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強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學生必須達到的7級閱讀和寫作技能目標描述為:“能從文章中獲取和處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圖;能通過文章中的線索進行推理;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23萬詞以上;能用文字及圖表提供信息并進行簡單描述;能寫出常見體裁的應用文;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進行簡單的評論等?!保ń逃?003)閱讀和寫作緊密相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閱讀是寫作的鋪墊,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全語言教學理論提倡語言教學要有整體性,強調聽、說、讀、寫齊頭并進。
然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存在重閱讀、輕寫作的傾向,有“讀”無“寫”的課堂比比皆是?!白x寫”被人為分割開來,致使學生的讀寫能力發(fā)展不平衡,不利于他們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不僅如此,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基本的讀寫技巧,閱讀效率低下,詞匯量儲備不足,導致寫作無從下手,無法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7級讀寫技能目標。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班級英語學習出現(xiàn)兩極分化現(xiàn)象,給教學和管理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最終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大隱患。
為盡早消除教學隱患,英語校本課程開發(fā)團隊探索在高中起始階段開設讀寫選修課的可行性。通過開展“讀寫一體化”教學,提高學生的讀寫技能,促使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步提高,同時使讀寫選修課與必修課相輔相成,形成優(yōu)勢互補。
為使選修課的教學更有針對性,課程開發(fā)團隊的教師對參與讀寫選修課的217名高一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與訪談,并組織完成了開課前的讀寫能力摸底測試。試題總分值為60分,由5篇閱讀(40分)和1篇寫作(20分)組成。然后,結合學情調查和試卷進行綜合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半數(shù)(49.3%)的學生有回視、指讀等不良閱讀習慣,從而影響英語閱讀的速度和閱讀量;幾乎所有(97.9%)學生的每周課外閱讀時間不足1小時;絕大多數(shù)(81.2%)學生未接受過系統(tǒng)的閱讀和寫作技巧訓練;超過半數(shù)(52.6%)的學生不知道如何使用閱讀和寫作技巧;讀不懂閱讀文章的學生占47.1%;面對英語作文無從下手的學生占53.8%。調查問卷反映出,學生的讀寫問題嚴重,提高學生的讀寫技能迫在眉睫。
從試卷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的書寫普遍存在問題,學生讀寫能力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例如:閱讀理解得分在28分以上的65名學生中有46人作文得分不足10分,這部分學生不僅書寫差,還有抄襲閱讀文章的現(xiàn)象;而作文得分較高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不盡如人意。
在與學生的訪談中得知,學生的學習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絕大多數(shù)學生希望教師因材施教,能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備課和授課。
基于以上學情,教師將對參與選修課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提高其讀寫技能,改變其英語讀寫能力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狀。
基于學情調查,教師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書寫習慣,訓練他們的閱讀與寫作技巧,再培養(yǎng)其讀寫能力。選修教材整合了外研版、北師大版、譯林版等多個版本的教材資源和國外英語報刊、網(wǎng)站等資源,內(nèi)容(見表1)由易到難,涵蓋了學校生活、旅游交通、網(wǎng)絡空間等12個話題。每個話題構成一個模塊。各模塊均圍繞話題開展讀寫活動。立足學情,讀寫選修課根據(jù)學生層次設計教學任務。課程內(nèi)容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與必修課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是必修課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延伸。
表1:英語讀寫選修課教學內(nèi)容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唐艷紅 2016)?!墩n程標準》提倡教師把評價活動融入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其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結合《課程標準》,讀寫選修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分層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態(tài)度、活動參與度、成果展示、課堂點評、活動評比等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內(nèi)容。分層評價是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評價目標,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共同體驗成功,促進他們主動學習的個性化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主要依據(jù)學生期末的讀寫能力測試成績(60.0%),并參考平時的出勤、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質量等(40.0%)進行的綜合評價。
選修教材Module 8 Culture Shock的閱讀文本Visiting Britain取材于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4,文章以書信的形式介紹了中英文化的差異。現(xiàn)以該文本為例,討論如何在讀寫選修課中實施差異化教學,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及如何實現(xiàn)“讀寫一體化”教學,使閱讀與寫作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技能,從而使不同層次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1.讀前
讀前的導入旨在激活話題、詞匯與思維(張強2015)。教師先向不同層次的學生呈現(xiàn)課堂學習目標,使課堂學習有的放矢。然后,通過播放介紹英國的視頻短片創(chuàng)設情境,簡要引出文本話題和相關生詞。隨后,教師組織搶答賽,檢查學生對文章背景知識和核心詞匯的掌握情況,激活背景圖式,掃清閱讀障礙,為后續(xù)的寫作提供詞匯支撐。在搶答賽中,學生的思維在互相啟發(fā)的作用下被激活,不斷聯(lián)想、發(fā)散。之后,教師以問題“According to the title,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passage,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啟發(fā)學生預測文章大意,培養(yǎng)他們感知、預測的閱讀技能,并引領他們快速地走進閱讀文本,向讀中環(huán)節(jié)過渡。
2.讀中
讀中是為寫作搭建橋梁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本著“閱讀為寫作服務”的宗旨,教師指導學生先快速瀏覽全文,從宏觀上抓住段落、篇章的主旨,構建語篇的結構圖式。然后,學生自主完成以下任務:
Task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Task 2: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見表2:
表2
Task 3:Draw a mind map to show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在完成Task 1和Task 2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文本標題,并結合文章各段落首尾句,進行綜合分析、概括、整合與提煉,從而歸納出段落、篇章的大意。要完成Task 3,學生需要剖析語篇的結構,理清文本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框架。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的觀察、分析、判斷、歸納等閱讀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構建寫作的框架和思路,提高其寫作技巧和思維層次。
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細讀全文。從本環(huán)節(jié)開始,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具有一定梯度的閱讀任務,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需求,實現(xiàn)個性化的閱讀教學。各層次學生以先“自主”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如下任務:
Level AB—Task 1:Fill in the blanks(見表 3).
