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橋秀
[摘要]由于現(xiàn)今學校有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存在種種弊端,造成學生數(shù)學學習與現(xiàn)實社會脫節(jié)現(xiàn)象。在生活中,學生不知如何運用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習的過程枯燥無味,缺乏生動活潑的個性。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將成為今天課堂教學的主流。有效地開展體驗式學習能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式學習,讓課堂中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體驗的經(jīng)歷。
[關鍵詞]數(shù)學;體驗式學習;教學模式
實施素質教育,體現(xiàn)課改新理念,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特點?!皾M堂灌”“填壓式”的老一套教學方法將被新理念的課堂教學改革所淘汰。貴州教育家汪廣仁教授一貫主張的“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將成為今天課堂教學的主流。如何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式學習數(shù)學是我校教育教研的新課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圍繞這一課題進行了一些教學嘗試?,F(xiàn)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數(shù)學的教學模式”這一課題談一些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大多是以“教師演,學生看”的模式進行教學的,教師作為演員在課堂上演完后,作為觀眾的學生獲取的只是知識的表象,沒有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那怎樣才能使學生參與到“戲”中,使其在“演”的過程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呢?我認為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讓他們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深刻理解所學知識。
那么,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數(shù)學呢?下面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應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活潑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情境
《數(shù)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shù)學知識的產(chǎn)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shù)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用新奇別致的學習情境誘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愛學”和“樂學”精神,驅使他們自覺互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例如:教學“三角形內(nèi)角和是180度”這一性質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用三角板在本子上任意畫出一個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三個角的度數(shù),然后隨意抽取數(shù)名學生依次站起來報出自己畫的三角形中任意兩個角的度數(shù)。當學生報完后,老師分別說出他們所畫的三角形第三個角的度數(shù),最后讓相應的學生給老師評改。當學生看到老師都能答對時,他們會感到很奇怪,發(fā)出疑問:老師怎么會知道每個同學所畫三角形中的第三個內(nèi)角的度數(shù)?老師是不是有什么絕招?老師會把絕招告訴我們嗎?這時,老師及時抓住學生的這一“好奇”心理,馬上進行“三角形內(nèi)角和是180度”的實驗操作。學生有了好奇高漲的情緒,就會主動地參與到活躍的課堂中進行學習。
二、在課堂教學中減少對學生時空的占領,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探索的空間
汪廣仁說:“畫家畫花,獨畫一枝;演員作戲,三五步走遍天下;詩人作詩,言有盡而意無窮。”我們不是畫家、詩人,也不是演員,但我們可以采納他們畫畫、作詩、演戲的訣竅,言簡意賅,引而不發(fā),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慢慢地探索,從中獲取知識。例如:教學行程應用題“一輛快車以每小時74千米的速度從A地開往B地,一輛慢車以每小時54千米的速度從B地開往A地。兩車同時出發(fā),經(jīng)過3小時相遇,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我首先出示題目讓學生弄清題意,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題中所求的問題是: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這是求什么的問題呢?(路程)運用哪些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路程=速度×時間)怎么解決呢?最后讓學生分組進行研究。經(jīng)過小組合作探究,部分學生是用:“快車所行路程+慢車所行路程=兩地距離”這一等量關系進行計算的,即列式為:74×3+54×3。而其中有一組的第二種列式是這樣的:(74+54)×3。這時就有同學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種列式只是在前面的算式74×3+54×3中用了乘法分配律,而應用題是要講算理的,所以(74+54)×3是不成立的。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不要急于講解,也不請列出這種算式的學生說算理,而是引導他們再次思考:74+54表示什么?它們的和再乘以3又表示什么?這時同學們在認真思考,有的通過畫線段圖去理解,最后他們明白了:74+54是表示兩車1小時一共行的路程。一共行的路程再乘以3是兩車的總路程,也就是兩地距離。從而也理解了“速度和”的含義,這可比老師講解的效果好得多。
三、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解決問題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個體的、封閉的。聽課、做練習、考試,除了與教師的單線聯(lián)系外,缺少橫向的、與同學之間的溝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一定的差異性,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樣的。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合作交流,使課堂活動化、交際化。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應由原來個體學習轉變?yōu)樾〗M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尋找方法去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簡單的統(tǒng)計”時,播放一段錄像。這段錄像記錄了上海市某十字路口5分鐘內(nèi)經(jīng)過的各種機動車輛。要求學生統(tǒng)計出5分鐘內(nèi)經(jīng)過多少輛小汽車、多少輛載重汽車、多少輛公共汽車、多少輛摩托車?第一次播放后,由于車太多,開得快,學生根本沒辦法統(tǒng)計出來。接著又重放一遍,學生還是沒有統(tǒng)計出來。這個時候我讓學生分組,然后在小組里展開討論,討論用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后小組決定分工,每人負責記錄一種車輛。這樣他們在合作交流中順利完成了統(tǒng)計的任務。在這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在教學生學習有關的統(tǒng)計知識,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探求知識
實際操作是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的根本途徑。特別是幾何圖形的教學,只有通過實際的觀察、測量、拆拼等體驗活動,學生才能理解概念的含義、圖形的特征及計算的方法。借助直觀的形象,可以加深抽象概念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做到學生能親手做的實驗老師不演,盡可能的讓學生動手操作,啟發(fā)他們在操作過程中探索規(guī)律,尋求知識。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剪、拼、擺等活動,想辦法剪拼成各種圖形。通過觀察,他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圖中只會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經(jīng)過比較,他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與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面積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對自己動手、動腦推導出來的公式的理解比老師直接講出來的就深刻得多了。
汪廣仁說:“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如何培養(yǎng)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數(shù)學的教學模式”這一課題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年11期.
[2]陳亮;體驗式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8.
[3]張軍英;小學數(shù)學體驗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
(本文責任編輯 ?石 ?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