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道德與仁義

2020-08-03 02:02汪韶軍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仁義道德

汪韶軍

關鍵詞:道德;仁義;儒道關系

摘 要:老子不認同仁義,甚至要絕棄仁義。但絕棄仁義,不是向下沉淪為不仁不義,而是上達于大道?!独献印酚置兜赖陆?jīng)》,本來就在“言道德之意”。與仁義相比,道德不會淪為偽善,不會臨人以德,不會事事干預,不會依貴賤親疏而愛有差等,甚至不知道自己合乎道德。道家認為,仁義如果只用作個人修德,那就可以擁有一塊存身之地;如果越出個人修德的鐵門限來“矯”天下,那就失去存在的合法性。世人需要做的只是不相為害,圣人則需要達到比仁義更高的道德,兩種場合都用不著仁義。在學派初創(chuàng)時期,老、孔只是就如何重建秩序提出各自的方案,孔子欲恢復傳統(tǒng),老子則批評傳統(tǒng),兩人基本上屬于自說自話,沒有相互攻訐。

中圖分類號:B22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0)02-0039-07

Daode and Renyi—on Laozis Attitude towards Renyi and the Original Rel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WANG Shao-jun(College of Humanities & Communic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Key words:Daode;Renyi;rel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bstract:Laozi does not approve of Renyi,even claims to discard it. However,discarding Renyi is not becoming inhumane,but attaining the realm of Dao. Laozi is also called Daodejing. It is always discussing Daode. Compared with Renyi,Daode will not decay into hypocrisy. Those who cherish Daode will not be critical of other peoples morality,nor interfere with other peoples affairs. They will not apply benevolence of various degrees according to peoples status,and they even do not know that their behavior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Daode. Lao-Zhuang assert,if Renyi is limited to personal morality cultivating,it may exist;if Renyi is used to control others,it will lose its rationality. What ordinary people need to do is not to hurt each other,while sagas should attain the realm of Daode which is superior to Renyi. Under the two circumstances,Renyi is redundant. Originally,Laozi and Confucius only propose their respective solution to the issue of order rebuilding. Confucius wants to restore the tradition,while Laozi criticizes the tradition. They have not attacked each other.

古今人們多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以為老子既然要絕棄仁義,便是主張不仁不義,而儒道兩家也就水火不容?!独献印?章開篇又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保ㄗ疚乃独献印方?jīng)文皆筆者參互諸本校訂而成,下同)古今很多人望文生義,比如錢鍾書先生就把“不仁”等同于麻木乃至殘暴:“然天地無心,其不仁也,‘任或‘不相關而已。圣人雖‘圣,亦‘人也;人有心也,其不仁也,或由麻木,而多出殘賊,以兇暴為樂。人與天地合德者,克去有心以成無心,消除有情而至‘終無情,悉化殘賊,全歸麻木。”[1]420這委實是厚誣古人。

當然,古今也常有人為老子受誣而叫屈,比如唐代陸希聲嗔怪世人不得其旨,實則“孔、老之術(shù)不相?!盵2]121-122。魏源、劉師培則認為,“天地不仁”四句是在斥責天地、圣人視萬物如草芥,表明老子也持仁愛的立場。特別是郭店《老子》面世后,居然沒有“絕仁棄義”一說,也沒有“天地不仁”四句,由于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老子》,于是有眾多學者據(jù)此認為,老子其實不反對仁義,甚至還肯定仁義,儒道兩家關系需要重新審視!比如鄧立光先生認為,由郭店《老子》“可考見老子不但不反對仁義等德目,而且正面肯定儒家德性?!^儒道對立的根據(jù)自然瓦解”[3]91。就連往常傾心于道家的陳鼓應先生,也興奮地認為終于可以為老子一洗不白之冤:“楚簡《老子》的出土,使我們得知老子對于仁慈、忠信、禮義等德行持肯定態(tài)度?!盵4]411不過筆者感覺,辯護者或理解出現(xiàn)偏差,或措辭有所不當,故常將老子思想的本來面目及儒道兩家的界線模糊掉。