表3
Level BC—Task 2:Underline the good words,phrases,sentences,connectives and wonderful paragraphs in the passage.
Level C—Task 3:Answer the questions.
(1)Why did Xiaojin write the letter to Aunt Mei?
(2)Can we use the title A Letter to Aunt Mei instead of Visiting Britain?Why?
起點低的A層學生查找文本的細節(jié)信息,完成Task 1中最基礎的細節(jié)性閱讀任務,樹立自信,克服閱讀障礙。學生通過抓文本的關鍵細節(jié),學會寫作時圍繞文章中心進行選材、構思、立意等,以此提升寫作技能;基礎較好的B層學生,除完成A層學生的閱讀任務之外,還需完成勾畫文本中的美詞佳句、過渡銜接語與精彩段落等賞析性閱讀任務,這樣有利于提高其寫作時的語言表達技巧;而學有余力的C層學生,在完成Task 2的基礎之上,還要完成Task 3中難度更高的批判性閱讀任務,即分析文本的寫作手法,評判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和寫作意圖等,此過程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在閱讀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對比、賞析、判斷、綜合、批判等深度閱讀技能得以提升,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以培養(yǎng),讀后寫作所需的詞匯、表達、思維、語言銜接和謀篇布局等大量“支架”得以積累,有助于降低寫作的難度。隨后,學生展示小組合作成果,教師針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開展分層評價。評價充分肯定A層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積極表揚B層學生實現(xiàn)目標的突破,高度評價C層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精神。因人而異的課堂評價豐富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感體驗。
3.讀后
讀后的寫作應以閱讀為基礎,使得讀與寫前后呼應,以達到讀與寫融為一體的教學目標(王洪波2016)。因此,基于閱讀文本,教師先設計與寫作緊密相關的口頭討論活動:What should you do when experiencing culture shock?學生小組交流后,快速展示討論結果。此環(huán)節(jié)是寫作前的熱身,目的是進一步降低寫作難度,為接下來的寫作搭建語言和思維“支架”。
緊接著,教師向不同層次的學生呈現(xiàn)寫作任務。為幫助A層學生消除寫作時的焦慮情緒,及充分展現(xiàn)C層學生的寫作創(chuàng)意,使所有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實現(xiàn)突破;寫作環(huán)節(jié)依然采取分層布置寫作任務的方式,讓所有學生都學有所獲。各層次學生的寫作任務如下:
Level A—Task 1:Write a short summary of the passage.
Level B—Task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請以How to Deal with Culture Shock為題目寫一篇短文,注意恰當使用過渡詞;
Level C—Task 3:假設你的高中同學Li Hua不久前去英國學習,給你寫信說他不適應那里的生活,請你回信給他一些建議。
寫作質量與閱讀獲取的信息密切相關。在完成Task 1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閱讀中已掌握的分析、判斷、歸納、整合、提煉等技能,對文本信息進行加工、重構,從而完成對文章的縮寫。Task 2是對“讀前”核心詞匯、“讀中”過渡銜接語、“讀后”口頭討論及文本信息與寫作技巧的綜合運用。在完成Task 3時,教師要求學生借助閱讀中積累的詞匯、表達、銜接語等“支架”,再將表達手法、謀篇布局等寫作技巧活學活用于寫作中。寫作完成后,學生小組內(nèi)開展交流、互評,組長推薦最佳作品參與班級成果展示。隨后,教師作簡要點評。活動結束后,師生共同評出各層次學生的最佳習作。最后,教師針對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開展綜合評價。評價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評價的內(nèi)容不光是學習目標的完成,更應是學生自主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祖瑞 2009)。
開發(fā)讀寫選修課程豐富了學生的讀、寫體驗,促進了他們讀、寫能力的同步提高。然而,開設基于差異性教學理念的讀寫選修課,給授課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課程實施之初,面對學生對分層教學的不適應和家長的質疑,課程開發(fā)團隊的教師及時收集反饋意見,理順教學思路與教學環(huán)節(jié),落實集體備課。經(jīng)師生共同努力,學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從而消除了家長的顧慮,但個別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和自身態(tài)度的問題,讀寫能力提高不明顯,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除此之外,個別教師對選修課程的理解不夠深刻,追求“功利化”的短期效應,偏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忽視對他們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選修課成為必修課的“翻版”,這些問題有待在后續(xù)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