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融 伏榮超
摘要:當下的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著以下傾向:一是重解析輕誦讀,“廢于清議”,耽于分析探究;二是“文”“言”分離,或有“言”無“文”,或有“文”無“言”。為此,中學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言”“文”“讀”“用”的辯證關系,做到智慧誦讀、言意互轉、言文共生、指向致用。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言意互轉? 言文共生? 學以致用
隨著統編本語文教材的統一施行,文言文教學面臨著一些新挑戰(zhàn)。一是容量更大,涵蓋廣,文化視野更開闊,人文內涵更豐富。目前,初中文言詩文總篇數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課文數的51.7%;高中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占全部課文數的49.3%。文體豐富,朝代久遠。二是課時增多,背誦量增大,給教學帶來許多困擾和難度。導致文言文教學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串講式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古漢語講課方式;二是探究式的“情感理解、思想分析、文法歸納”的文章分析課方式;三是應考式的“常識介紹、正音斷句、字詞注釋、文句串講、思想分析、鞏固練習”的兩極分化課方式。其共同弊端是沒有處理好“言”“文”“讀”“用”的關系,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言”和“意”是語文最基本的構成要素,“言意交融”應成為文言文教學的自覺追求?!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強調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提出了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的理念,強調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特別是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凸顯了整體閱讀、學會思維與表達、提升鑒賞能力的課程目標?;谝陨蠈φZ文構成要素、當下文言文教學現狀的分析和新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智慧誦讀、言意互轉、交融共生、指向致用的教學理念是實現文言文教學目標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誦讀,培養(yǎng)語感
古人云:讀書千遍,其意自見。文言文教學最基本最實用的方法就是誦讀。熟讀成誦,以讀為本,要求讀的形式多樣,層次分明。在熟讀的基礎上促進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節(jié)奏、語感、氣勢,讀出文言的意味。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把握文章內容、篇章結構、表達藝術。讀多了,語感有了,意思明了, 閱讀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例如,作為“古來第一賦”的《阿房宮賦》,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與藝術價值,其長短、整散、押韻、跳脫、襯墊的語言特點,大量修辭的靈活運用及言簡意賅、極盡鋪陳、“借古諷今”的寫法,無不體現作為經典名篇的教學實用與審美價值,因此,一直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深受師生喜愛。上海復旦附中黃玉峰老師執(zhí)教本文時,采用“誦讀為主,稍事點撥”的方法,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領讀、齊讀,逐段指導學生在比較、分析、欣賞中感受文本整散、起伏、長短、押韻與換韻、滾字與襯字的語言特點,吸引學生走近文本、涵詠文意、揣摩情感、感悟寫法。整堂課的教學,讀字貫穿始終,學生在變式、豐富的誦讀中,體會文章的音樂美,感受“賦”的特點,培養(yǎng)語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
二、言意互轉,強化領悟
語文教育專家崔巒指出:“教學語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學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既要人文,更要語文?!薄把浴笔侵秆哉Z的形式,“意”是指言語的內容;語文的工具屬性體現在“言”上,人文屬性體現在“意”上。語文教學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言的積累、意的領悟,并實現言與意的自然轉換。
1.以“言”析“文”,重視積累
中學文言文教學有兩大主要目標:一是掌握文言字、詞、句等相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二是汲取中華智慧,傳承民族文化,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黃玉峰老師在執(zhí)教《阿房宮賦》時,從開篇的“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2個字,引導學生分析出秦滅六國的興盛史和阿房的建筑史;由“覆壓三百里……流入宮墻”中“壓”“走”“五步”“十步”“各抱”“鉤心”等詞句的理解,指導學生感受阿房宮建筑的壯觀宏大;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誦讀,讓學生在感受“賦”語言的節(jié)奏感與音樂美的同時,了解建造阿房宮的歷史背景。由第二自然段“開妝鏡”“梳曉”“棄脂水”“焚椒蘭”“宮車過”“聽所之”,感受宮女們的生活;指導學生從議論性的語言中分析出秦滅亡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分析第4自然段中(“嗚呼”至“非天下也”)肯定與否定的判斷、(“嗟乎”至“誰得而族滅也”)假設與反問句式,指出4個“后人”所指內容,明確本文的核心句,板書“卒章顯志”,結束教學。
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理解文意的需要,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字詞的解釋、句意的理解上,體現了從“言”的積累到“文”的理解的路徑,豐富了學生“言語經驗”,夯實雙基,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據“文”解“言”,感悟文意
文言文教學的內容不僅有“言”,也有“文”;教學目標不僅是積累文言詞句,還要領悟文章主旨、感悟作品情意,潤澤美好心靈。對于文字較為淺易、體式明顯、情感強烈、意旨顯達的文言文,我們可以從“文”入手,先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情”“志”,據“文”解“言”,從而實現意言轉換,促進感悟。
