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譯介及其與世界文學的互動,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溝通和對話,匯集了來自國內外翻譯研究者的各方聲音。同時,為翻譯學界和翻譯業(yè)界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平臺,也為今后中國文學譯介的相關研究和操作實踐指明了方向。當前國內學者就促推中國當代文學在國際傳播的力量這個主題做了大量研究,其主要考察方面為文本選擇、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及討論、譯本在英語世界的接受和傳播,同時分析文學譯介活動的復雜性與豐富內涵。中國當代文學的國際傳播,是以國家贊助為主體的中國文學國際傳播戰(zhàn)略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 新時代背景;中國文學;譯介;國際傳播;葛浩文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9-0082-0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項目批準號:18ZWD436)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2012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瑞典舉行,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從瑞典國王手中領取了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獲得該獎后,國內學界對翻譯的重要性給予了大量的關注,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與文化傳播、譯者的地位與作用、翻譯策略與翻譯接受等諸多因素備受重視。翻譯界部分學者和媒體對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方法與翻譯觀念表達了各種特色的觀點,其中包括莫言獲獎引發(fā)對翻譯問題的熱烈討論、世界著名翻譯家葛浩文的翻譯風格研究、對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有意義探尋。對中國文學譯介中的翻譯方法以及翻譯模式進行深入思考,對于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當代翻譯家的核心觀點
我國主流媒體和翻譯界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文學獎與葛浩文的翻譯方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關注點由翻譯的基本作用問題進一步上升至中國當代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或問題研究——大量文獻表明,很多學者不贊同“策略”或“戰(zhàn)略”這樣的提法。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后,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教授的翻譯風格引發(fā)的持續(xù)關注,國內學者聚焦的不僅是文學作品的翻譯與加工、翻譯與獲獎的實質性關系問題,而且更為關切翻譯對中國當代文學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問題、文化如何成功走出去的重大問題,這些對于國際傳播都具有更深遠的研究意義。
自諾貝爾文學獎設立至今,其獲獎者大多數(shù)為歐美作家,而亞洲僅有五位作家登上過諾貝爾獎文學獎的領獎臺,他們分別是中國的莫言、印度的泰戈爾、以色列的阿格農和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由此,在翻譯中,語言問題應該被普遍認為是當代文學作品能否獲得國際認可的關鍵要素之所在。由此,在翻譯過程中,語言問題已然被普遍看作是當代中國文學作品能否得到國際認可的要素。眾所周知,中國文學深受語言因素的制約,中國文化如何才能成功地走出去,翻譯一定是繞不過去的核心與焦點。在此類問題上,翻譯界、文學界和文化界的已經(jīng)達成共識。譯者身份、翻譯方法和策略是國際傳播以及翻譯道路上更好地促進中國當代文學翻譯、文化走國門的至關要素。當探討翻譯者的風格、翻譯的策略這兩個問題時,國內文化界與翻譯界的觀點往往比較一致,漢學家譯者模式抑或漢學家與國內譯者相結合的這一翻譯模式則得到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推崇。
美國翻譯家與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引文譯者,也是有史以來翻譯中文小說最多的翻譯家。他指出,翻譯應當具有包容性,而不應產生分裂性。首先,翻譯對于普通大眾、文學事業(yè)都是有益的,既能撫慰心靈,又可以促進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密切交往。第二,譯者必須要兼顧好兩方面:原文的作者和譯文的讀者。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面對重重障礙,尤其在跨文化的解讀上。
好的翻譯作品,既應該是不改中國之烙印,又兼具國際格局與視野。換言之,有中國的鮮明特色,深厚的國學底蘊,精準的語言敏感 ,才是漢學家模式的理想境界。對中國文學走出去所發(fā)揮的推動作用國外著名漢學家有葛浩文和陳安娜兩位學者。其中葛浩文的譯者模式,被國內媒體和翻譯學界大力肯定,并將其奉為可參考的范例。而這一點對于中國文學譯介過程中應采取哪些卓有成效的翻譯方法與策略,可謂意義深廣。究其原因,翻譯方法與策略中蘊含著豐富內容與頗為復雜的關系,目前在學界依然存在著一些不清晰的認識,這些認識需要國內學界進行更為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三、葛浩文翻譯方法與文學譯介研究
翻譯研究對于文化走出去以及國際傳播意義重大。葛浩文教授應該是中國文學譯介漢學家譯者模式的優(yōu)秀典范,在翻譯過程中,他采用了相對深入和系統(tǒng)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因此引起了國內文化界和翻譯界對翻譯研究問題地進行了廣泛關注。在新時代背景下,提高國際話語權,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已然成為大家的共同目標。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教授也曾在公共場合表示過,莫言的作品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站在文學的巔峰,其中葛浩文在翻譯方面起到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
