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瑋玲
“整本書閱讀”這一提法始于葉圣陶先生,他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把整本書作主體,將單篇短章作輔佐?!遍喿x教學,必須具有一種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眼光,實現(xiàn)篇與篇、篇與本、本與本之間的互動,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厚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一、有效整合:“篇”與“篇”的互動
整本書閱讀,需要一種整體架構,實現(xiàn)“篇”與“篇”之間的互動。一般而言,“篇”與“篇”之間的互動有兩種方式:其一是按照內(nèi)容進行整合,其二是按照形式進行整合。按照內(nèi)容進行整合,就是文本表達的是相同的主題;按照形式進行整合,就是文本的文體、寫法等是相同或相似、相近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以“單元”為載體,實現(xiàn)“篇”與“篇”之間的互動,也可以跨單元甚至跨教材、跨年級組織實施。
統(tǒng)編本教材的編寫,本身就是按照“類”的方式展開的,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這為教師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作為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不僅要以單元為對象,更要以整本教材為對象,以語文學科為對象。這就要求教師打破教材的編寫壁壘,跨單元、跨教材實施“篇”與“篇”的互動。這樣的一種互動,我們稱之為“大單元整合”“跨單元互動”。比如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的單元主題是鮮明的,如“觸摸自然”主題、“革命歲月”主題、“走近魯迅”主題等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瞻前顧后、左顧右盼。以“走近魯迅”主題教學為例,教材選編了四篇課文,即《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其中前兩篇是魯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后兩篇是寫魯迅先生的作品。這樣一組文章,從不同的視角,多角度展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形象,讓學生初步了解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感知魯迅先生的性格特點,體會魯迅先生的精神境界。為了實現(xiàn)“篇”與“篇”之間的互動,作為教師,可以選取相關的篇章進行整合教學、對比教學等。如教學《好的故事》時,筆者就選取了《秋夜》等作品,主要讓學生認識到魯迅的散文詩采用的是對比、象征等寫作手法,并向?qū)W生推介了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野草》等。為了實現(xiàn)“篇”與“篇”的有效整合,筆者還推薦學生閱讀相關解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如錢理群的《魯迅作品十五講》《錢理群中學講魯迅》《與魯迅相遇》,甚至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魯迅作品在課堂》,等等,從而為本單元的主題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學生以后學習魯迅作品奠定堅實的基礎。
將“篇”與“篇”進行整合,不僅要探尋篇章之間的相同點,還要讓學生把握篇章之間的差異。相關篇章的整合是否有效,與教師的課程意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密切相關。通過“篇”與“篇”的互動、整合,學生能形成一種更為整體、更為開闊的閱讀視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品味、揣摩、感悟,加深對作品內(nèi)涵、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如上述“走近魯迅”的主題教學,能讓魯迅先生的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更飽滿、更立體。
二、有效拓展:“篇”與“本”的呼應
教材中的許多篇章都是節(jié)選。推進整本書閱讀,不僅包括“篇”與“篇”之間的互動,更要從“篇”拓展、延宕開去,從“讀一篇文章”到“讀整本書”。從“篇”到“本”,就是要“將課文作為‘引子來教”(王榮生語),它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這一篇選自哪本書”,簡單地“讓學生在課后簡單地讀讀”,而是要將整本書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在“篇”的教學與“整本書”的閱讀之間形成某種照應、形成某種互動。
