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青,夏文廣,徐波,徐愛平,王夜明△
新型冠狀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致病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列為當今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將全球疫情風險等級由“高”上調(diào)為“很高”[1-4]。我國COVID-19 重癥(包括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約占該病總人數(shù)的18.6%,其中重癥病死率為12.4%[5]。面對救治難度高、死亡風險大的COVID-19 重癥患者,早期識別和有效治療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6]。大量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免疫紊亂是COVID-19進展為重癥的重要因素[7],病情越嚴重,T 淋巴細胞亞群減少越明顯[8]。對COVID-19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同樣可見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顯著減少,表明重癥患者存在嚴重的免疫損傷[9]。因T 淋巴細胞亞群是免疫防御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基于COVID-19 與T 淋巴細胞亞群的認識,就COVID-19 診療過程中T 淋巴細胞亞群監(jiān)測的臨床意義綜述如下。
1.1 COVID-19 概 述 COVID-19 是 SARS-CoV-2經(jīng)呼吸道飛沫或密切接觸傳播感染宿主(人)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侵犯下呼吸道,以發(fā)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表現(xiàn),通常潛伏期為1~14 d,多數(shù)為3~7 d,存在氣溶膠、糞便及尿液接觸傳播的可能,個別患者潛伏期可能超過14 d[10]。實驗室檢查普遍見淋巴細胞減少,胸部CT 示散在或成片的磨玻璃樣或?qū)嵶冇?,嚴重者會迅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1-12]。
1.2 COVID-19 與 T 淋巴細胞亞群的關系 T 淋巴細胞亞群主要依靠CD4+T 淋巴細胞(CD4+)和CD8+T淋巴細胞(CD8+)特異性清除SARS-CoV-2。SARSCoV-2被認為可通過其表面S蛋白與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 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結合[13],而 T 淋巴細胞表面ACE2 受體表達缺失[8],提示SARS-CoV-2 并不直接侵襲T 淋巴細胞致T 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目前,對COVID-19 發(fā)生免疫紊亂的機制普遍解釋為過度免疫反應引發(fā)“炎癥風暴”[14]。SARS-CoV-2 可通過 2 型肺泡上皮細胞和肺毛細血管屏障入血,激活Th1 型免疫反應,誘導CD4+分化,形成免疫炎癥級聯(lián)反應,釋放大量炎性因子[15]。初期,促炎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6可正反饋激活適應性免疫應答,從而調(diào)節(jié)T 淋巴細胞亞群的增殖和凋亡[16-17];后期,促炎-抗炎反應失衡,大量細胞因子負反饋抑制T淋巴細胞亞群的增殖和活化[8]。而T 淋巴細胞亞群數(shù)量的減少和功能的下降又加重免疫介導的間質(zhì)性肺病,延遲病毒清除,從而導致病情的重癥化發(fā)展[18]。此外,淋巴細胞減少是COVID-19的共同特征[19];COVID-19重癥患者可因SARS-CoV-2 破壞淋巴細胞的胞質(zhì)成分,導致T淋巴細胞亞群的壞死或凋亡[20]。SARS-CoV-2 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見圖1。
2.1 提示疾病嚴重程度 嚴重呼吸窘迫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被認為存在一種免疫介導的淋巴細胞消耗,細胞病理和免疫病理效應共同作用導致臨床病情惡化[21]。研究顯示,淋巴細胞減少和T 淋巴細胞亞群的持續(xù)消耗是
SARS進行性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之一[22];長時間或更低水平的CD4+、CD8+與疾病加重甚至死亡呈正相關,建議應用低CD4+、CD8+作為SARS嚴重程度的標志[23]。在COVID-19 中,免疫病理效應同樣發(fā)揮重要作用,T 淋巴細胞亞群的數(shù)量和減少程度均可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COVID-19 患者存在總 T 淋巴細胞、CD4+、CD8+數(shù)量減少,且重型患者明顯少于普通型患者,提示CD4+、CD8+數(shù)量與疾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18]。凌云等[6]發(fā)現(xiàn),COVID-19 重癥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顯著受抑制,其CD4+、CD8+計數(shù)均顯著少于輕癥患者,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低CD8+水平是COVID-19 進展為重癥的獨立危險因素。另外,COVID-19重癥患者CD4+、CD8+減少比例亦較輕癥者突出(CD4+:95.24%vs. 52.90%;CD8+:61.90%vs.28.40%),提示T淋巴細胞亞群可作為COVID-19輕癥向重癥轉(zhuǎn)化的預測因子[24]。
