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婷(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430070)
明朝中后期,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奢靡之風出現(xiàn)。服飾上,色彩由素雅轉向鮮艷,質地由簡樸的棉麻細葛轉向華麗的綾羅綢緞,款式由千篇一律轉向千姿百態(tài)。這一變化的出現(xiàn),有著多重方面的原因:朝廷政治的寬松,人們在生活各方面能夠僭越禮制,服飾上也不例外;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得人們有經濟實力追求時尚消費;思想方面,心學的推波助瀾,老百姓們開始追求人格自由,注重自我表現(xiàn),在服飾方面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女性服飾時尚消費之風興起。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詳細論述。
在古代社會,皇帝是政治與權力的象征,擁有決定國家事務的終極權利。君王的言行舉止,不僅對國家管理,政治發(fā)展有著決定性作用,而且對社會的發(fā)展,一代風氣的形成,都有著重大的示范作用,并形成深刻的影響。君王的行為與古代社會風俗的變化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一起。不同的時代,其社會風俗也有著各種差異,從社會風俗的變化也可以看出國家的興亡。國家治理得好壞與風俗好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風俗的好壞可以看出政治的好壞,國運的繁榮或衰弱。政治清明,國家強盛時,民風必然淳樸,社會整體道德情操高尚,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面貌。政治黑暗,國勢衰微時,社會風氣則敗壞,出現(xiàn)各種道德危機,有傷風雅之事不斷出現(xiàn),明代也同樣如此。
明初期政治嚴厲,朱元璋從地方制度的改革著手,來加強中央集權。設“三司”,將民政、司法、軍政三者分別獨立,直接由朝廷指揮,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中央提高中書省六部的地位和職權,并在每部各設尚書和左右侍郎一人,分別掌管禮儀祭祀,軍官任免和軍隊訓練,司法、工程造作等事務,最終由皇帝總管。這樣,政權就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在這樣的統(tǒng)治機構中,皇權高到極點。到了成祖朱棣統(tǒng)治時期,他鞏固了父親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并開創(chuàng)一片大好基業(yè)。仁宗朱高熾體恤民情,節(jié)省開支,減少租稅,百姓安居樂業(yè),宣宗朱瞻基像他父親那樣,體貼百姓,勤于執(zhí)政,明朝出現(xiàn)一片繁盛景象。
英宗朱祁鎮(zhèn)(1436-1449)執(zhí)政時期,明朝國勢開始走下坡路。武宗朱厚照(1506-1521)不理朝政,國勢日漸衰敗。嘉靖帝(1522-1566)癡迷于煉丹,導致嚴蒿父子專政。明朝已到老年時期,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神宗朱翊鈞長大后,對朝廷不聞不問。喜宗朱由校(1621-1627)在位期間,由宦官魏忠賢獨攬大權長達七年,殘害忠良,禍國殃民。崇禎帝執(zhí)政期間,爆發(fā)農民起義,明朝已走到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明朝走向滅亡。
在顧起元所撰《客座贅語》中,多次寫到正德前后社會風氣的變化,如:
“在正德、嘉靖以前,縉紳以文章政事、行誼氣節(jié)為常;讀書士子,以佔嗶帖括,授徒下帷為常;一般軍民,則營生務本,畏官長,守樸陋;婦女深居簡出,輕易不拋頭露面,以治酒漿、工織紉為常。正德、嘉靖以后,風尚大變。士大夫開始求田問舍,營聲利、畜妓樂;讀書士子,投贄干名,挾娼優(yōu)、耽博弈,并交關士大夫,陳說是非;一般軍民也開始在服飾上突破等級,幾乎可與士大夫抗衡;而婦女則開始穿著珠翠綺羅,甚至與娼妓的打扮幾乎相同,在外面拋頭露面。”[1]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曾言:
“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2]
男子打扮妖艷如同婦女一樣,風俗淫靡是混亂時代的象征。美國歷史學家魏斐德(1937—2006)指出:“浮華的服飾牽連著政治和社會的頹廢。從中可以看出政治寬松后社會風尚的變化,明中后期就處于社會的極大變動中。社會流動與時尚的產生之間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正是社會流動的出現(xiàn),時尚得以產生。在等級森嚴的明初期,階級區(qū)分嚴格,社會流動難以發(fā)生,所以盡管等級區(qū)分有明顯的標記,也不可能產生時尚,因為這些標記不能為其它等級所仿效。在明朝初期,社會等級森嚴,并且等級制度嚴格執(zhí)行,根本沒有時尚滋生的土壤。到了明中后期,社會走向失序,社會各階層在日常生活中相互模仿,時尚得以產生。
明初政府對人口控制相當嚴格,如《大誥》中寫道:
“鄰里之間,不僅要互相知道家里有多少口人,也要知道每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并且無論何人外出,都需要帶上路引,并在路引上寫明旅途內容。”[3]
路引是明代由當?shù)卣l(fā)給離鄉(xiāng)人員的通行證一類的公文,若出行沒有路引或與之不符,都要受到嚴厲的刑法。所以當時的人們外出,必定隨身攜帶路引。
明中后期,讀書人志在四方,不愿意被所生活的狹小環(huán)境局限,游寓之風盛行,出游天下,開拓自己的胸襟,尋找出仕機會??婆e考試中的戶籍問題也隨著游寓之風的盛行而來。明代科舉考試的制度,要求參考人員必須回到原籍。
嘉靖年間,浙江會稽有一人參與考試,由于那人并沒回到原籍,眾人便攻擊指責其冒籍,明世宗的回答卻認為普天下都是他的秀才,哪有冒籍一說?[4]288
這無疑使當時客居他鄉(xiāng)的讀書人參加外地科舉考試的行為獲得了認可。從這個事件表明明中后期社會流動性大大增強,這也為時尚的傳播提供了頗多便利之處。
時尚的出現(xiàn)以經濟發(fā)展為前提,當商品經濟越來越活躍,資產階級和城市居民的大量出現(xiàn),社會整體經濟水平也相應提高。明中后期,城市服飾趨向華麗奢靡,出現(xiàn)男著女裝甚至服妖,這都是城市經濟發(fā)達的一種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對傳統(tǒng)與過去的反叛。首先是地域性商品經濟的發(fā)展。15世紀末至16世紀以來,江南地區(qū)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以引人注目的態(tài)勢發(fā)展。農家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絹,以及紡紗和織布這種原先的農家副業(yè),慢慢取代種植糧食作物的農家正業(yè)。與市場密切相關的經濟作物的栽培取代了先前以糧食作物為主體的農業(yè)模式,對蠶繭、棉花的深加工帶動手工業(yè)的飛速繁榮。這種變化也大大推動了蘇松嘉湖一帶市鎮(zhèn)經濟的蓬勃發(fā)展。
農家紡紗織布業(yè)的發(fā)達,促進了江南地區(qū)手工工場的發(fā)展。機戶主開設機房,并雇用機工來進行生產(圖1)。機戶和機工之間形成雇傭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帶有資本主義的性質,這也是明代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的契機。蠶桑絲綢商品經濟的日益發(fā)展,蠶桑絲綢小生產者為了爭得更多的利潤,終日處心積慮,增加資本,擴大生產,有些機戶不斷增添機張,絲綢手工業(yè)工場的規(guī)模也不斷壯大。有不少絲綢小生產者,因經營絲綢致富,逐漸成了絲綢企業(yè)主。在《醒世恒言》中寫道:
圖1 花機圖(宋應星:《天工開物》,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9年,第76頁)
