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豐 崔海霞 王光艷
摘 要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廣泛采用大班形式展開,破壞了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實施條件,使其難以發(fā)揮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經過對形成性評價實施有效條件和大班教學帶來的制約因素的分析,在現(xiàn)有條件下可通過改革學校成績管理制度和課程評價方法、整合教學內容、采用技術手段和修正措施,滿足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實施條件,將其應用于高校大班課程教學中。
關鍵詞 高等教育大眾化 生師比 大班授課 形成性評價 在線評價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教學評價作為課程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是評判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有效實施教學計劃的措施。美國教育家布盧姆根據(jù)作用不同,將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形成性評價是指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效果進行全方位觀察、記錄、反饋和修正的過程評價。根據(jù)布盧姆觀點,教學評價重點應放在教學過程之中,才能不斷檢驗和反饋學習效果,促進學習、修正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效果。
1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實施條件
研究表明,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實施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學習所得并改善學習效果。但在教學實踐中,隨教學內容展開而簡單地實施一系列章節(jié)范圍的終結性評價并不能達成預期效果。形成性評價的需要在每個教學單元(例如章節(jié)等)都實施從講授、評價、反饋到修正的教學操作。從操作過程可以看出,形成性評價的有效作用需要一定條件。
1.1師生的投入和參與
教學單元學習前,教師根據(jù)教學要求制定并指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設計評價內容,要使學生都能明確學習目的、評價方法,同時愿意投入學習、參與評價,評價后,要解析評價結果并修正教學偏差。
1.2反饋信息明確可信
學生能通過測試得到學習效果的評價并理解評價中所反饋信息的具體含義,通過評價找出單元學習中知識和能力具體不足;教師能通過評價得到可信的教學效果反饋,據(jù)此找到單元教學實施中的具體偏差,并掌握未能完成學習目標學生的情況。
1.3評價及時
在完成一個完整教學內容(例如專題、章節(jié)等)后應盡快實施評價,課堂實驗效果表明,隨堂嵌入的評價效果最好,如果做不到,也要使師生雙方在盡量少的教學內容完成后得出反饋結論,以利于及時采取教學修正措施。
1.4有效修正偏差
通過評價知悉教學過程出現(xiàn)的偏差后,師生需針對反饋結論采取修正措施補償前段教學偏差,修正效果經過復測認可。
2形成性評價在大眾化高等教育條件下實施的制約因素
2.1師生投入意愿
在高校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入學門檻大幅降低,教風學風問題相對嚴重,學生思想觀念復雜,學習態(tài)度日益多樣化,對形成性評價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高生師比使得課程教學班規(guī)模變大,本科層次單個教學班學生人數(shù)常常超過100人,研究生教學班學生數(shù)一般也在40人以上。形成性評價實施過程中,需要逐章節(jié)及時進行測試監(jiān)場、閱卷、分析、指導、修正、復測等工作,工作量將十分巨大,任課教師無力完成。因此,師生往往抵觸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導致其應用范圍和投入程度有限。
2.2課時縮減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深入,課程學時大大縮減,為保證完成授課內容,能用來實施形成性評價及修正措施的課內學時很少,難以及時完成章節(jié)反饋。
3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實施形成性評價的主要措施
學校評價管理制度設計中,為保證學生切實參與學習過程和形成性評價,須將形成性評價以較大比重計入學期總評。學校應要求任課教師單元測試結束后及時提交和公布成績,以利監(jiān)督管理。
上述幾項措施在天津商業(yè)大學通信工程專業(yè)2017級本科專業(yè)基礎課“通信電子線路”課程實施了一學期。該課程總學時64學時,含實驗課10學時,每周授課4學時,授課內容分4個單元完成,每單元占用12-18學時不等,其中,每次單元測試占用1學時時間。學期結束后對9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所有采用合班形式授課的課程中,84.2%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帶來了最大的平時學習壓力,80.2%學生自認對該課程中投入了比其他課程更多的自習時間,52.5%學生自認對這門課程掌握情況最好,15.8%學生認為在本課程中有通過修正環(huán)節(jié)重新學習鞏固知識點的經歷。這些指標高于同期授課的其他課程調查值,說明上述措施使得大班授課條件下,形成性評價也能夠實施并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4總結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生師比限制了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實施,通過改革學校成績管理制度和課程評價方法、整合教學內容、采用技術手段和修正措施,是能在現(xiàn)有條件下將形成性評價推廣于高校大班教學中的,在諸多促成形成性評價實施的措施中,在線教學診斷系統(tǒng)等技術措施會更能滿足大班教學的形成性評價需求。
參考文獻
[1]L.W. Anderson.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蔣小平, 張琴美, 羅晶晶)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 孔小紅,江傳力,吳鵬.運用反饋矯正教學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J].化工時刊,2013(08):52-54.
[3] 劉洋.形成性評價的特點及實施辦法[J].科教文匯, 2013(10):25-26.
[4] 陳澤,胡弼成.生師比: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示器[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03):118-124.
[5] 劉學智,乞佳,陳瑩.美國基礎教育中SBAC學業(yè)評價體系研制模式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3(40):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