因CD4+、CD8+的動態(tài)變化可提示病情輕重轉(zhuǎn)化,建議臨床醫(yī)師在診治過程中結合CD4+、CD8+,對患者進行危險分級,預判疾病嚴重程度,以便在免疫衰退或病情惡化的早期實施有效干預,逆轉(zhuǎn)重癥發(fā)展,降低病死率。
2.2 判斷預后轉(zhuǎn)歸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12]明確指出淋巴細胞進行性下降,炎性因子如IL-6、乳酸進行性上升將提示不良預后。Yang 等[16]也認為,高水平的IL-6和乳酸是判斷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另有研究認為,IL-6可抑制T細胞免疫應答,炎癥風暴可增加胞吐介導的有氧糖酵解,促進乳酸釋放[25]。乳酸能促進CD4+向IL-17 轉(zhuǎn)換,損害CD8+的細胞溶解能力,一系列反應導致CD4+、CD8+數(shù)量和功能在COVID-19惡化甚死亡患者中均進行性下降[26]。
Diao 等[8]對 499 例 COVID-19 患者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T 淋巴細胞亞群的數(shù)量和功能隨病情惡化進行性下降,特別指出當總T 淋巴細胞<800/μL 或CD4+<400/μL或CD8+<300/μL時,患者將面臨死亡的高風險。Jiang 等[27]發(fā)現(xiàn),112 例 COVID-19 住院患者在標準治療平均7.9 d 后,其CD4+、CD8+數(shù)量在緩解組進行性上升,在惡化和死亡組進行性下降,且CD4+下降早于CD8+,提示CD4+下降可作為病情早期進展的觀測指標。
因CD4+可早于CD8+反映COVID-19 病情進展,CD8+介導的免疫功能恢復遲滯且其值通常處于相對較低水平[16],建議臨床結合IL-6、CD4+、CD8+進行預后預判。在疾病初期側重監(jiān)測CD4+,進展后期及康復期側重監(jiān)測CD8+,以進行康復評價和治療指導,從而最大程度減輕遠期危害。
3.1 糖皮質(zhì)激素 糖皮質(zhì)激素在COVID-19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備受爭議。因其能減輕炎癥導致的肺組織損傷而被頻繁用于重癥患者中,但較多的證據(jù)顯示其并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反而會抑制免疫應答、延遲病毒清除[28-29]。故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糖皮質(zhì)激素不應常規(guī)用于COVID-19患者[30]。
但也有研究者持不同觀點,中日友好醫(yī)院曹彬教授團隊認為不確定的臨床證據(jù)不應成為放棄COVID-19 患者 使 用激 素 的理由[31]。并 佐 證在SARS研究中,低中等劑量的糖皮質(zhì)激素可降低危重癥患者的病死率,縮短住院時間,且不會引起繼發(fā)感染和其他并發(fā)癥[32]。在甲型H1N1流感合并病毒性肺炎中,低中等劑量糖皮質(zhì)激素(25~150 mg/d 甲潑尼龍)可降低氧合指數(shù)低于30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的病死率[33]。中國胸科學會也制定了相關專家共識,提出不應以退熱為出發(fā)點,應謹慎進行短期、低中等劑量激素治療[≤7 d、≤0.5~1 mg/(kg·d)甲潑尼龍],具體用量需根據(jù)病情進行專業(yè)調(diào)整[34]。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綜合COVID-19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和細胞因子水平,準確把握免疫-炎癥狀態(tài),個體化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若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數(shù)量顯著下降,將提示機體存在明顯的細胞免疫損傷,則當慎用糖皮質(zhì)激素,避免加重抑制淋巴細胞增殖和抗炎效應,或可聯(lián)用免疫增強劑以利于疾病恢復和提高對癥治療效果。
3.2 疫苗研發(fā) SARS-CoV-2 存在與SARS 病毒類似的、能結合宿主受體細胞并介導膜融合的S 蛋白能力,該糖蛋白曾被應用于SARS 疫苗的研發(fā)[35]。一項研究采用免疫信息學方法對SARS-CoV-2進行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表位鑒定,研究指出其中5個T 淋 巴 細 胞 表 位(YLQPRTFLL、GVYFASTEK、EPVLKGVKL、VVNQNAQAL、WTAGAAAYY)可能成為疫苗開發(fā)的潛在候選[36]。另外,有研究者認為通過補充記憶性CD4+、CD8+或許可為COVID-19 疫苗的研發(fā)提供新思路[37]。
CD4+數(shù)量減少是早期COVID-19惡化的重要內(nèi)在因素,是逆轉(zhuǎn)重癥的關鍵靶點,在CD4+數(shù)量減少的初期階段積極干預將有望遏制免疫炎癥級聯(lián)反應;CD8+變化是疾病進展后期或恢復期的重要標志,具有治療指導和康復評估意義。故動態(tài)監(jiān)測CD4+、CD8+,可輔助把握患者病情、預判預后并指導治療。但目前COVID-19 病情監(jiān)測尚缺乏基于多中心、大樣本證據(jù)下的預警閾值?!缎滦凸跔畈《痉窝自\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所提的相關預警指標也僅做“進行性進展”的定性描述,未見明確數(shù)值指導。關于COVID-19 的免疫病理機制認識、預警值確定等問題仍需開展更多設計嚴謹?shù)亩嘀行摹⒋髽颖九R床研究,這將給重癥患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