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靜,戚 丹,張 鷗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 水利工程分院,陜西 楊凌 712100)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指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的結合,利用網(wǎng)絡教學資源和平臺,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局限性,充分滿足高職人才培養(yǎng)實際需求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為了推進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深入、廣泛的應用,適應信息時代對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眾多高職院校均在積極的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和研究,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當前,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1-2],從網(wǎng)絡教學平臺建設、配套環(huán)境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教師教學觀念轉變和教學能力建設、學生學習方法和習慣的轉變、教學管理改革以及激勵機制建設等方面去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建設,為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進行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微觀層面,高職院校教師針對具體的課程對混合式教學的設計和實踐過程進行了總結和研究,研究表明[3-5 ]:有效的混合式教學能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關于混合式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已初步取得進展,如許小媛[6]結合高職教育混合式教學的實施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分析混合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教學平臺建設、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育目標及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混合式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陳凱等[7 ]、包耘[8]通過教學對比實驗探究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優(yōu)化的教學模型;馮俊英[ 9]、王瓊[10 ]、劉西娟[11 ]均以大學英語課為例提出開展有效的混合式教學的建議;李成霞[12 ]對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有效性進行了探究。
在混合式教學實踐過程中,從頂層設計到課堂教學實踐因認識和具體實踐不能形成統(tǒng)一體,加之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整體偏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個體差異大,導致大部分混合式教學流于形式,不能有效的進行,如軟硬件資源利用率低,線上、線下教學存在一定的割裂現(xiàn)象,教與學相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則沒有實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深度結合。另外,已有研究對混合式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礎課,對專業(yè)課的研究較少;專業(yè)課是學生獲取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主要課程,是學生就業(yè)立身之本。面對高職生源學情特點,如何在高職專業(yè)課中提高混合式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必須解決的問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源動力在于教師和學生,有效實施的陣地是課堂教學,本文以高職水利類專業(yè)核心課《水工建筑物》為例,從教學實踐層面探究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結合高職學生學情,提出了開展有效的混合式教學的建議,以期為促進混合式教學的發(fā)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水工建筑物》是高職水利類專業(yè)的核心課,其主要內容為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組成、構造、布置及相關設計,課程內容多,教學課時少。要求教師能根據(jù)學生就業(yè)崗位需求合理的調整教學內容,以免教學內容過深或過淺,達不到課程教學目標要求。
經(jīng)過兩年兩輪的混合式教學實踐,不斷完善混合式教學設計,使混合式教學有效的進行,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了驗證混合式教學效果,兩輪教學實踐中,分別設立了實驗班(采用混合式授課)和對照班(傳統(tǒng)講授式授課),每一輪各兩個班,以探究混合式教學的有效性。
1.2.1 設計理念 筆者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整合課程內容,設計了混合式課程建設方案。教學實踐利用在優(yōu)慕課在線平臺自建開設的水工建筑物專屬課程、多媒體教室、水工大廳實訓室等開展混合式教學。在混合式課程建設時,考慮課程內容和職業(yè)導向,進行學習單元和知識點的劃分,確定各知識點需要的資源類型以及需要錄制的微視頻。如在學習混凝土重力壩時,將學習內容分為“重力壩基本知識”、“非溢流重力壩斷面初步設計”、“重力壩抗滑穩(wěn)定分析”、“溢流重力壩”、“重力壩的材料及細部構造”、“重力壩地基處理”六個單元,在每個學習單元內,根據(jù)知識體系再劃分若干個一、二級知識點,考慮到學生計算能力弱,將相關計算的內容全部錄制微視頻,方便學生多次學習(表1)。在課程建設時,還充分利用網(wǎng)絡搜集相關的圖片、視頻,以及外出指導學生認識實習、專業(yè)實習、畢業(yè)施工實習及教師實踐鍛煉等機會收集的資料、圖片豐富教學資源,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將資料按照學習內容上傳至網(wǎng)絡學習平臺,設計任務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表1 重力壩抗滑穩(wěn)定分析的內容劃分
1.2.2 教學實踐過程
