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的中小學音樂課程備受重視,中小學音樂教材是為了實現音樂課程的審美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編排整合的材料。通過研究分析,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仍然存在問題,包括教材編寫、教材內容、教材差異、教材中的評價方式等方面,面對這一現狀,本文將重點在研究成果上進行主題分析以及對問題現狀進行拓展與反思。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材;教材編寫;教材內容;教材差異;評價方式
一、現有研究成果及分析
自2011年版課程標準①頒布后,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在教材的編寫和內容上也有了改進。為了更好的了解關于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選取CNKI期刊和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以“中小學音樂教材”為主題,以2011–2020年為時間限制條件進行檢索,經過專業(yè)的篩選,得到了包括《人民音樂》、《中國音樂》、《北方音樂》、《課程·教材·教法》、《中國音樂教育》、《音樂時空》、《才智》、《科學咨詢》、《教育科學論壇》、《音樂天地》、《大眾文藝》、《藝術教育》在內的16篇期刊論文以及3篇碩士學位論文,共19篇有效文獻將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以期對2011年版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的梳理和分析。
(一)主題分布
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的主題有“教材編寫”、“差異和歷史比較研究”、“教材內容”、“教材的評價與應用”等。其中,研究教材編寫問題占了26.31%。教材的比較和歷史研究占31.57%,教材的評價與應用占10.55%,教材的內容研究占31.57%。下面就以以上的主題進行分析。
1.教材編寫
基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有關課程編寫的建議中提到了所選教材的難度、分量要適度,有研究學者提出關于音樂教材和音樂學科缺乏重視,音樂教材難度與學生的接受能力脫節(jié)。因此,有研究者提出關于教材編寫的建議:在編寫難度上與藝術性相統(tǒng)一以及突出創(chuàng)造性和音樂素養(yǎng)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②教材的編寫與編寫者也有著很大的關系,對編寫者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編寫者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能力以及教學經驗,教材的編寫還需要有足夠的理論支撐。有學者在教材的編制上提出課程標準下的中小學音樂教材具有綜合性以及單元主題性,體現了2011版音樂教材的編寫理念。③
還有研究者注意到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的本土音樂文化缺失導致我國對于本土文化的不重視,研究中顯示本土教材編寫在課程中占了15%-20%,但卻并未具體實施。④在此基礎上,學者們提出關于本土音樂文化教材編寫的建議,認為應該要深入研究以及要適應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除此之外,還有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fā),以成都某實驗學校為例,⑤論述了學校與高校合作開發(fā)了相應的校本課程以及校本教材,總結了教材的原則、特色和方式。
關于教材的編寫中還有以西師版中小學音樂教材為例,⑥其中提出了符合2011年版課程標準中音樂教材的“學生為本、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編寫原則,此外,研究者還提到了“彈性留白”,⑦是經過了多次調研中得出的建議,研究認為彈性留白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以及提高師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等等。還有研究者提出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分析音樂教材的編寫,⑧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美和審美的學科,研究者用帶有哲學性質的學科并且將不同流派的音樂美學思想與教材編寫相結合,有利于提高中小學音樂教材的本體價值和編寫教材的深度,從而引起更多音樂工作者對中小學音樂教材編寫的關注。
2.教材的差異與歷史比較研究
音樂教材的比較主要分為:國內外教材的比較研究;不同時期的教材比較研究;不同版本之間的教材比較研究。國內外的音樂教材的研究有包括許多其他國家的教材對比,主要有中、日、美國家的教材特色對比,我國的音樂教材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大部分脫離教學實際,國外則注重藝術興趣和愛好的培養(yǎng)。國內地區(qū)的教材對比主要針對海峽兩岸的大陸與臺灣地區(qū)的音樂教材比較研究。有研究者就大陸與臺灣地區(qū)的音樂教材進行分析,其中提出了大陸以“人音版”、“人教版”為代表的音樂教材明顯符合2011年版課程標準中的“以審美為核心”,⑨而臺灣地區(qū)以“康軒版”、“翰林版”為代表的音樂教材則以實踐為主,關于注重“審美”還是注重“實踐”還需商榷。在對待新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態(tài)度也有不同:分別為“審慎與開放”,在編創(chuàng)上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與西方作曲手法”。⑩針對這一現象,學者們提出在未來將繼續(xù)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深入研究,規(guī)劃共同編撰兩岸中小學音樂教材,并且研究者者通過會議綜述的形式探索兩岸的“傳統(tǒng)音樂即興創(chuàng)作教學法”。?