“嘉靖年,盛澤鎮(zhèn)有一人叫施復,其中他們所在的鎮(zhèn)都是溫飽之家,人們每天最少也要織下五六匹綢,最多至十來匹上市。施復家中剛開始僅有綢機一張,由于施復養(yǎng)蠶技術相比同行人更勝一籌,蠶繭繅出的絲更加清凈光瑩,勻稱細圓。他的綢一上市,立刻就被商人們一搶而空。這樣幾年間就添上了四張綢機,隨著利潤不斷積累和規(guī)模的擴大,綢機竟達到三、四十張,成為了有名的雇家?!盵5]
每年新絲上市,特別是福建廣州地區(qū)的富商大賈紛紛前來收購新絲,十分熱鬧壯觀。在交易的過程中,形成了牙行、綢行、絲行這樣的職業(yè)。經濟實力最為雄厚的是牙行,它是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中介。牙行左右著生產絲、綢的鄉(xiāng)人和來收購絲綢的客商,從中獲取利潤。綢行也是從事綢緞等絲織品貿易的中介機構,專門收購四鄉(xiāng)農家以及鎮(zhèn)上機戶、機坊生產的商品,然后成批量轉售給客商。絲行主要負責收購農家生產的生絲,每當新絲上市,絲行派人四處招徠鄉(xiāng)人,收購新絲。絲行大多兼業(yè)綢行生意,綢行也兼收生絲,并將生絲交給機戶加工成綢。外地客商挾帶巨額資金,前來收購,這成為江南市鎮(zhèn)的經濟繁榮昌盛的動力。
紡紗織布成為當?shù)刂饕慕洕鷣碓?,并為當?shù)厝藗儙砹司薮蟮慕洕б?,心靈手巧且吃苦耐勞的婦女們日夜紡織,創(chuàng)造了松江布衣被天下的輝煌。質量優(yōu)異且產品豐富的江南絲織品和棉紡織,不僅在國內市場,在國外市場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價格日趨攀升,利益的驅動促使農家經營愈來愈卷入商品經濟的大潮之中,桑、絲、綢都可以作為商品出售,其經濟收益比純農業(yè)收入要大得多,當?shù)亟洕蟠蟀l(fā)展。
其次是全國白銀的大量流入。明初,官僚不準經商,要從事商業(yè)活動,也只能暗中進行。明中葉,商人地位提高,經商成為一件平常之事,官僚甚至連皇帝也參與商業(yè)活動。并出現(xiàn)了重視商業(y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為商業(yè)貿易合理進行提供了制度和思想依據(jù),如徐光啟要求保護商人權益的要求,許孚遠則極力要求進行海外貿易等。
15世紀末,隨著海上航線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還有16世紀環(huán)球航行的順利完成。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也大大加強,國際貿易迅猛發(fā)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當時中國憑借在絲綢和瓷器等方面無可匹敵的制造業(yè)與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外國人為了和中國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中國絲綢工業(yè)技術進步而成本低廉,且產量豐富。特別是江南地區(qū)的絲織品,其量多質優(yōu)價廉,該地具備著其他地方沒有的優(yōu)勢,如江南地區(qū)綢緞生產與優(yōu)質胡絲產地一致,成本比其他地方低,再加上官營織造設置最為集中且始終存在,大批優(yōu)秀的技術工匠集中于此,這些優(yōu)勢都使得其他地區(qū)望其項背。所有這些,都使江南絲綢不僅在全國市場上富有競爭力,在國際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傊敃r中國經濟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在全球貨幣市場上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與其他任何國家進行商業(yè)貿易中,都處于貿易順差,這樣也使得占全世界約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中國,帶動了明朝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