備受關注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海外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于2018年9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隆重舉行,美國翻譯家與漢學家葛浩文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他指出,在閱讀本國作家的文學作品和閱讀翻譯文本二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如果有著共同的文化、知識和語境,讀者和作品間往往不會有太多的距離感;如果沒有共同的文化和語境,那么譯著就更像一個嶄新的文化世界。
在國內譯介學研究領域,上海外國語大學謝天振教授是譯介研究的領軍人物,他從譯介學的角度對中國當代文學、中國文化如何成功地走出去進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并提出了大量鮮明的觀點。漢語具有鮮明特殊性,國際翻譯活動和國際傳播同時肩負促進我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這一艱巨歷史使命。兩種現(xiàn)象同樣值得思考:當人們中規(guī)中矩地按照原有語言模式進行精準翻譯時,往往效果寥落,而西方的翻譯家在翻譯中國的作品時,常常會按照西方的思維特點與鑒賞品味而對原著加以調整、刪節(jié),對此,該作何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問題: 一是中國文學作品更傾向于忠實完整的譯本; 二是西方翻譯家在譯介中國文學時往往采用歸化和刪節(jié)的翻譯方法。
更新翻譯觀念是大家在中國文學向外譯介的過程中特別需要關注的地方。首先,文學翻譯活動包含源語和目標語的頻繁互動,正因如此,譯入或譯出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著差異性,因為中西方在諸多方面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如文化特色、語言習慣、群體特征、意識形態(tài)等諸多種方面。這應該是國內外翻譯界的共識。其次,國內外翻譯研究也在不斷更新,日趨體系化。與其發(fā)展相對應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并漸漸地觸及它的復雜特性?;诖祟愂聦崳聲r代國際傳播需要考慮因素應該包括:傳播手段、接受環(huán)境、譯入國的意識形態(tài)等。
四、翻譯方法與翻譯觀念的再思考
對于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思想之間的密切關系,翻譯界普遍認為它是一種語言層面上徹底的再生過程,同時它也是具有人的主觀意識和理性色彩的轉換過程,基于綜合考慮,翻譯活動一直被認為是選擇一種過程,譯者隨時面臨各種挑戰(zhàn)與選擇,這些挑戰(zhàn)涵蓋:即對翻譯文本、翻譯策略、翻譯形式以及文化立場的最終選擇。當然,商業(yè)利益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大家知道,中西文化能夠接受的語境存在顯著差異。
五、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正面臨通過文學外譯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同時也將遇到時代機遇和挑戰(zhàn),譯者面臨多元語境下爭奪話語權的文化復興壓力。文學外譯工作者肩負重擔,需要認清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初級階段性,唯有以目標語讀者為中心,系統(tǒng)考量英語國家讀者的閱讀興趣與期待,選擇以歸化為主的翻譯策略,積極地采用現(xiàn)代的作品出版和營銷策略,才能逐漸走入西方讀者的視野,逐步創(chuàng)造中國文學譯介的經(jīng)典之作,進而促進國際傳播。
參考文獻:
[1]劉云虹,許鈞.文學翻譯模式與中國文學對外譯介——關于葛浩文的翻譯[J].外國語,2014,(5).
[2]劉云虹.翻譯的挑戰(zhàn)與批評的責任——中國文學對外譯介語境下的翻譯批評[J].中國外語,2014,(9).
[3]許鈞.學術影響與精神引領——《外國語》之于我學術成長的意義[J].外國語,2018,(11).
[4]王永亮.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讀者的文化意識及翻譯作品出版的營銷策略[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8,(4).
[5]胡桑,徐宜修.搭建學界譯界溝通平臺助力中國文學海外傳播——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綜述[J].外語研究,2019,(7).
[6]徐美娥.譯者語言性“求真”與社會性“務實”的契合:以葛浩文譯本為例[J].宜春學院學報,2020,(7).
[7]馬會娟.英語世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現(xiàn)狀與問題[J].中國翻譯,2013,1.
[8]張建英.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專業(yè)漢學家譯介模式——《漢學家的中國文學英譯歷程》述評[J].語言與文化研究,2020,(5).
[9]許宗瑞.莫言作品的國外讀者評論——基于亞馬遜網(wǎng)站莫言作品英譯本“用戶評論”的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
[10]曹慶珠.譯者身份再思考——小議莫言獲獎背后的翻譯問題[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3).
作者簡介:
張立峰,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英語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學、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