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銑
(安徽大學 歷史系,合肥 230039)
至元十三年(1276年)2月,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投降,元朝設置淮西路總管萬戶府?!对贰さ乩碇尽贩Q作淮西路總管府。次年,淮西局勢漸趨穩(wěn)定,改稱廬州路總管府,隸屬淮西道宣慰司。至元二十八年,又將和州、無為州、六安州劃歸廬州路。元代廬州路轄區(qū)包括城內錄事司,三縣(合肥、梁縣、舒城)以及和州、無為和六安等三州。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南方紅巾左君弼部攻占廬州,元朝在廬州統(tǒng)治瓦解。二十四年,朱元璋大將徐達進攻廬州,左君弼逃往安豐(今安徽壽縣),7月,徐達攻占廬州。元代各路實行軍民分治,“各路設總管府以治民,萬戶府以統(tǒng)軍”。[1]元代路總管府設置達魯花赤、總管各一員,并稱長官;佐貳官有同知、治中、判官。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推官二員,專治刑獄,下路一員”[2]卷91《百官志七》,2316。又設經(jīng)歷、知事、照磨兼承發(fā)架閣,謂之“首領官”。明清方志中,記載元代廬州路官員較全當屬乾隆《江南通志》、光緒《重修安徽通志》以及嘉慶《廬州府志》和光緒《續(xù)修廬州府志》,共計收錄廬州路長官10人,然其中達魯花赤和總管并不區(qū)別,統(tǒng)稱總管;而各志所載人數(shù)又不相同,且有誤入和漏載。論文試對志書所載總管進行考述,以備文史研究和異日修志之用,見表1。
表1 清代方志所見廬州路總管
清代通志和廬州府志所載廬州路總管10人,有文獻佐證和事跡可考者,包括邸浹、塔海、都思帖木、鄭釭、七十、三寶和杭州不花等7人。
(1)邸浹:保定行唐(今屬河北)人,行軍萬戶邸順之子。事跡載于《元史》卷一五一《邸順傳》。憲宗六年(1256年),邸浹襲父職為萬戶。憲宗九年,從皇弟忽必烈渡江有功。至元初年,升為懷遠大將軍、金州萬戶。至元十三年,改襄陽管軍萬戶。3月,“以樞密院奏,行淮西總管萬戶府事,守廬州”[2]卷151《邸順傳》,3571。在任一年,改鎮(zhèn)江西龍興路(今江西南昌)。大德三年(1299年)卒,年77。
(2)塔海:字天祥,西域哈剌魯人。乾隆《江南通志》作“塔爾?!?,《元史》卷一二二有《塔海傳》。至元年間,塔海充當宿衛(wèi),號哈剌赤。大德四年(1300年),授中書直省舍人,遷中書客省副使。至大、皇慶年間,歷和林行省理問、僉通政院、和寧路總管,改汴梁路總管。延祐二年(1315年),奏免汴梁路稅糧22萬石。旋遷廬州路總管?!皶r有飛蝗北來,民患之,塔海禱于天,蝗乃引去,亦有墮水死者,人皆以為異。民乏食,開廩減直,俾民糴之,所活其眾”[2]卷122《塔海傳》,3005。嘉慶《廬州府志》稱大德年間,塔海任廬州路總管,似誤,當為延祐年間。官至資善大夫、僉樞密院事。
(3)都思鐵木:出自蒙古克烈氏。湖廣行省左丞相亦憐真之子。乾隆《江南通志》作“都實特穆爾”,廬州路總管。都思鐵木,“延祐、至治間,嘗長是路(廬州路),有惠政”[3],百姓立“去思碑”,后官至湖廣行省左丞。根據(jù)碑文,都思鐵木延祐六年8月到任,至治二年9月離任,其職為廬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階亞中大夫。[4]
其弟拜住,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任廬州路同知,為政有“廉慎之操”,“有古循吏風”。[3]在職5年,受代離任后,廬州士人葛聞孫撰《廬州路總管府同知拜住公政績碑銘記》,碑文收錄于趙紹祖《安徽金石志》和光緒《續(xù)修廬州府志·金石略》。
(4)鄭釭:乾隆《江南通志》、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均作“鄭鈺”,真定路靈壽縣(今屬河北)人,鄭溫次子,延祐間任廬州路總管。鄭溫在《元史》有傳,元太宗時從中書粘合南合征襄漢,憲宗時從萬戶史天澤征四川,皆有功。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進懷遠大將軍、右衛(wèi)副都指揮使。九年,詔溫統(tǒng)蒙古、漢人、女真、高麗諸部軍萬人,渡海征耽羅,平之”[2]卷154《鄭溫傳》,3644。十二年,升右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率軍萬人從平章阿里海牙攻南宋荊湖南路。官至江淮行省參知政事。至元二十八年卒,年81。鄭釭,《大明一統(tǒng)志》卷三《真定府》稱其“性聰敏,有智略。仕為龍興路同知,歷廬州路總管,升樞密院判。所至有能聲”,后官至榷茶都轉運使。[2]卷154《鄭溫傳》,3644
