門穿哪件衣服也沒有自己的主意。如此惡性循環(huán),家長和孩子都疲憊不堪。
家長這種盲目的付出和愛忘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探索和認識甚至創(chuàng)造自己周圍世界的權(quán)利。我們應該把陪伴的重心放在“伴”上。真正融洽的親子關(guān)系是像朋友那樣,我們可以陪伴孩子寫作業(yè),如果孩子需要幫助,我們可以一起學習、探索解決那些困難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這個過程就像是我們一起種下一粒種子,一起給它澆水施肥,觀察它長大開花結(jié)出果實,而不是直接送給孩子一個果子。
二、 評價到點上
很多家長知道要鼓勵孩子,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然而,夸獎孩子也是有技巧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夸獎孩子也要夸到點子上。不能盲目籠統(tǒng)地說一句“你真棒!”就一帶而過,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感覺到你的敷衍。也不能夸大其詞,讓孩子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真正做得很好。家長應該找到孩子做得很棒的那個點,從一個真正了解的技術(shù)者的角度進行夸贊,然后還要想辦法再設(shè)一個不太難的目標,讓孩子在現(xiàn)有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努力。不能讓他坐在你夸贊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
孩子想嘗試鋸木頭,那我就告訴他去嘗試怎樣用鋸子,并鼓勵他“鋸末紛紛落下說明你離成功越來越近了”。結(jié)果,我打了個盹兒的功夫,不到六歲的兒子自己就把拳頭粗的樹干鋸掉了一截。
如果孩子某件事做得不是太好,那肯定也能找到值得表揚的地方。我的一個學生家長給我打電話,指責孩子在家里一邊看課本查答案一邊做題。我給出的回復是,疫情期間,堅持學習已屬不易。他肯定是不太會才去看課本。孩子不會的知識能主動去查課本說明他已經(jīng)在主動學習了。即使所有的結(jié)果都不如人意,那起碼孩子在做這件事過程中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作為家長,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孩子的努力。如果我們只看到結(jié)果,那孩子也會不重視努力的過程。
三、 有“特權(quán)”,不“攀比”,不“干涉”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得到與眾不同的青睞是所有孩子保持自信的理由。二胎時代來臨后,家庭中孩子們之間關(guān)系的處理也成了讓各位父母頭疼的問題。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又很難做到一碗水完全端平。老大看著后來出生的弟弟妹妹分走父母的寵愛,一臉的悲慟又各種忤逆,二胎們則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討好父母的同時學會了趨利避害、察言觀色……我的原則是每個孩子都有“特權(quán)”,根據(jù)需求分別滿足,不允許“攀比”。
孩子之間的事情,大人最好不要“干涉”。因為孩子們之間有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他們的心理動態(tài)跟他們的年齡一樣比之大人們更加接近,他們應該能夠更懂得對方。實踐證明,弟弟在白紙上的涂鴉只有姐姐懂,也只有弟弟能用崇拜和羨慕的眼神看著姐姐完成各種大人看不上眼的“創(chuàng)作”。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只是在做父母的路上,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初行者。給予孩子們足夠耐心的同時,又何嘗不是給自己再次成長的機會呢?孩子們用自己長大的過程讓我們學習做父母,我們?yōu)楹尾荒芘σ恍?,用心學習,用更多的智慧為彼此的成長多一些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