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群文議題”作為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是非常難確立的。如果從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目的來看,群文議題確立時應(yīng)該更多考慮語用目標,這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
一、群文閱讀與精讀的語用性區(qū)別
單篇課文的精讀,也要重點考慮語用性原則,這和群文閱讀教學確立議題時的語用性原則有何不同呢?
筆者認為,單篇精讀中,學生的語用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從無到有或從弱到強的過程;而群文閱讀中,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從有到新、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的深度思考過程。單篇精讀是習得,群文閱讀是練習鞏固和拓展遷移,二者各有側(cè)重,互為補充。而群文閱讀在議題的統(tǒng)領(lǐng)下,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統(tǒng)整歸納能力,能進一步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
二、確立群文議題的教學嘗試
2018年,在“駱志菊名師工作室”的牽頭下,我們就群文閱讀教學開展了跨校研究學習。我們團隊圍繞“舌尖上的文字”主題,結(jié)合語用目標,逐步嘗試著確定群文議題,并對群文議題進行了多次修訂。(如表1)
第一次,我們把群文議題定為“舌尖上的文字”,遴選了《茄鲞》(《紅樓夢》節(jié)選)、《湯包》、《鴨血粉絲湯》三篇文章。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是圍繞“學習從做法、賣相、吃法等方面描寫美食之美,進一步體會圍繞中心安排詳略的表達技巧”來進行探討的。議題范圍太大,語用性目標不精準,想要囊括的內(nèi)容太多,導致方向不明確。課堂討論時,師生都只能泛泛而談,不能深入地開展有效交流。
反觀第一次群文議題,其范圍過大,不夠精準,四到六年級的學生似乎都可以來學習。范圍過大,造成在文章的選擇上方向也不明確,效果不佳。
第二次,我們把群文議題修改為“美食背后的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但凡有名的美食,背后都是有故事的,用美食背后的故事作為支點,感知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會輕松愉悅得多?!巴ㄟ^多篇文章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歸總美食文章中故事的類別和特點”成了第二次群文議題下的核心任務(wù)。
在這個群文議題引領(lǐng)下,我們舍棄了故事性不強的《茄鲞》(《紅樓夢》節(jié)選)、《鴨血粉絲湯》,保留了《湯包》,并增加了《灌湯包》《朱元璋和湯包》《狗不理包子》《諸葛亮祭江》《狗不理》這幾篇文章。其中,《灌湯包》《狗不理》兩篇,是來源于百度百科的科普小文章。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議題表述上沒有明確語用性目標,學生只關(guān)注故事本身,只是在人文性方向上泛泛而談,不能對故事背后的文化進行思考。問題出在哪里呢?
經(jīng)過反復推敲,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中,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發(fā)現(xiàn)要跟進點評,學生回答后,教師的相機點評才能促進學生的再次思考,進而慢慢品味出美食故事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這個過程,必須要師生、生生在課堂上進行思維的碰撞、智慧的相互啟迪,才能自然而然地生成。由此,我們也更進一步認識到了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師生在同一議題下的集體構(gòu)建。
第三次,我們把群文議題修改為“對比美食故事,挖掘文化意義”。這個議題其實是將第二次的議題范圍縮小了,便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探討方向。選取的文章有《湯包》《灌湯包》《朱元璋和湯包》《狗不理包子》《諸葛亮祭江》五篇,都是故事性很強的文章,但側(cè)重點各有不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緊扣議題,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發(fā)力,引領(lǐng)學生在課堂上集體建構(gòu)了與美食有關(guān)的故事類文章的文化意義。教學流程沒有變化,文化的味道卻出來了。
通過三次上課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群文議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好的群文議題,能精準地引領(lǐng)整個群文閱讀教學過程。
三、群文議題的選擇嘗試舉例
四、對群文議題的認識
1.群文議題在確立和表述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語用性目標,用關(guān)鍵詞的形式融入議題中。
(2)多用動賓結(jié)構(gòu)的短語,少用修飾性詞語。
2.緊扣階段性語用目標確立群文議題有一定片面性,需要其他形式加以補充。
3.群文議題要小。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三原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