(5)七十:乾隆《江南通志》及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均載為廬州路總管,《廬州府志》載其任職時間為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年),族屬、籍貫不詳。順帝至正年間,有監(jiān)察御史名七十,后官至中書參知政事、平章政事。軍閥孛羅帖木兒與察罕帖木兒爭戰(zhàn),“二十一年正月,命平章答失帖木兒、參政七十往諭解之,孛羅帖木兒罷兵還鎮(zhèn)”[2]卷207《逆臣傳》,4602。至正二十七年2月,“七十為中書平章政事”[2]卷46《順帝紀十》,978。元代蒙古、色目人重名很多,此朝廷任職之七十,當非曾任廬州總管之七十。
(6)三寶:乾隆《江南通志》、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均稱其為廬州路總管,《廬州府志》稱泰定初任廬州路總管。據(jù)揭傒斯《景賢書院大成殿記》:“元統(tǒng)元年,廬州之三賢堂賜額景賢書院。至元四年,同知總管府事拜住以夫子殿卑陋弗稱,將改作,倡以楮幣千五百緡,既而總管三寶洎寮佐皆助于上?!盵5]元朝有兩至元,即世祖至元(1264—1294年)和順帝至元(1335—1340年),此處則為順帝至元(后至元)。據(jù)此,三寶任廬州路總管在順帝至元年間(1335—1340年)。又《元史》卷三六《文宗紀五》載,至順三年(1332年)5月,“浙西道廉訪司劾副使三寶兇惡陰險,紊亂紀綱,詔罷之?!币蓮]州路總管三寶即此人。
(7)杭州不花:乾隆《江南通志》作“杭州布哈”,《廬州府志》作“至正中任”。據(jù)《元史·陳思謙傳》,至正十一年(1351年),陳思謙調任淮西廉訪使,當時“廬州盜起,思謙亟命廬州路總管杭州不花領弓兵捕之,而賊已不可撲滅矣”。至正十五年,廬州路為南方紅巾左君弼攻占。杭州不花,可能是元朝最后一任廬州總管。
清代方志所載廬州總管還有郝彬、昂阿禿、帖木兒不花等人。根據(jù)《元史》及相關記載,3人皆為財賦機構官員或監(jiān)鎮(zhèn)官員,并非廬州路總管。
(1)郝彬:字景文,霸州信安(今屬河北)人,《元史》卷一七〇有傳。至元初,充太子宿衛(wèi),擢揚州路治中。以御史推薦,“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核戶版,理屯田,諸廢修舉”,遷為江淮財賦總管府總管,罷所屬提舉司六,入為工部尚書、戶部尚書。[2]卷170《郝彬傳》,4001據(jù)此,郝彬所擔任的總管,實為江淮財賦總管府總管,并非廬州路總管。大德年間,改為翰林侍講學士。[2]卷186《曹鑒傳》,4282至大初年,擔任中書參知政事。尚書省立,改為尚書參知政事。仁宗即位,罷尚書省,家居七年。起為大司農卿,未幾謝病歸。延祐七年(1320年)卒。
(2)昂阿禿:河西人,淮西宣慰使昂吉兒之子。乾隆《江南通志》作“昂阿圖”,見《元史》卷一二三《也蒲甘卜傳》、卷一三二《昂吉兒傳》。至元二十一年,昂阿禿隨父昂吉兒入覲,世祖命為速古兒赤。速古兒赤為怯薛執(zhí)事之一,掌尚供衣服。二十四年,扈從世祖征討叛王乃顏,奉旨代其父職。“二十六年,授廬州蒙古漢軍萬戶府達魯花赤?!贝蟮铝?1302年),領兵征討水東土司宋隆濟等。后還鎮(zhèn)廬州,“以私財筑室一百二十余間,以居軍士之貧者”[2] 卷123《也蒲甘卜傳》,3028。泰定四年(1327年)卒。
(3)帖木兒不花:元世祖之孫、鎮(zhèn)南王脫歡第4子。《元史》卷一一七有傳。至元二十五年,脫歡以南征無功,改鎮(zhèn)揚州,封鎮(zhèn)南王,大德五年(1301年)卒。其子老章、脫不花相繼襲封鎮(zhèn)南王。脫不花死,其子孛羅不花年幼,元廷乃命帖木兒不花襲封鎮(zhèn)南王。天歷二年(1329年),改封宣讓王,“賜金印,移鎮(zhèn)于廬州”[2]卷117《帖木兒不花傳》,2912。順帝至元元年(1335年),“撥廬州、饒州牧地一百頃賜之”。至正十五年(1355年),左君弼攻占廬州,帖木兒不花率眾北逃,順帝令其“以兵鎮(zhèn)遏懷慶”[2]卷117《帖木兒不花傳》,2912。至正二十七年8月,進封淮王。二十八年7月,順帝逃離大都,令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8月初,明軍攻克大都,帖木兒不花被俘,不屈被殺。
除清代方志記載外,擔任過廬州路總管者,還有恩州李諤。李諤見于《中庵集》卷一四《益都路總管李公去思記》、《柳待制集》卷八《李諤謚端憲》,《元史》卷六《世祖紀三》、卷二〇八《高麗傳》等3處提到李諤。
李諤,字德貞,恩州(今山東武城)人,號谷山?!帮L儀朗然,意度沉雅,博學能文,而政事為尤長。”[6]其兄李謙,字受益,成宗時任翰林學士承旨,官至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人稱野齋先生?!对贰肪硪涣栍袀?,然稱李謙為鄆州東阿人。至元六年(1269年)8月,李諤奉命出使高麗。[2]卷6《世祖紀三》,122使還,任職于樞密院。此后五任監(jiān)察之職,兩次出任路總管。大德三年(1299年),由嶺北道廉訪使遷為益都路總管,三年秩滿,百姓思其惠政,立“去思碑”。終官于廬州路總管任上,謚號端憲。翰林待制柳貫《李諤謚端憲》稱,“故廬州路總管李諤,以知見為學,以篤實為行”,“憲節(jié)五更,守麾再易,彈擊不遺于權幸,攘除必盡于根株,民懷去思,吏仰成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