思想文化上的推波助瀾,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時尚的產生。表面上看,明代服飾色調由淡雅轉向艷麗,服飾質地由簡樸的棉麻細葛轉向貴重的綾羅綢緞,服飾款式由千篇一律轉向千姿百態(tài)。究其本質,這種變化卻是人們內心深處審美趣味發(fā)生改變的外在表現(xiàn),是人們對于服飾審美的觀念上的轉變。歸根結底,則是思想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皇權,實行專制的保守主義,政治的保守主義勢必也影響到文化的發(fā)展。明朝前期思想界沉悶而僵化,這主要體現(xiàn)在朱元璋所倡導的“程朱理學”上,該學說成為官方唯一認可??婆e取士都以其內容作為標準且唯一答案,致使朱子學風靡一時,并且走向極端,士子們一味死記硬背,人云亦云,沒有自由自覺的思想。在帝國的護庇上,宋代大師的私人思想著述成為每一個求取官位的人必讀的書。
“朱熹對儒學經典的解釋被宣布為官方學說,《四書大全》和《五書大全》都以此作為基礎,并被指定為考試課本。其結果是導致死記硬背,照本宣科。朱熹的本意與這種高度程式化選拔官員的形式毫無關系,然而,隨著這個常規(guī)化和標準化的過程形成強勢,他原本要洞察人生設計,達到道德自我意識和思想和價值的外在把握的微妙平衡,卻淹沒在一套死記硬背的說教中。讀書成了追求社會上進的功利性的工具,追求知識成了要求機械吸收詩文的形式。”[6]
當時官府規(guī)定國子監(jiān)的學生只準學習與此相關的四書五經,講學也只能講程朱理學。這樣必定會束縛人們的思想,變得虛偽而空洞,也造成死氣沉沉的文化思想氛圍,當時的人們都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更別提來反對官方思想文化的了。
明中葉,經濟呈現(xiàn)商品化特點,新的社會勢力迅速成長,來勢之猛,勢不可擋。并由此形成群體龐大的新興市民階層,這一階層人們的價值觀與思想和以往的固有文化觀念完全不同,甚至是互相公開對勢。由新興市民階層所產生的新興文化產生,雖然不成熟,卻蘊涵著巨大的潛在生命力。這種文化表現(xiàn)為不滿足于眼前的世界,敢于挑戰(zhàn)權威,追求人人平等,并以所得利益為重要的活動目的,對各種欲望的追求表現(xiàn)尤為明顯。新的文化風氣的出現(xiàn),同時要求打破舊的思想束縛,追求真正的思想解放和人格自由,這股風氣并在整個思想領域引起極大反響,壓抑已久的情緒得以宣泄。
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審美觀也變得與以往不同,除了在衣食住行上越來越講究和注重外,更追求一種享樂的縱欲奢華生活。這樣一種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的出現(xiàn)是一種新的思想觀念的外在表現(xiàn),是人們對生活一種新的認識和踐行。
首先要提到的是陳獻章。陳獻章的理論,被后人稱為“江門心學”。他要求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主張思想的解放,強調懷疑性的重要性。在思想因官方鉗制而日趨僵化的時代,這樣直抒胸臆的言論,彌足珍貴,仿佛于無聲處聽驚雷,振聾發(fā)聵,使得無數(shù)癡迷于死記硬背圣賢語錄而無自覺思想的士子們醒悟過來。
后繼者王守仁,人稱陽明先生(1472—1528)。他出生在浙江余姚縣的官宦之家,祖輩也都是讀書人,祖父王倫為翰林院修撰,父親王華為南京吏部尚書。生長在這樣一個名門望族,他的人生也走向科舉之路,22歲中科舉,28歲中進士,29歲任云南清吏司主事,從此沉浮于官場,經歷過生死之險,51歲辭官告老還鄉(xiāng)。王陽明所生活的時代,是宋代程朱理學被大力推舉而盛行的時代。青年時代的王陽明從程朱理學的思想內容中不但沒有領悟到真理,反而勞累致病。從理學中尋求真理失敗后的結果,讓他看到理學的不足,對理學也大失所望。
當時朱熹思想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而他敢于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向孔子和朱子說不,提出不管是求學還是求道,都應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心得,不以孔子和朱子的是非為是非。王陽明政治上保守,但思想深刻,他對朱熹的理學從崇拜到失望,又進行批判,開始了他追求天地萬物之主—心的哲學歷程,認為一切事物都產生于人心。盡管王陽明的心學在當時被斥為異端,在理論上有重大缺陷,但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與時代氣息合拍的獨立探索精神,以及重視人的主觀價值的主張。他所倡導的心學理念,也促使了以徐渭和李贄等人為代表的所提倡的唯情論思想的出現(xiàn),它的核心是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并以自我為中心來建立各種評價體系。在這種以自我中心主義的準則下,不僅對儒家的思想進行了顛覆與批判,也否定了道家的思想理念。唯情論的核心價值觀是對個體的感性存在的追求與日常娛樂的認可。
