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銘
摘要:古詩詞的歷史淵源流長,初中階段是古詩詞教學的黃金階段,因此要做好教學改革,探索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新模式?;诖耍疚木统踔姓Z文教學中有關古詩詞賞析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展開討論,從多角度對古詩詞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旨在推進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體制改革,以此更好的完成古詩詞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古詩詞賞析;教學改革
分類號:G633.3
引言:古詩詞的賞析教學可以從其創(chuàng)作背景、修辭手法、詩詞意境等多角度進行考量,讓學生對于詩詞文體形式、韻律技法以及整體的詩歌魅力進行賞析,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語感,摒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手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全方位的感知詩歌這一獨特的文體形式的深邃內(nèi)涵。
1.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古詩詞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都是相關的詩詞作者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這就需要在進行詩詞教學的同時,引入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境遇,這有助于理解詩詞文意的內(nèi)涵,加深對于詩詞所表達思想感情的進一步體會,以此來完善詩歌鑒賞。
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作品中,有的直抒胸臆,以直白的敘事手法來描繪心境、有的寓情于景,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思想內(nèi)涵、有的溫婉含蓄,通常在表達方式上借物詠志,多樣的表達手法通常都是作者當時的心境以及所處時代的影子,郁郁不得志的通常在表達上恨時感傷,借景抒懷,例如:李白的《行路難》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讀到這不禁讓讀者起疑,好好的“玉盤珍饈”,美味的“金樽清酒”為什么就會突然變得“不能食”,并且“心茫然”了呢,這就需要引入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作者李白當時的自身境遇,在當時李白懷著滿心的壯志,在天寶元年,來到京師,供奉翰林,本想一展宏圖,實現(xiàn)政治抱負,但實際情況卻并不盡如人意,雖然唐玄宗對其禮遇有加,但也只是欣賞李白的才華,在政治上并未重用,加之李白自身清高的個性,難以與當朝權貴相容,導致李白告京回鄉(xiāng),此一別再踏足京師就變得遙遙無期,這一桌珍饈美味,正是皇帝臨別賜予的宴席,因此,形成了前述所說李白的情緒變化。如此一來,結合作者自身背景去理解詩詞內(nèi)涵,就可以更加深入的進行詩詞的鑒賞教學,以此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掌握修辭手法鑒賞古詩詞
首先,是詩歌的意象,通常詩歌中的意象都有其象征性意義,通過托物、詠景等手法,以意象描寫借此抒懷,在含蓄的表達方式中,讓讀者體會更深層次的詩歌內(nèi)涵。在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明月、紅豆、蟬、草木、長亭等,借助豐富的意象來表達相應的真情實感。例如:松柏通常在詩歌意向中代表著挺拔、堅韌、有毅力等品格,劉禹錫的“后來富貴已掉落,歲寒松柏尤依然”就借助松柏這一意象表達作者自身堅韌不拔,不被榮華富貴所左右的挺拔毅力。
其次,詩歌的創(chuàng)作惜字如金,一個字的運用就可以成為詩歌的點睛之筆,使之成為千古傳芳的佳作名篇,因此,在詩歌的鑒賞教學中,不能忽視對于詩歌中的點睛字詞的理解與體會,以此更好的完成對于詩歌的整體解讀。例如:林開的《題臨安邸》中就有“暖風熏得游人醉”的千古名句,之所以傳世,其中的“熏”字的運用就成為了詩歌的點睛之筆,這一個“熏”字,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臨安邸的景色使人陶醉的氛圍,恰到好處的展現(xiàn)了游人對此的美景的沉醉,使讀到之人仿佛置身于醉人的暖風中。
最后,詩歌的有效表達,離不開其中的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修辭手法恰到好處的運用,提升整個詩歌美感的同時,讓讀者具有身臨其境之感,美景與感情被無意間從詩歌的字里行間流了出來,例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愛”、“行”、“爭”、“啄”、“迷”等動詞的實際應用,形象的描繪了早春時節(jié)生機盎然的錢塘湖春景,使之動態(tài)的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并且抒發(fā)了作者當時的心境,此外,在本詩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句使“亂花”擬人化,并在亂花之后動態(tài)的加入馬蹄的行徑,生動的展現(xiàn)了“最是一年春好處”的生機與活力。
3.品味意境融入古詩詞
詩歌的意境是詩歌的靈魂,能否深入的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在于讀者對于詩歌意境的融入,能夠更好的體會詩歌的意境才能提升對詩歌的整體把控性,加深對于詩歌所描繪事物的理解。因此,在初中語文的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加強其對于詩歌意境的掌握,更好的開展詩歌賞析教學,以此來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更有效的開展。例如:教師在進行王維的《使至塞上》的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感知作者在詩中勾勒的大漠景象,詩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對于大漠邊境中雄渾蒼涼的日落景象的描繪大氣而廣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大漠圖片來入手,讓學生感知實際的大漠景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重點字詞,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升浸入感,以此來加強學生對于詩歌的感知力,在此基礎上,要調(diào)動學生進行對詩歌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意義的深入了解,進一步引出學生對于詩歌中要借著大漠景色來表達作者對愛國將士的贊美之情。
4.強化朗讀訓練感悟古詩詞
詩歌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學體裁形式,其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學形式的節(jié)奏以及韻律美,可以為詩歌的詠誦增添美感,使之更能朗朗上口,加強了詩歌在實際生活中提升文化底蘊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學生初中階段這一文化審美還未正式成型的階段,加強學生對于詩歌,美的感知能力,利用朗讀訓練,加強學生對于詩歌中美的體會,加深其對于詩歌底蘊的感悟,以此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體系建設,以此來完成詩歌賞析教學的最終目的。例如:在柳宗元的《江雪》的教學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作者以大氣的視角為讀者展現(xiàn)了孤舟寒江上,天地間恍若無物的壯美景觀,教師可以借助音樂為背景,讓學生在音樂的悠揚旋律中進行詩歌的朗誦,并注意重點字詞的輕重音,以及詩歌旋律的把控,促使學生在朗誦中加強其對于詩歌的體會[1]。
結論:綜上所述,對于詩歌鑒賞教學,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利用多維思考模式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并結合時代需求,積極進行詩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此來完善詩歌的整體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并在實際的生活中加強對于詩歌的應用,提升自身文化涵養(yǎng)。
參考文獻:
[1]白禎.初中語文古典詩詞賞析教學探究[J].成才之路,2020(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