(1)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情況,細化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線上自主學習”資源并在平臺發(fā)布,主要包括學習導學、課前自學測試、課前討論、微視頻、課件等資源。其中,學習導學主要向學生說明本次課程教學安排,告訴學生“怎么學”,要達到何種目標,包括教學內容、重難點、學習目標、學習資源、自學任務、課堂教學安排、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思維導圖表示)等;課前自學測試、課前討論等是對學生自學效果的檢驗與交流;微視頻、課件是學生學習的資源,視頻要短小精悍、主題突出,自己制作或網(wǎng)絡下載均可。
學生主要利用優(yōu)慕課教學平臺對課堂部分教學內容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學生要查看“學習導學”,明確課前要自學的資源及要完成的任務,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測試題或討論題目。為保證學生在線學習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教師可利用平臺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的記錄進行評估。此外,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如自測成績、討論情況、學習行為記錄等,及時對課前學習效果進行分析評價,找出學生在自學中未弄懂的問題或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問題,并制定出獎勵或懲罰的辦法,納入平時考核,如自測成績在90分以上的每次加2分,未按時完成任務的減5分。
(2)課堂教學階段??紤]到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習慣,課堂教學仍是學生獲取專業(yè)知識的主要陣地,線下的課堂教學設計是關鍵。在課堂內容進行之前,教師一定要對學生課前學習情況進行通報和評價,對學生未弄懂的問題進行講解說明,以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結合水工建筑物課程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問題導向的小組學習授課方法,即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若干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匯報。在設計問題時,融入工程實際案例,以增加問題的實用性,進一步讓學生理解理論和工程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如學習“混凝土重力壩分縫及壩體排水”時,讓學生圍繞“三峽混凝土重力壩的壩軸線長度為2 309.47 m,最大壩高181 m,其壩體為一整塊混凝土嗎?為什么?”、“對混凝土重力壩而言,滲水進入壩體后對壩體有何影響?如何排除壩體滲水?”兩個問題展開討論和思考,學習“重力壩特點”時,討論主題“三峽水利樞紐擋水建筑物為何選用混凝土重力壩?”。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討論結果,并派小組代表上臺匯報。因各組理解程度不同,匯報的同時,也促進了各小組之間的交流學習。教師根據(jù)各組的匯報情況,進行小組打分,并對匯報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解和答疑。通過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講授式,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增加了學生學習獲得感,開拓學習思維,提高對專業(yè)課學習的興趣和自信,促進持續(xù)的學習動力。
(3)課后提升階段。教師需根據(jù)課前自學和課堂學習的內化活動,參照學生的學習情況,圍繞學習內容,設計相關的鞏固和拓展任務。如課后測試、課后作業(yè)、課后討論等。以重力壩荷載計算為例,選取實際工程案例數(shù)據(jù),要求學生在課堂講解的基礎上,課下再學習荷載計算微課視頻,進行重力壩荷載計算,上交紙質作業(yè),教師批閱并對作業(yè)進行點評,將優(yōu)秀作業(yè)上傳至平臺展示。
(4)課程評價與考核。 課程評價環(huán)節(jié)以教師自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立體化、多維度的反映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以綜合考核學生的產出效果及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的內容不僅涉及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更包括了學生預習、分組匯報、教師在線平臺內容設計等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通過線上線下互動交流,教師可以及時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教師優(yōu)化和完善教學設計。
對于學生課程成績的考核,采用的是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學生的線上學習、線下課堂學習、課后鞏固提升情況在課程考核中均有體現(xiàn)。具體為,過程性考核占60%,包括:出勤(10%)、課堂表現(xiàn)(30%)、優(yōu)慕課在線學習(20%);期末考核以期末考試為主,占40%。在過程性考核中,為了增加學生自信,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及在線學習情況,每兩周對表現(xiàn)突出或進步較大的同學通報表揚,并給予加分。
為了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通過問卷調查、成績對比對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研究。實驗班和對照班各為4個班,人數(shù)均為104人。經(jīng)對比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總評成績,不難發(fā)現(xiàn),采用混合式教學后,實驗班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學生成績,如圖1所示。通過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分析,實驗班學生平時知識內化效果好,期末考試成績也普遍比對照班成績高。學習成績的提高增加了學生持續(xù)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自信心,也為教師后續(xù)不斷的深入推進混合式教學改革積累了經(jīng)驗,增加了信心。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看法,提高混合式教學的有效性,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了調研。調研內容側重于讓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提意見,并對自我學習、教師授課進行評價。評價時,學生結合《水工建筑物》課程及其他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教學情況提意見。調查結果表明,76%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給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通過小組討論、匯報、PPT制作等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33%的學生認為對于課前線上自學內容,因自學能力有限,理解不深刻,若教師課堂不再講解,還是跟不上課程進度;24%的學生認為線上視頻學習也僅是刷時長,認真學習的少,自己認真做線上測試的也不多;18%的學生認為課太多,無暇顧及線上自學,平時的學習仍然以課堂學習為主。