對于不同時期的教材比較研究,有學者針對40年來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發(fā)文的現象做出總結與反思:通過中小學音樂教材可視化概觀發(fā)現我國音樂教材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研究總量不夠、缺乏創(chuàng)新、研究模式僵化、重復性研究過多等等。?也有研究者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論述:1979-1998年是教材繁難偏舊的20年;1999-2008年是教材開始發(fā)展的10年;2009年至今是教材走向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時代。研究者分別論述了我國這三個時期音樂教材的特點,并且以2011年版課程標準為例,突出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和“雙基”的重要性。?
自從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實行“一綱多本”后,就有許多版本的音樂教材,不同版本之間的音樂教材比較通過文獻資料的統(tǒng)計主要有:人教版;人音版和湘教版。有學者對這三個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教材的結構設計、單元主題和內容都有一定的區(qū)別,研究者具體分析了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分別列舉了三種教材的特色,?并且在中小學音樂教材的銜接問題上提出疑問,在這三個版本的音樂教材比較研究中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中小學音樂教材。
3.教材內容
2011年版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有研究者就中小學音樂教材內容的現狀與問題做出分析,2001年版音樂標準、2003年版音樂標準、2011年版音樂標準、2013年版音樂標準和2017年版音樂標準都重視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體現出我國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為此,研究者們主張梳理和總結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美學特征,推廣普及以古箏、古琴譜和工尺譜為代表的民族樂器和樂譜,倡導“口傳心授”的音樂傳習形式。?其中具體提出用“工尺譜”的“上、尺、工、凡、六、五、乙”替換“do、re、mi、fa、sol、la、si”的唱名,用“黃鐘、太簇、姑洗、仲呂、林鐘、南呂、應鐘”代替“C、D、E、F、G、A、B”的音名,?用古琴代替鋼琴等。這種想法雖好,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但實現這些改變還是有一定難度。除此之外,研究者還以三種教材版本為例統(tǒng)計了中外音樂作品的總數對比,研究得出現行義務教育音樂教材中中外音樂作品的選材比例大致為64%:36%,研究者表示該比例并不合理,這一問題也引起許多學者的深思,解決中西方作品在音樂教材內容中的分布情況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也有研究者通過對中學音樂教材內容進行剖析,提出“注重音樂的審美性與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強調綜合能力”,?探索教材內容的選擇以及教材的圖文分配,從而實踐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適合中小學音樂教材的民間兒童歌曲,論述了幾種不同體裁的民歌:放牧山歌、嬉游歌、搖兒歌和歌謠體。并具體分析了這四種體裁民歌的特色,?例如放牧山歌音調活潑、歌詞生動、常帶有吆喝性質的襯詞;嬉游歌又分為幼兒兒歌和少兒歌曲,這類歌曲具有生動的音樂語言、流暢的旋律、地域特色的音調等等;搖兒歌各地的唱法不一;歌謠體是一種語調性的謠唱歌曲,是在詠誦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還有學者探究世界民族音樂在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應用,?論述了世界民族音樂的價值與應用,世界民族的多元化對中小學音樂教材的影響是深遠的,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例如在編寫中的問題:教材內容的編寫具有局限性、曲目范圍過大、缺少理論支持等等;在教學中存在兩個致命的問題:教師對世界民族音樂缺乏了解和教學內容缺少足夠的參考資料。?因此,在這些問題上還需要繼續(xù)的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教材內容逐漸多元化發(fā)展,關于“教材內容的對接”問題也普遍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例如有學者研究中小學音樂教材與中國音樂史的對接,?也有中小學音樂教材與西方音樂史的對接。?2011年版音樂課標理念中“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充分體現了這兩個方面的研究,中西方音樂史與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底蘊,同時也與高等教育接軌,培養(yǎng)綜合素質更高的音樂專業(yè)人才,老師是教材與音樂史對接的重要橋梁,因此音樂老師要充分了解音樂史的作品及相關文化。
4.教材中的評價方式
在2011年版課程標準中提出評價的方式有: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定性評價、定量評價、自評、互評、他評等。有學者就教科書的評價總結對比了三種教科書版本的評價方式:人教版評價方式單一,主要是自評與終結性評價方式;其中湘教版的評價方式最多”。?但總體上來說評價方式多樣化的教材較少,教材評價不夠重視,評價不嚴謹,缺少專業(yè)評價人員等問題較多。針對這一現象,有學者總結了大量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文獻的資料,提出了關于評價的“三個維度”:?教材設計和編制的分析與評價,教師使用教材的分析和評價,學生行為模式和學業(yè)成績的分析和評價。
(二)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可視化概觀
