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不管是高等教育或是基礎教育,觀察起來,學校在“教”上下的功夫多,得法不得法先不評價,但是肯定是——資源投入集中、評價最為看重,抓手多指標細。而在“育”上,實事求是地看,學校之間、校長與校長之間,不同老師之間,差別就相當大了。
人們要么總是習慣于把育放到特色指標中去,而不是評價學校、老師和教育成就的主流的決定性指標。對育的投入,則總是愛說,這是個良心活,或是個無底洞。歸根結(jié)底,育的衡量評價,不是那么有辦法,育的投入和產(chǎn)出之間,成果不夠顯性,因與果之間大多要長期才看得到,過程還很錯綜復雜。
教,常有計劃;育,卻靠發(fā)揮。人們回憶起自己求學時,說遇上了一個好老師,或趕上了一個好班級,不只是說他課教得好,班中學生都是優(yōu)中擇優(yōu),往往說的是這個老師改變了自己,這個班級影響了自己,靠的是,育。好的發(fā)揮,即興中見水平,看似自然而然其實透著火候閱歷老道。發(fā)揮,因人而異、因勢利導,這是育的重要特點。
再比如:體育不是育體。學校在體育上下功夫大,千萬別誤解為只是為了學生把身體練得棒棒的,事實上,體育、運動,不同集體之間進行的很花時間的比賽(看看那些安排稠密讓人讓人咋舌的賽季),育在成人和成群上的功效遠比運動技能、身體素質(zhì)來得重要得多,關于這一點,清華馬約翰先生在1926年寫的碩士論文《體育的遷移價值》值得認真讀,讀懂弄通還要真心去做。
有我的老師輩兒的老師跟我提,大學里頭現(xiàn)在能做些什么,讓男生更血性,血氣方剛一些呢?我沒敢說,這要真是被高度重視起來,按照剛才描述的這種重教輕育的路子,估計得想辦法開一門課,有學分的課。君不見,希望加強領導力、溝通本領、批判性思維能力,就都開出了一門門直奔主題的課來。
我把這叫做學分化、課程化,是豎井化和知識化的解法,我們要的結(jié)果是發(fā)生在價值觀、品格、能力、素養(yǎng)上,不能靠著學了十六章的領導力和溝通的知識、理論,那都是些游泳書、菜譜,以及冠軍運動員的新聞報道。動輒設課,是誤解了教與育的關系和區(qū)別。當然,也凸顯出在育上的少招無措。
沿這角度捋到此處,如果看未來教育的希望,我認為,教與育的這個狀態(tài),可能會,也應該發(fā)生重要的變化,帶來教育在過程與結(jié)果上的積極變化,當然也會給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們帶來挑戰(zhàn)與機遇。是什么呢?簡單地說,教重育輕、重教輕育的格局,也許該走向教與育更加平衡,并以育作為要領。教與育更平衡,但,育會成為要領。
(作者系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摘自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