那么,老子到底有什么樣的倫理思想呢?我們知道,《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本來就是在“言道德之意”(司馬遷語)。《德篇》首章劈頭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薄安坏隆狈接械拢梢哉f沖決了人們的常識俗見。而《道篇》首章劈頭說:“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笨傻乐婪呛愕?,或恒道不可道,同樣沖擊了人們有關道的常規(guī)觀念。合而言之,老子是想讓世人明白何為真正的“道”(不道之道),何為真正的“德”(不德之德)。1在接下來的討論中,筆者用“道德”特指道家所主張的道德(非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并將其與傳統(tǒng)所倡導并為儒家繼承的仁義做一比較研究。通過這種比較,我們可以厘清老子對仁義的態(tài)度,也有助于看清學派初創(chuàng)時期的儒道關系。

一、道德相對于仁義的優(yōu)位性

《老子》18章:“故大道廢,安有仁義?!薄鞍病币鉃橛谑牵渲^道德廢棄之后才有仁義。38章又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在此將道德稱為“上德”,將仁義禮稱為“下德”。這一區(qū)分明確告訴我們,仁義是道德缺失之后的產(chǎn)物,因而不是究竟意義上的道德;從道德到仁義是社會的一種退墮。李零先生所言是也。“《老子》把這些儒家奉為準則的概念放在他說的‘道德之下,視為層次較低的概念,認為世風日下,才有人大肆鼓吹,不僅聽來虛偽……,而且也很矯情,這種態(tài)度還是非常明顯。即使我們不把這種居高臨下,以大比小,釜底抽薪的顛覆叫‘反對,我們也無法否認二者在立場上是不一樣的。”[5]21楚簡本沒有“絕仁棄義”的說法,的確弱化了對仁義的批判色彩。但假如據(jù)此斷言老子不反對甚至還肯定仁義,則是非常草率的。如果此論成立,那還有道家嗎?道德與仁義,有著無法調(diào)和的根本分歧,我們不能夸大不同版本字句差異對思想解讀的影響。何況從句法、語序、義理等角度看,它本“絕圣棄智”“絕仁棄義”都要優(yōu)于郭店楚簡版。

那么,“有仁義”為什么是社會的退步呢?或者說,相對于仁義,大道有何優(yōu)越性?

(一)虛偽抑或本真

道德是本真的,而仁義容易流于作偽。道德是仁義的根基,在根基被抽掉(大道廢)的情形下,仁義就容易被扭曲或異化。清末民初楊增新對此體會尤深:“大道存,不言仁義而仁義有真;大道廢,雖言仁義而仁義亦偽”,“今人所謂仁義者,離道與德言之也。仁義不由道德而出,故仁為假仁,義為假義?!盵6]卷2仁義倡導者無法保證仁義不被虛偽化或被惡意利用。舉個例子,孔子可以保有真仁義,卻不能防止徒子徒孫把仁義當成博取名利的敲門磚?!肚f子·駢拇》就批評曾參枝于仁以收名聲。《列御寇》篇假托孔子說:“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边@就是《徐無鬼》篇批評的“無誠”,即許多儒者并非真的拳拳服膺于“義”。出身于儒家而又另立門戶的墨子,甚至用富貴來誘導人們成賢:“女(汝)何為而得富貴而辟(避)貧賤?莫若為賢?!保ā赌印ど匈t下》)就這樣,仁義淪為達成外在功利性目的的手段,勢必導致為名利而仁義的假仁假義。老子則對仁義的虛偽化、工具化有著深刻的洞見。仁義流于作偽,便蛻變成偽善,即以仁義之名行不仁之實。偽善無論如何都是應該被痛斥的,因為它是以善的名義來行惡,這不僅是惡,還糟塌了善,導致全社會的信任危機,《老子》17章就說:“信不足,安有不信?!?/p>

在古代,仁義還常常成為權(quán)力的遮羞布?!肚f子·胠篋》就憤激地喊出:“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瓰橹柿x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徐無鬼》篇更直白地指出仁義被“禽貪者”利用:“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且假乎禽貪者器。是以一人之斷制利天下,譬之猶一覕也。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比柿x被大盜竊取后,被用來加強對社會的管控,而且是打著仁義的旗號。這樣一來,惡非但不被察覺,反而被合法化了。人們只知不仁為不仁,卻不知仁之為不仁。鄢圣華先生亦云:“中國幾千年的古代王朝多是主張仁政的,‘愛民如子之類的漂亮話講了幾千年,可仁義確實從口號變成制度性的行為了嗎?顯然沒有。這充分證明了老子論斷的正確性?!盵7]118