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白素云執(zhí)教《阿房宮賦》一文,將教學重點確定為“賞結構品語言”。整體教學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文章開始寫了有關阿房宮的哪些內容?前后內容存在怎樣關系?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概括與教師提示的基礎上,歸納出:①前半部分對阿房宮的敘寫分為宮殿、美人、珍寶三個層次,第三段重點寫秦王的橫征暴斂、腐敗墮落、揮霍無度導致亡國,第四段是勸誡統治者接受前面奢侈亡國的教訓;②前半部分是“現象”“史實”“敘事”“鋪事”,后半部分是“本質”“現實”“議論”“言志”;③作者的寫作意圖是:借阿房宮的興滅,對統治者進行勸喻。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由“文”即“賞結構”開始,引導學生通過對三個問題的分析,層層推進,讓學生感受、概括課文內容,清晰掌握本文嚴謹、巧妙的結構特點。二是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進行賞析,體味不過度的夸張和不干枯的議論。此環(huán)節(jié)是析“言”即“品語言”,從“六王畢”到“四海一”六個字,感受“賦”體語言的跳躍;從“廊腰縵回……鉤心斗角”體會駢句的整齊;從“明星熒熒……棄脂水也”品味排比、夸張的寫法,并整體概括出本文“夸張而不過度,議論而不干枯”的語言特點。三是將《阿房宮賦》與《過秦論》進行比較閱讀,得出以下結論:①從內容和形式看:兩文都涉及到同樣的史料,同是借古諷今之作,都體現出愛民、仁政的主張,都使用了“賦”的寫法。②從材料的安排和藝術構思看:《過秦論》史料詳寫,《阿房宮賦》略寫史料;前者主要借寫歷史史實言志,后者還借助豐富的想象托物言志。最后教者通過補充有關“晁錯”的材料,引發(fā)學生用短語“陽剛之文”“華美之作”分別點評兩部作品。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又回到“文”,通過兩文的比較閱讀,明確其在選材的詳與略、內容和形式、藝術構思等方面的異同,從而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鑒別能力。
三、言文共生,提升認知
在文化多元交織的今天,學習傳統文化對健全學生人格、守護精神家園、滋養(yǎng)心靈成長,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榮格說:“一切文化最終積淀為人格。”因此,中學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在促進學生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培養(yǎng)必備的閱讀能力的基礎上,也要將“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健康情感”“陽光心態(tài)”“生命關懷”等自覺融入教學之中,努力實現以“文”化人、潤“人”無聲的美好境界。
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執(zhí)教《阿房宮賦》的過程分為“通過師生問答,解決預習中的疑難——通過縮寫、填空,感知內容——通過教師誦讀、學生試讀,感受賦體文章的特點——通過‘我與杜牧比文章,理解文章主旨”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黃老師提問學生對“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中的“氣候”一詞怎么解釋?引發(fā)學生展開討論。先后有學生理解為“氣象”“天氣”“時候”等,此時,黃老師拋出“宮大,氣候不同”和“不同的人在阿房宮里過著不同的生活”兩種理解,讓學生判斷并陳述理由。有的學生認可第二個理解,認為“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覆壓三百余里,……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極言阿房宮之大,下啟“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有不見者,三十六年”,所說宮女之多,從而理解了“王子黃孫”都是指“宮女”。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對“氣候”詞義的理解,也有內容的把握和對句子作用的分析,由“言”到“文”,因“言”析“文”。第二階段,教者將全文縮成一段話:“阿房之宮,其形可謂(? )矣,其制可謂(? )矣,宮中之女可謂(? )矣,宮中之寶可謂(? )矣,其費可謂(? )矣,其奢可謂(? )矣,其亡可謂(?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 )矣!”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揣摩詞語填空——據“文”逮“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因“言”解“文”,然后讓學生比較教師的“概述”與作者的“鋪陳”的優(yōu)劣,進而理解“賦”這種文體“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特點。第三階段,通過教師配樂誦讀、學生分角色試讀,感受語氣、語調、語速,虛詞“也”的表達效果,體現了以聲求義、以聲傳情、以聲品味的文賦教學特點。第四階段,教者引領學生分析4個“后人”其實是指一個共同的對象——君主、皇帝(內容的把握),并將自己改寫的結尾和原文對比(主旨的理解),最后用“奢、亡、鑒”三個字概括全文,既有對全文內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也有詞語的選擇與運用,體現了“言”“文”共生的教學特色,提升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四、教材整合,學以致用
古人寫文章講究經世致用,“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既是文章的價值取向,也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古人強調的文以載道或文以明道,這個“道”,就是要針對的對象。不管是自然之道、社會之道,還是生命之道、生活之道,寫出的文章要么“明道”,要么“貫道”(文者貫道之器也——李漢《昌黎先生集序》),要么“載道”,所以立論立意一定要有針對性,不是沒有目的的亂寫。比如賈誼寫《過秦論》,杜牧寫《阿房宮賦》,三蘇父子和李貞寫同題的《六國論》,為什么同一歷史事實的題材,這么多人寫來寫去而皆成經典?分析國家興盛衰竭的原因,借古諷今,這是作者的主旨之一??梢哉f秦滅六朝統一中國,秦朝瞬間再遭覆滅的歷史事實,是人們一直以來探討的話題,教學中運用這一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還可以大膽整合教材,將古今相同題材的文章組合在一起,在比較中體會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不同韻味,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核。如將梁元帝的《采蓮賦》、周敦頤的《愛蓮說》、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整合起來,引導學生感受《采蓮賦》里歌者形象、《愛蓮說》中隱者形象、《清塘荷韻》中強者形象、《荷塘月色》中舞者形象,它們或清新或飄逸或奮發(fā)或淡薄,相得益彰,各美其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文本閱讀的價值。
文言文教學要指向致用,語言的積累、文化的傳承、思維的發(fā)展、審美的創(chuàng)造等都是文言文教學的致用之道,最終落腳到對學生寫作的啟發(fā)與借鑒。因此,文言文教學應摒棄傳統的應試教學方法,處理好“言”“文”“用”的關系,做到智慧誦讀、言意互轉、言文共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黃厚江.文言文該怎么教[J]語文學習,2006(05).
[3] 馬建明.言意轉換:語文教學的理解視野與范式建構[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版,2016(05).
[4] 伏榮超.“言意共生”說“本色”[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初中版,2012(04).
[5] 姚雙,白素云,黃厚江,等.三位語文特級教師《阿房宮賦》課例比較研究[J].渤海大學研究生院,2018(06).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