圖1 不同教學方式下,學生在不同成績區(qū)間分布情況
問及對混合式教學設計及教師授課的意見時,40%的學生認為課前看視頻自學并設置測試或問題形式較好;28%的學生認為看課本自學(視頻可有可無),線上設置測試題即可;對課堂教學設計,82%的學生傾向于教師設置任務,學生分組討論、匯報,除教師點評外,還要小組互評,以促進交流學習;60%的學生認為教師對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利用還不充分;在教師授課方面,41%的學生認為教師授課時以專業(yè)內容為主,育人內容太少。
在自評方面,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也做出了中肯的評價。83%的學生認為自學能力還有待提高,知識積累的也不夠;58%的學生有專升本的打算。
經(jīng)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混合式教學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但是學生提出的意見也值得深思。混合式教學的落腳點在課堂,要保證混合式教學有效地進行,在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時,必須從高職學生學情出發(f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后,教師會借助信息化的教學平臺設計一些提升學生能力的課程活動,以督促學生課下進行線上自學。但高職學生專業(yè)課開設普遍較集中,課程數(shù)量多,周課時強度高,學生一周基本處于上課狀態(tài),因此在設計課程活動,特別是線上自學活動的適度和適量是關鍵。若活動過于復雜,學生易產生“畏難”心理,且自學時間有限,學習效果不佳,抄襲應付現(xiàn)象嚴重,對學生課堂學習也無益;過于簡單的活動讓學生印象不深刻,且獲得感不強,往往也是互相抄襲了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也要適量,應當堂完成且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課程活動的設計非常考驗教師的知識理解、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是保證混合式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
混合式教學模式需要學生大量的自學。對高職學生而言,沒有良好的自學、理解基礎,課堂講授、活動或實踐仍是知識獲取的主要方式,因此,傳統(tǒng)授課方式的作用不可忽視。對于線上自學的內容,教師不能“置之不理”,除了自學情況評價外,對難點、易錯點或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及時進行講解;在課堂中,可以打破固有的講授模式,采用案例導向、問題導向、任務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同時,教師的評價、講授引導同樣重要。
混合式教學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課程資源主要有課件、視頻、動畫、圖文資料等,以便于學生自學。教師在制作課件和視頻時,不能是對教材內容的照搬,應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或解讀,能夠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以免對學生造成看視頻就等同于看課本的固有印象,消減視頻學習吸引力。
混合式教學模式除了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外,線上學習讓學生把不會利用的課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是保證混合式教學有效進行的關鍵。從學生長遠發(fā)展考慮,自學能力也是學生繼續(xù)深造和職業(yè)發(fā)展必備的能力。因此,除了課堂教學外,在學生線上學習中,合理設計線上學習互動,豐富學習形式,除了問答性的學習活動外,還可設計PPT制作講解、建筑物模型制作、簡易試驗等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對理論內容內化。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監(jiān)督、指導和評價,督促學生持續(xù)性的自學,在學生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掌握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手段比單純的課堂教學要更多。教師要主動學習各種軟件,如在線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操作、錄屏軟件、思維導圖、FLASH等其他軟件,在學軟件的基礎上,教師要學習如何有效地把課程資源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制作精美的微視頻。對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操作應用熟練程度,決定了線上學習活動的豐富程度。這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一方面,教師要不斷進行課程反思,找出存在問題,不斷改進,另一方面,通過各種信息化教學培訓會、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等不斷的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的認知。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教師在講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要充分挖掘專業(yè)課程中的德育元素,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課程思政實施主要靠教師。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是課程思政實施的基礎和保障,教學設計是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提升專業(yè)能力的同時,還要關注人文、時事及行業(yè)動態(tài),提高育人水平。
混合式教學的優(yōu)點得到了眾多高職院校師生的認可,要保證混合式教學有效進行,不流于形式,必須立足高職學生學情實際,培養(yǎng)、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對教師而言,要使混合式教學有效進行,教師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但要熟悉課程內容,還要開發(fā)優(yōu)質教學資源,不斷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思政育人水平。對混合式教學的探索和實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高職專業(yè)課混合式教學距離真正全面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還有距離,除了教師的實踐探索外,還需要高職院校在頂層設計、實驗實訓條件建設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