(二)倫理境界抑或天地境界

前面說過仁義容易淪為虛假的表演或虛偽的代名詞。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提倡的當然是真仁真義,他也批判假仁假義,正如論者指出:“安仁、利仁、強仁與假仁的層次區(qū)分表明,孔孟對仁義行為作了價值上的判別,揭示了仁義有可能被利用而成為達到功利性目的的工具或手段,預見了仁義在現(xiàn)實中工具化的可能性?!盵8]因此,就要求真仁真義而言,儒道是一致的。

但兩家在此還是有著重大區(qū)別:儒家是在明確的善惡意識的指引下,由仁義行或行仁義;道家則唯道是從,不知仁義為何物,卻又自然而然地合乎道德,此即《莊子·天地》所謂“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道德甚至不自知有德,就像天地生萬物,但天地無心,不知自己有生物之大德。1如果說仁義處于倫理境界的話,那么道德則已達至天地境界。老子推崇天地境界的道德,實際上是希望善行成為無意識的行為。這難道不是更崇高、更清新的道德嗎?

(三)臨人以德抑或虛而待物

為什么道家要與仁義唱反調(diào)呢?原因還在于,儒者容易把自己當成仁義的化身,以此傲視天下,到處馳騁。但在老子看來,真正的道德是不能標榜的,也不需要刻意宣傳。他一再強調(diào)“道隱無名”“光而不耀”“不欲見(現(xiàn))賢”。“不欲見賢”即是說,一個人即便賢能,也不要自以為賢,更不要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得像個圣賢。這與某些人自封圣賢、吹捧圣賢、到處樹榜樣要求他人見賢思齊的做法就很不一樣了。

道家不是相對主義者2,他們也有自己認定的絕對價值,此即大道。不過,道家雖然以大道為絕對價值,但大道不以道自居;或者說,具備道德的人連自己合乎道德都是不知的,當然就不會以道德優(yōu)越感俯視他人。與“臨人以德”相反,莊子針鋒相對地提出“虛而待物”。這兩種說法都出自《莊子·人間世》,但很少有人把它們放在一塊做過對比。實際上,它們分別代表著道家與儒家面對世界或他者時的姿態(tài)。兩種姿態(tài)之高下,不言而喻。

(四)愛有差等抑或一視同仁

儒家是等級秩序的維護者,就連其仁愛學說也按貴賤親疏有別的原則,將他者分為三六九等,然后施予程度不等的仁愛。這種有差等的仁愛學說在當時就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評,比如墨子就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兼愛”。

當然,儒家內(nèi)部一直有人為愛有差等做出辯護,孟子對墨子的反批評即是?,F(xiàn)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解釋說:“這個差等并非實有其事……乃只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問題,乃只是一個倫理的經(jīng)驗生活之逐漸放大問題”[9]471,“你不能站在時空之外,而同時與全宇宙發(fā)生密切的倫理關系,所以你也就不能與全宇宙同時為至親的朋友。經(jīng)驗生活限制住了你的關系場,所以同時也就使你對于宇宙各分子有所通達,并有所隔膜。”[9]474賀麟先生在其名篇《五倫觀念的新檢討》中亦云:“愛有差等,乃是普通的心理事實,也就是很自然的正常的情緒?!f人應履行等差之愛,無非是說,我們愛他人,要愛得近人情?!盵10]54-55

北宋蘇轍有一段話說得很有意思:“《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鬃又畱]后世也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其器,不為道之所眩,以不失為君子,而中人以上,自是以上達也。老子則不然,志于明道而急于開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為學者惟器之知,則道隱矣,故絕仁義、棄禮樂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似者也。達者因似以識真,而昧者執(zhí)似以陷于偽。”[15]25如此看來,道德與仁義分別處在道與器的層面。道德是仁義的本原,仁義是蛻化形態(tài)的道德。道德與仁義,是本與末、母與子的關系?!独献印?2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大道是仁義之母,我們不能反過來說:仁義可以派生出大道。因此,這不是有仁義總比沒有好的事兒,而是循守仁義將與重返大道背道而馳。由仁義是不能進達大道的,因為它的方向從一開始就定位錯了。