回顧我國近10年來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研究,根據發(fā)文量和年份的關系,總體趨勢如圖1所示。自2011年版新課標實施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發(fā)文開始呈現上升趨勢,2013年版課程標準頒布后,2015年迎來了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的第一個小高峰,在2018年中小學音樂教材研究迎來了最高峰,但近年來發(fā)文數量遞減,研究的領域大致相同,因此研究成果及質量不高,對于學者們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限制,但教材存在問題,在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研究仍然需要繼續(xù)深入探討。
(三)文獻被引頻次
通過對以上19篇文獻的分析發(fā)現,總被引頻次為31次,其中僅有一篇被引頻次最高為7次,6篇文獻被引頻次在4–6次之間,3篇文獻被引頻次在1–3次之間,而被引頻次為0的文獻高達9篇。中小學音樂教材一直是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但研究成果的學術質量仍然有待加強。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小學音樂教材現有研究成果進行具體分析,在2011年版課程標準實施后,關于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研究逐漸增多,通過數據化顯示,研究教材的方向主要在對比研究、教材編寫以及教材內容上,關于評價的方向以及教材的創(chuàng)新研究較少,過于注重研究現有的成果。因此,關于中小學音樂教材在今后的研究領域中,可以有新的研究方向及成果。
二、中小學音樂教材的反思與展望
自《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實施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發(fā)展也逐漸成熟,但相比其他的學科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教材的銜接問題、研究觀念陳舊、音樂作品重復、教材內容比例不協調以及評價體系不完善,在學術研究領域成果不明顯等等。有學者在中小學音樂教材的反思與前瞻中提出“學術共同體,靈活的研究模式,創(chuàng)新學術精神”,?在學術的研究上推動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發(fā)展。
(一)加強教材建設
在中小學音樂教材建設中,主要是教材的編寫、教材內容、教材比較研究等方面,中小學音樂教材還存在許多具體問題:內容專業(yè)化;重技輕藝;輕實踐與評價;教材設計單一。通過對教材建設的反思與回顧,研究者們提出關于教材建設的建議:“教材要實現從中介到智庫的升級;教材要讓教師發(fā)現知識的序和學生認知的序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關系;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站得高、看得遠;教材還需要研究學生的音樂旨趣”,?有充分的輔助教學的資源在呈現方式上進行研究等。?因此,在教材的建設方面面臨編寫理念、內容選擇、教材設計等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是現在的研究熱點,如何加強教材的建設也需要繼續(xù)探索:在教材編寫中的圖畫和彈性留白該如何合理設計,在本土文化的編寫中應該如何具體選擇作品;在教材內容中的傳統(tǒng)作品與國外的作品如何進行比例分配;在體現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同時該怎樣具體實踐操作等等這些問題還要深入研究。
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強調“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不僅僅在課程中要體現,在教材中也要彰顯這一理論,在教材的建設中體現審美的特征,中小學教材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教材內容、教材編寫、教材設計等方面怎樣去引起學生的興趣,在這方面可以去調查統(tǒng)計,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材,根據調查研究可以進行調整改進。
(二)教材評價方式多元化
中小學音樂教材的評價面臨評價方式過于單一,教材的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不受重視等問題,導致了關于教材內容出現重復、中外作品比例不協調、教材編寫難度與學生接受能力不符等各類問題的出現,主要原因還是評價體系不夠完善,關于評價的標準也沒有準確的文案,關于文獻資料也沒有具體研究評價的標準這一領域,在建立評價標準這一方面應該要制定完善的中小學音樂教材評價標準成文,在評價的標準可以從這幾個維度來展開:教材的內容、心理特征、教材設計。教材內容可以從教材的選曲是否合理,教材是否規(guī)范科學;心理特征可以從教材是否符合學生興趣,是否吸引學生;教材設計可以從教材的印刷和版面是否合格,圖文與留白設計是否比例協調等方面進行。而教材標準是否規(guī)范科學就需要制定相關的審查制度,那么審查就需要專業(yè)的審查人員,中小學音樂教材的評價和審查人員主要是教材編寫者本人,因此評價不夠全面,所以在評價人員這一方面要組織除編寫者以外的專業(yè)人員審查,并且要進行相關的審查培訓。在這些方面都需要進行大量多次的研究分析,因此,在未來關于評價方式、評價標準、評價人員等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本文所指的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劉藝《中小學音樂教材編寫的現代化研究》《才智》2017年第1期33-34頁。
[3]袁娟《“人教版”初中音樂教材編寫的學理邏輯分析及評價研究》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4]陳文安《對中小學本土音樂教材編寫的幾點思考》《大眾文藝》2013年第7期243-244頁。
[5]魏平《重傳承塑個性以美育人—中小學音樂校本教材開發(fā)的實踐與探索》《科學教育論壇》2016年第4期33-34頁。
[6]劉啟平《勇于突破重質量,追求卓越精品—西師版中小學音樂教材修訂編寫特點簡述》《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年第7期24-25頁。
作者簡介:羅媛(1997.02.05-),女,湖南衡陽,研究生,中小學音樂教材。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