整本書閱讀,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文本內(nèi)容,全方位地感悟人物形象,深刻體會作者情感,進而與作者近距離對話,縱橫全景,有助于學生與整本書形成共鳴、共振。如教學《祖父的園子》(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下冊),如果教師只是局限于教學這一篇,那么學生就無法領略蕭紅小說的語言特色、寫作特色。在教學中,筆者以《祖父的園子》為導引,引導學生逐章品讀《呼蘭河傳》。剛開始閱讀,學生就感受到“蕭紅體”的特點,如小說的一開頭用散文化的語言這樣勾勒呼蘭河的冬景:“嚴冬已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边@里,學生能夠?qū)Ρ瘸觥蹲娓傅膱@子》中對“我”的生活語言描寫的相似性: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正是通過對整本書的閱讀,學生才能更好地感受、體驗到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如此,學生不僅可以從《祖父的園子》中一窺《呼蘭河傳》,從而真正領略到《呼蘭河傳》一書的語言特色,而且通過閱讀整本書,更全面地了解了蕭紅坎坷的一生,了解到蕭紅所說的苦難,進而更為深刻地理解《祖父的園子》。有學生這樣感悟:正是由于蕭紅童年生活的“不自由”,才讓“祖父的園子”中的自由倍顯珍貴。
從“篇”到“本”,我們用《祖父的園子河傳》一文、《呼蘭河傳》整本書導讀、《呼蘭河傳》導讀單、閱讀交流等幾個部分,將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向縱深推進。這樣,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無縫對接,學生充滿著閱讀興趣、閱讀期待,不斷地蓄積著閱讀的動力。在整本書閱讀中感知到更多的、更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形成一種更為豐富的理解。可以這樣說,在整本書閱讀中,單個的篇章猶如一個窗口,可以讓學生窺見整本書的特色。而整本書猶如一個長廊,能讓學生領略到由一個個篇章所組成的富有特色的風景。
三、有效架構:“本”與“本”的組合
培養(yǎng)學生整本書的閱讀能力、閱讀素養(yǎng)不是僅僅依靠一兩本書的閱讀就能奏效的,而必須走向讀一類書,走向多元閱讀,走向群文閱讀。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這樣說:“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nèi),七分得益于課外?!碑攲W生擁有了閱讀一本書的興趣與能力之后,教師應當趁熱打鐵,及時引入同一類的書籍,不斷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
有效建構群書閱讀,一般來說可以有三種方式。其一是整本書與整本書之間的關聯(lián),如學生讀完《昆蟲記》整本書之后,教師可以推介《夏洛的網(wǎng)》《狼王》《最后一頭戰(zhàn)象》《第一條獵狗》《狼圖騰》等描寫動物的小說,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其二是人與人的關聯(lián),面對同一作者,教師不僅可以向?qū)W生推薦這本書,還可以向?qū)W生推介那本書,如學生閱讀琦君的《琦君散文集》之后,可以引導他們閱讀琦君的其他作品,如《文與情》《母親的金手表》《夢中的餅干屋》等等。其三是點與點的關聯(lián),比如學生學習《去年的樹》(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上冊)之后,教師可以以“承諾”為主題,引導學生閱讀克尼斯特的《這是一個承諾》《蝌蚪的諾言》《親愛的小魚》等等。教師通過“本”與“本”之間的組合,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吸引力的“閱讀場”,引導學生對話、分享、提升。換言之,“本”與“本”之間的組合,表明了學生的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這一本”,而應該從“這一本”拓展、延伸開去,去促發(fā)學生閱讀更多的整本書。有了這樣的一種“本”與“本”之間的組合,就能讓學生獲得一種集合式、深入化的閱讀感悟,能夠建構起屬于學生自己的書香人生。
從“一篇”到“一本”,從“一本”到“多本”,教師的閱讀教學應當符合學生閱讀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有效整合、多方聯(lián)結、用心比較,讓零碎的篇章閱讀轉變?yōu)檎緯喿x,從一本書閱讀轉變?yōu)槿簳喿x,從而架構整個的語文教學。整本書閱讀,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無疑是實現(xiàn)學生閱讀的極佳路徑,是打開學生學習的綠色通道。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閱讀總量(包括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應當不少于145萬字。加強整本書閱讀,讓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讓一篇文本的閱讀與整本書閱讀、讓整本書閱讀與群書閱讀聯(lián)通、貫串起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長期堅持整本書閱讀,能讓學生的閱讀量大大增加,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效提升。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常規(guī)課題“立德樹人視野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9XB1393)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福清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宋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