復返大道有那么難嗎?就必須通過仁義嗎?其實,想重返大道,只要“視素保樸,少私寡欲”就是了,并不需要仁義等觀念的介入。老子擔心世人徇仁義而不知大道乃至廢大道。如果世人被仁義一葉障目,把仁義當作最高的道德而拒斥大道、不求進乎大道,那么,貶斥仁義的話題就需要重提。南宋呂知常就感慨道:“奈何后學之士執(zhí)仁義為定名,遂使樸素之俗微而蒙蔽之害生焉?!慈艚^仁棄義,返本還元,造乎自然,而道不廢矣?!盵16]244

不過,道家雖然抨擊仁義,卻又在一定限度內(nèi)承認它的存在。道家不會像儒家那樣罷黜百家、唯我獨尊,因為這種做法恰恰會背離道家自己提出的“虛而待物”原則?!肚f子·在宥》中有一句話一直沒有被學界重視:“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薄爸苏摺敝溉柿x禮樂、圣智聰明,“存可也”表明莊子學派為它們留出了一塊存在的地盤。他們是認為,“之八者”如果只是用于個人修德,那就可以擁有一塊存身之地,因為萬有的性命之情既然各異,那么仁義就可以是仁人之本性,他們信奉仁義的權(quán)利不應被剝奪。但仁人必須對自己有一個反省,不能把自己信奉的“之八者”樹為標準,越出個人修德的鐵門限來“矯”天下。而事實上,儒家把仁義之道當成了絕對價值、終極真理,用以規(guī)訓天下。儒家的教化傳統(tǒng)從一開始就不只是教育學、倫理學議題,更是政治學議題。一個本來只能用作個人修德的東西,卻被制度化、工具化以規(guī)范他者。

綜上,如果說道家對仁義有所承認,那也只是當它被用于個人修德時;但儒家本質(zhì)上是要用仁義禮樂來規(guī)訓天下、強人從己,故而招來道家的抨擊。

四、最初的儒道關系

進入討論之前先做點說明。儒家本是先秦諸子中的一“子”,只是到了西漢年間才上升到經(jīng)學地位,筆者更愿意將儒家還原為諸子之一。而先秦尚無“道家”一說,作為學派名稱,它始見于漢初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但筆者認為,先秦已有事實意義上的道家,而且在先秦就已產(chǎn)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只是他們強調(diào)自隱無名,從不好為人師,并自覺抵制自封為真理的做法,其虛而待物的態(tài)度也反對學派的封閉性、排他性。這應該是道家沒有被韓非列入顯學甚至沒有被視為學派的主要原因。1綜上,盡管先秦沒有“道家”的說法,但在事實意義上已有這一系獨特思想,后人將此系思想追溯到老子,并將此系名為“道家”,是適宜的;而我們現(xiàn)在討論最初的儒道關系,也言之成理。2

儒道兩家的關系問題,是古今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特別是郭店《老子》出土后,它成了一個爭議熱點。3筆者做了一番梳理,主要有如下不同觀點:其一,認為兩家水火難容。其依據(jù)是,老子宣稱“絕圣”“絕仁棄義”,莊子更是屢屢把孔子樹為批評的靶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稱儒道“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后世,兩家也展開過相互攻伐。其二,儒道互補說。人們常說儒道一陽一陰,一剛一柔,一入世一出世,一崇有一貴無……。然而正是因為對立,故能互補,二者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這種對立互補說,可以說是學界最普遍的看法。其三,儒道和合說。這主要是郭店《老子》出土以后,甲組第1支簡便沒有大家所熟知的“絕圣”“絕仁棄義”之說,于是有學者(如李澤厚、李存山、彭浩、聶中慶、鄧立光、張立文、侯才等人)認為,楚簡本從根本上推翻了延續(xù)2000年之久的老、孔對立或老子反儒的學案,其觀點簡直就要到了老孔一家、改寫中國哲學史的地步。4其四,認為兩家有根本分歧,但不一定對立。比如,劉笑敢先生認為:“我們既不能說儒道絕對對立,水火不容,又不能簡單地說儒道之間就是一種互補的關系,沒有對立?!盵17]235

我們在此只討論老、孔時代的儒道關系。以上四種看法中,最后一種近乎事實。水火難容說認為兩家從一開始就相互攻伐,這是不必要的歷史誤會。儒道互補說對兩家分歧的過度概括,也會誘使人們將兩家截然對立起來。和合說則沒有看到兩家的根本分歧,而將兩家一鍋煮。我們不能因為楚簡沒有“絕仁棄義”的字眼,便在驚喜之余將兩家加以混同,這樣是不利于把道家思想和儒道關系講清楚的。筆者以為,討論儒道是否對立時,需要把握好幾點:

其一,“對立”是純粹事實發(fā)生意義上的,還是指學理層面的根本分歧?曾有人對孔孟為什么不討伐老莊感到奇怪,便是沒有厘清這一點。筆者以為,兩家在思想層面有著眾多根本分歧,這是不容否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雙方必須在事實層面上展開相互攻訐。

其二,兩家生來并不是為了作對的。歷史上儒道的確相絀,但不必從一開始就水火相向。我們不能一說儒道相攻伐,就認為自學派創(chuàng)始以來即是如此。老孔二人、儒道兩家在最原初的階段,并沒有激烈的對抗關系,他們根本沒有想著去對立,是我們后人在自己的想象中將他們對立了起來。由史書可見,老子只是給孔子善意的提醒或忠告;而孔子對老子有“猶龍”之贊嘆,沒有想著去攻伐。準確地說,老、孔都只是就如何重建社會秩序提出各自的方案,兩人基本上屬于自說自話,沒有相互攻訐。

其三,老子的批評對象實則是傳統(tǒng),而不是孔子,不是儒家!孔子欲恢復傳統(tǒng)的仁義禮樂制度,以匡扶禮壞樂崩的時局。老子則批評這一傳統(tǒng),世人便誤以為老子將孔子或儒家樹為靶子,卻忘了仁義禮樂原是儒家從傳統(tǒng)那里繼承而來。比如據(jù)《周禮·地官》,大司徒的職責之一是以“六德”(知、仁、圣、義、忠、和)教化萬民。這就是說,在還沒有儒家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延續(xù)幾百年之久的圣知仁義的教化傳統(tǒng)。老子“絕圣棄智……絕仁棄義”針對的便是這一傳統(tǒng),而非儒家??鬃幼苑Q“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事實的確如此?!爸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墩撜Z·八佾》)對于傳統(tǒng),儒家當然有提純、系統(tǒng)化之功,但我們不應忘記,仁義禮樂等制度與德目,并非儒家的發(fā)明;儒家是這些制度或德目的紹述者,而不是提出者。不記清這一點,我們就會對原初的儒道關系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也會在先秦學術(shù)源流問題上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老子的有關思想針對的是其他學派,否則成無的放矢,因而把老子其人其書的時代一再往后推。1

參考文獻:

[1] 錢鍾書.管錐編: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 陸希聲.道德真經(jīng)傳[M]//道藏:第12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 鄧立光.老子新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 陳鼓應.《太一生水》與《性自命出》發(fā)微[J].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5]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M].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 楊增新.補過齋讀《老子》日記[M].民國十五年刊本.

[7] 鄢圣華.老子旨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8] 胡永輝,洪修平.仁義的道德價值與工具價值[J].哲學研究,2015(8):25-31+128.

[9] 牟宗三.墨子之兼愛與孟子之等差[M]//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5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

[10] 賀麟.文化與人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1] 劉惟永.道德真經(jīng)集義[M]//道藏:第14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2] 張松輝.論道家的仁義觀——兼論道儒仁義觀的區(qū)別[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2):14-19.

[13] 傅佩榮.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14] 董京泉.老子道德經(jīng)新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5] 蘇轍.道德真經(jīng)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6] 呂知常.道德經(jīng)講義[M]//熊鐵基,陳紅星.老子集成:第4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17]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錢果長

猜你喜歡
仁義道德
久假不歸
跟蹤導練(五)(2)
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論
仁義不過是“客?!??
意外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三國演義》的社會理想與羅貫中的“仁義”思想
道德
宁陵县| 泰安市| 平罗县| 宁晋县| 子长县| 阿克| 达孜县| 当阳市| 桃园市| 南召县| 西昌市| 广河县| 鸡东县| 余庆县| 佛坪县| 牟定县| 乌鲁木齐市| 广德县| 晋宁县| 芦山县| 汝阳县| 吉安县| 云龙县| 长汀县| 盐城市| 英吉沙县| 包头市| 呼图壁县| 海口市| 大丰市| 兴义市| 涞水县| 壤塘县| 黎城县| 洛扎县| 湖北省| 拜城县| 鸡东县| 密山市| 鸡泽县|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