李贄則把陽明先生的觀點進一步發(fā)揮,認為千百年來,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導致最后無是非可言。反對將孔子圣人化,認為他也是庸眾的一員。他還特別痛恨那些假道學們,認為他們口是心非,其人格還不如言行一致的市井小民。
從陳獻章、王守仁和李贄的學說,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人們對自我和自由的追求。程朱理學逐漸衰落,心學代替理學,這必然帶來感性和欲望方面的膨脹。這些思想解放的士大夫對人的主體性的高聲宣揚,使得整個社會風氣與審美風尚發(fā)生變化。他們不再像前人那樣在奢侈華麗的花花世界面前保持矜持清高,而是全身心的享受與入世,這也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江南地區(qū)紡織業(yè)發(fā)達,成為全國紡織品的生產基地。張瀚在《松窗夢語》中這樣描述:
“杭州其都會也,人慧俗奢,桑麻遍野,繭絲棉苧之所出,四方咸取給焉。雖秦、晉、燕、周大賈,不遠千里而求羅綺繒幣者,必走浙之東也。沿大江而下,為金陵,乃圣祖開基之地。北跨中原,瓜連數(shù)省,五方輻輳,萬國灌輸。三服之官,內給尚方,衣履天下,南北商賈爭赴?!盵7]
發(fā)達的絲織業(yè)和棉紡織業(yè),為服飾制作提供了樣式繁多、花色品種齊全的衣料,從而使服飾發(fā)展日趨多樣化,為女性服飾時尚消費的出現(xiàn)提供了好的基礎。
太湖流域是傳統(tǒng)的蠶桑絲織地區(qū),絲織業(yè)的發(fā)展迅猛而發(fā)達,主要集中在杭州、嘉興、湖州等地,號稱湖絲遍天下。湖絲遍天下,不僅是指生絲行銷天下,而且各色絲織品行銷天下。其品種豐富,包括綾羅綢緞等。它們的工藝水平較前代有了極大的提高,精致無比,制作過程復雜,如有織金工藝水平的突破和妝花等,色彩較前代更加豐富。
太湖周邊地區(qū)的市鎮(zhèn)分工明確,專業(yè)性強,主要分為絲業(yè)市鎮(zhèn)和綢業(yè)市鎮(zhèn)。其中,市的規(guī)模比鎮(zhèn)小的多,市的居民大約在一百戶至三百戶之間,鎮(zhèn)則在一千戶至數(shù)千戶之間。市由于規(guī)模巨大、地位重要,逐漸升格為鎮(zhèn)。絲業(yè)市鎮(zhèn)主要有震澤鎮(zhèn)、南潯鎮(zhèn)、烏青鎮(zhèn)等等。如震澤鎮(zhèn)四鄉(xiāng),居民以蠶桑為業(yè),并精于繅絲,所繅之絲潔白光亮。震澤鎮(zhèn)也因而成為蠶絲的集散地。又如南潯鎮(zhèn)主要是湖絲的集散中心,輯里湖絲,又名“輯里絲”,以“勻、細、圓白、韌”享譽中外,是絲中之極品。
綢業(yè)市鎮(zhèn)主要有濮院鎮(zhèn)、王江涇鎮(zhèn)、雙林鎮(zhèn)和盛澤鎮(zhèn)等。這些鎮(zhèn)聯(lián)系緊密,人流物流從不間斷,構成了充滿活力的市鎮(zhèn)網(wǎng)絡,向全國各地輻射,形成湖絲遍天下的局面。如江蘇吳江縣盛澤鎮(zhèn),在明中葉已成為絲綢集散地和絲織重鎮(zhèn)。
圖2 三友大隊墓藍印花布(何繼英:《上海明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86頁)
這些具有絲綢專業(yè)性的小城鎮(zhèn),使生產專門化,從而有利于絲綢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同時激發(fā)各生產戶之間互相競爭,使絲綢產量不斷增加,技術精益求精,品種也日益增多??傊矫鞒腥~商品化絲綢業(yè)的生產成為江南地區(qū)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
