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摹一幅畫是摸索研究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模仿刻畫,在臨摹時,更多的是思考,至于筆法和墨法的學習也不是執(zhí)筆而行的,也是要求心神而動。在思考中由心帶動筆才是臨摹的根本,才是臨摹的真意。
關鍵詞:臨摹;意;形;筆墨組合
《溪山行旅圖》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人必須要不斷品讀,不斷學習的,我們也深知這幅作品在中國畫壇的地位,被董其昌稱為:“宋畫第一”的它既具備了宋畫圖真求實,精工細致的一面,而在一筆一畫中,又不乏文人墨客的趣味。用該說,它具有院體畫傳統(tǒng)積累下來叫優(yōu)秀的一面,同時又具有文人畫早期的風貌,可說是承前啟后之作,因此,作為一個國畫專業(yè)的學生,這是我們的敲門磚。
臨摹起初,我們大多不起形,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斷的糾正,我們開始起形,開始追求精準更精準的形;不斷的提出新要求,筆墨組合的方式,讓我們在臨摹大師的前提下,也要不斷吸收總結,形成自己的筆墨語言系統(tǒng);不斷的傳授新的知識,筆法怎么用,用筆怎么皴……以前對于國畫的了解淺顯,覺得國畫不需要造型,更不需要起形,不會像西畫一樣極力追求造型,其實在下筆之前我們就要對自己的畫面有一個總體的規(guī)劃,思考是否構思成熟,不僅是對畫面,也是對自己,在畫畫之前也要把自己調(diào)整到最佳的畫畫狀態(tài),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筆先。另外,怎樣去欣賞一幅作品?從哪些角度出發(fā)?還是以前西畫的那一套?等等。這個臨摹的目的,不是要求畫的一定要有多么像,而是要畫出自己理解和感悟,每一次臨摹者的臨摹,都是藝術家的二次創(chuàng)作,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加上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獨有的風格,但隨著這三個星期的不斷練習,不斷討論,不斷點評,這樣有效率的學習之下,我們也受益匪淺。
在臨摹的過程中老師一直強調(diào)“意,形,筆墨組合”。這是一幅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必要元素,也是一個初學者最難理解的,而要在宣紙上體現(xiàn)出來,更是一個學習者要不斷練習實踐和感悟的。
“意”,這個字很抽象,很早之前我想在百度百科上找尋一個官方標準的答案,發(fā)現(xiàn)并沒有,這個字,對于我們學國畫的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它常常會被老師們提起并掛在嘴邊,陌生在于,我覺得我對它理解的還不是很準確很透徹。意是個性,修養(yǎng),觀念,環(huán)境,這些不同條件形成自己獨特的意,就像千人千面一樣,每個人的意都是不一樣的?!耙狻奔扔衼碜运囆g家個人的思想情感,也有來自客觀事物本事所提煉出來的“境”。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更是明確提出“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币馐怯僧嫯嫯敃r的心境決定的,想營造什么意,就要通過所看到的意向去營造出意境。把我們內(nèi)心的情感通過畫筆表達出來。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形”,一個最簡單而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一個問題。造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臨摹更是如此,臨摹我們不僅要抓住事物本身的形態(tài),更要抓住臨摹作品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當我們能夠準確的抓住我們所臨摹物體的形態(tài),才能更加準確的臨摹到臨本的精髓,學習到臨本的精華。當我們寫生的時候,觀察一棵樹,不單單是用眼觀察,更要用心去觀察,去體會生命的力量,這是當我們畫出來的樹才充滿生機??赡苁钱嫎洚嫸嗔税?,我們家門前那條路兩側全是五六層樓高的法國梧桐樹,大概五百米的路兩側全是,以前也覺得好看,也只是覺得好看,那天黃昏,天是紫色的還伴有紅霞,我在路的一頭燈紅綠燈,遠遠的望去,光禿禿的樹枝密密麻麻,像極了火焰,像極了,那一刻我真的覺得它們動了起來。
“筆墨組合”,一幅畫的筆墨組合就是這幅畫的語言。中國畫講究用墨,一幅畫中用墨的講究,是評價一幅畫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接觸國畫初期,我總認為水墨畫好無聊啊,只有一種顏色,一幅畫,沒有顏色不好看……現(xiàn)在看來,中國畫的筆法,墨法,皴法各有不同,墨在宣紙上的濃淡變化,干濕變化,起承轉合不同的組合方式都是一個語言系統(tǒng),范寬在他的《溪山行旅圖》中的用筆最讓我影響深刻的是他的轉折和他的力道,長線條最難,而在他的畫面的大量長線條中,不是一筆力道從頭到尾,而是在線條起筆悠然婉轉,遇到山石面角須轉折處,就會跌宕勁道,收筆是也是婉轉含蓄。而他的段線條就更不必說了,他的“雨點皴”更是整幅畫面的主要骨干,在無序中又有序,輕重濃淡,頓挫有效。在巨幅繪畫中繪畫大量短線條是很容易出現(xiàn)散漫零落的問題,會讓整幅畫的“氣”散開,不凝聚。而在范寬這樣的大家面前,他的筆墨造化,一氣呵成,出神入化。這是我們現(xiàn)在要學的就是大量并且有質(zhì)量的臨摹大師的技法,不但總結吸收,有朝一日總結出適合自己,自己喜歡的一套筆墨系統(tǒng)。
說回《溪山行旅圖》這幅畫吧。這幅畫應該是目前來說我觀察欣賞最久的一幅山水畫,徐悲鴻曾對《溪山行旅圖》這么評價:“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當那么大尺幅的畫掛在我面前時,讓我對“大氣磅礴,沉雄高古”這八個字有了視覺上的沖擊。我非常喜歡他的構圖,這樣巨碑式的構圖,把前景,中景,遠景巧妙分割,視覺上給人的跳躍感,壓迫感,是我仿佛就站在這雄山的腳下,才知道何為高山仰止。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的如此渺小。給人穩(wěn)重,厚重感,是因為在構圖下的溪山中,挺立于畫面的山為主,中景近景因其觀察方法不同,為達到畫面統(tǒng)一和諧的效果,畫面畫了很多高樹,給人高聳之感。這種構圖法對我們畫山水畫有著很大的幫助,也有很多的現(xiàn)實意義。
臨摹一幅畫是摸索研究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模仿刻畫,在臨摹時,更多的是思考,至于筆法和墨法的學習也不是執(zhí)筆而行的,也是要求心神而動。在思考中由心帶動筆才是臨摹的根本,才是臨摹的真意。
作者簡介:
趙俊雅(1999-),女,漢族,籍貫:河南省鄭州人,鄭州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本科生,學士學位,專業(yè):國畫,研究方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