棉布業(yè)市鎮(zhèn)在長江三角洲市鎮(zhèn)網(wǎng)絡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絲綢業(yè)市鎮(zhèn)遙相呼應,構成江南地區(qū)經濟騰飛的雙翼。松江府、蘇州府及周邊地區(qū)是棉紡織品生產基地。名氣較大的有楓涇鎮(zhèn)、朱涇鎮(zhèn)、七寶鎮(zhèn)、朱家角鎮(zhèn)等。例如朱涇鎮(zhèn)的人們精于紡織,所產標布質地優(yōu)異精細。上海金山區(qū)的楓涇鎮(zhèn)是一個棉布貿易及加工地區(qū),四鄉(xiāng)農家植棉且精于紡織,鎮(zhèn)上從事棉布交易的布行數(shù)以百計,染坊數(shù)目眾多。又如南翔鎮(zhèn)所產斜紋布、藍印花布(圖2)等都是暢銷產品,深受各地市場歡迎。
最后,明代青樓文化對時尚的興起也起了很大的帶動作用。萬歷年間沈德符曾將當時“天下服飾僭擬無等者”分為三種人:勛爵、內官與婦人。勛爵和內官是在官服方面的僭越,而婦人是平民服飾僭越的代表。如再細究,娼妓更是僭越而引導社會流行時尚的先鋒,是流行風尚的創(chuàng)造與流行推動者。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如果想及時了解女性的服飾潮流,娼妓更是值得關注的群體,可以說妓女對時尚的帶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晚明的士大夫娶妾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種時尚。其中青樓的名妓是可供選擇的一類對象。明人謝肇淛(1567-1624)在《五雜俎》中,有一段品評各地女子的文字,這種品評也迎合了當時士大夫們的需要:
“維揚天地之中,川澤秀媚,故女子多美麗,而性情溫柔,舉止婉慧。所謂澤氣多,女亦其靈淑之氣所重,諸方不能敵也。然維揚人習以此奇貨,市販各處童女,加意裝束,教以書、算、琴、棋之屬,謂之“瘦馬”。然習與性成,與親生者亦無別矣。古稱燕趙多佳人,今殊不爾。燕不論已,山右雖纖白足小,無奈其獷性何。大同婦女姝麗而多戀土重遷,蓋猶然京師之習也。此外,則清源、金陵、姑蘇、臨安、荊州及吳閩之建陽、興化,皆善國色之鄉(xiāng),而瑕瑜不掩,要在人之遇之而已?!盵4]210—211
圖3 明·佚名《千秋絕艷圖》局部 絹本設色29.5厘米×667.5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妓女人數(shù)隨著城市生活的日趨繁華而陡增。從中也涌現(xiàn)出了許多色藝俱全的名姬,如有文字記載的“金陵十二釵”。明末,南京舊院中的名姝,名揚四海的有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幾位。她們的文采風流,傾倒一時。
晚明南京地區(qū)的妓女引領著天下服飾新潮流(圖3)。如南曲妓女的服飾,以淡雅樸素為主,不追求鮮艷華麗,在追求色調艷麗基礎上將審美風格進行了升華。如明末南曲的名妓董小宛,姿色才藝俱佳,在當時有很大的名氣,《影梅庵憶語》記載:
“她與文學家冒襄結為夫妻后,冒襄用西洋布替董小宛做了一件輕衫,以退紅里,董小宛穿在身上,楚楚動人,若仙女一般,就是張麗華的桂宮霓裳也比不過她。這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盵8]
總之,從明朝中后期開始,在政治上,統(tǒng)治階層荒淫怠政,導致政府控制力弱化,貴戚和官員敢在服飾穿著上僭越禮制。經濟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經濟實力開始成為主宰社會的重要力量和衡量人的價值標準。人們的穿著打扮以財富作為標準,而非社會地位,這使得人們能夠而且有條件在服飾上進行時尚消費。思想方面,宋元時期的程朱理學不斷受到批判與懷疑,轉而心學興起,由此帶來感性和欲望的膨脹,這種膨脹感在服飾方面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江南地區(qū)棉紡織業(yè)的發(fā)達更是為人們的服飾時尚消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明中后期江南地區(qū)女性服飾出現(xiàn)時尚消費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