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筱晴 潘華麗
歸化與異化是一對重要的翻譯策略,究其起源,可追溯到德國哲學家施萊馬赫爾曾提出的兩種翻譯策略:“譯者要么盡可能地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走向作者;要么盡可能地不去打擾讀者,讓作者走向讀者?!边@一說法對后來翻譯研究的影響頗深。
在文學中的專有名詞翻譯問題上,很多人從歸化與異化的角度來討論,而具體要怎么做,學者們持有不同的看法?!豆げㄌ亍返哪е涫欠g討論的焦點陣地,又有馬氏譯本之珠玉,亦是本文討論的對象。
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在其著作《譯者的隱身—一部翻譯史》中正式提出了歸化與異化的概念。這之后,兩個術語開始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在二者定義上,韋努蒂認為歸化翻譯“把外國的價值觀歸化到譯語文化中,把原作者請到國內來”,即以譯入語的語言文化處理源文的語言和文化;而異化翻譯“把外國文本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來,把讀者請到國外去”,即采用靠近源文的語言文化的翻譯策略。在異化翻譯上,韋努蒂認為其優(yōu)勢有三:一是異化翻譯有利于促成目的語中外國文學的重構和本土文學變革;二是異化翻譯有利于文化霸權,發(fā)展多元文化;三是傳統(tǒng)的、傾向于“歸化”的翻譯掩蓋了譯者復雜的翻譯工作,否定了其工作價值,而異化翻譯有利于認可譯者工作、提高譯者地位。
《哈利·波特》是英國作家J.K.羅琳的代表作,小說的主要舞臺在英國的魔法社會。其中,作者結合了各種語言、靈活使用構詞法,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奇的魔咒,把魔法社會塑造得更加豐富且立體。
《哈利·波特》系列的簡體中文版由(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發(fā)行。2000年出版了系列前三部,譯者除了馬氏姐妹,還有曹蘇玲、鄭須彌等人,考慮到全系列文字風格的統(tǒng)一,出版社最后選擇了馬氏姐妹作為后面4部的主要譯者。
在對《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簡體中文譯本吸引了很多的研究者。研究視角包括圖式理論、描述翻譯學、目的論、構詞法等,分析對象很多都選擇了整個魔法社會或是七部曲的其中一部,且多考慮到小說的長句、人物語言描寫等方面,但很少有從歸化與異化角度來思考魔法社會的基礎—魔咒的文章。
《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社會就是構建在魔咒上的世界。三大不可饒恕咒和繳械咒作為正邪對抗的核心咒語貫穿全系列,漂浮咒、遺忘咒、守護神咒等則是能夠作為每一部書線索的重要咒語,聯(lián)通魔法社會和現(xiàn)實世界的站臺、學校里的畫像器材都在魔咒的幫助下完成。
魔咒中大量運用了頭韻、回文、縮寫、雙關等英語文字游戲,并且結合了不同語言的構詞法。譯者若想要把文中各種與英國文化背景、歐洲神話傳說相關的表達用中文讀者接受并理解的方式翻譯出來,就需要下一番苦功,歸化與異化的焦點也集中于此。
魔咒分為魔咒名稱和咒語,每一個魔咒名稱下都有對應的咒語,在巫師們揮動魔杖時,需要正確說出咒語才能使用魔法,因此咒語的實際效果和其拼寫構詞有著緊密聯(lián)系??v觀全系列,咒語可分兩大類,一類是通用咒語及日常咒語,比如“阿拉霍洞開”“除你武器”“咒立?!?,而另一類是為了滿足特殊用途而自創(chuàng)的咒語,比如活點地圖開啟咒等。因為魔咒和魔藥詞匯構詞的特殊性,譯者必須在翻譯時兼顧音譯與意譯,結合歸化與異化,靈活處理,完美展現(xiàn)魔法文化的靈魂。
在哈利·波特原文中,魔咒名稱通常在巫師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作為名詞使用,實用性較強,因此它們幾乎都是簡單易懂的現(xiàn)代化英語表達,直接點明了魔咒的性質、用途和使用效果。所以在魔咒名稱的翻譯上,魔咒名稱多為歸化翻譯,譯者盡量將魔咒名稱譯得簡明易懂,讓讀者一見到魔咒就明白該魔咒的用途和對應的咒語。
如下表所示,翻譯魔咒名稱時,譯者大多采用直譯的方法,將英文與中文詞匯一一對應,中文能簡則簡,盡量縮小到三字一詞。其中,“不可饒恕咒”“全身束縛咒”“繳械咒”“回火咒”等咒語的翻譯最為直接,均進行了字面翻譯,但是“回火咒”一詞不通順且拗口,還讓人不明其意,然原著僅提出該咒語,卻并未對它做補充說明,故而譯者選擇從字面意思來翻譯全文而言無傷大雅。小說系列中還有許多類似的情況,若是想擯棄不通順的中文,可以采用異化翻譯策略。
同時,在魔咒名稱的詞組中,結尾的詞匯作為給整個魔咒定性的詞,卻沒有被翻譯成中文。結尾的詞主要有五個,分別為“spell,curse,hex,jinx,charm”。
· “spell”意為“咒語”,在書中泛指一切魔咒,通常用于普通魔咒的名稱中,比如“繳械咒”“防御咒”“消失咒”等,但根據已知的魔咒名稱看,很多黑魔法防御咒的名稱都用了spell一詞,故在此將spell歸納為能抵抗黑魔法的咒語。
·“curse”意為“災禍,詛咒”,通常指一些對人傷害極大的魔法,包括黑魔法,其中最嚴重的屬包括死咒的三大“不可饒恕咒”,“curse”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它從施法的瞬間就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在《哈利·波特》的第一章“大難不死的男孩”中就出現(xiàn)了死咒,該咒語瞬間奪走了哈利父母的性命,成為全書的開端。
· “hex”意為“毒咒”,其有害度次于“curse”。毒咒使用的出發(fā)點就是以消極的方式影響受者,并給對方造成不便與傷害,它可用于主動防御,最有名的hex要數金妮韋斯萊為了擺脫馬爾福,對其主動使出的“蝙蝠精咒”。
·“jinx”意為“厄運,惡咒”,它的傷害度次于“hex”,哈利·波特維基中描述jinx為“惱人但有趣,出于玩笑的目的給對方造成一點小麻煩”的咒語;同時,“jinx”不一定是一類魔咒,它還可能是某句語讖,其對某事或某物的消極影響將長期存在。比如所有黑魔法防御課教授在職期間都會因為伏地魔曾經的一句讖言而厄運不斷,源文形容該職位“jinxed”。
· “charm”意為“魔力,魅力”,帶有“charm”的魔咒通常都是沒有攻擊性的、偏向于積極方面、有一定防御力和日常用途的咒語,比如通過正能量喚起的“守護神咒”,成就主角三人生死之交的“漂浮咒”以及釋放清水的“清水如泉咒”等。
這些詞語按魔咒對人的傷害程度將其分為了五大類,可是若將最后一詞翻譯出來,變成“繳械咒語”“不可饒恕的詛咒”“蝙蝠精毒咒”“回火惡咒”“守護神魔法”卻略顯畫蛇添足,不僅失去了名稱的簡明性與實用性,還無法和直截了當的源文語言對應起來。譯者對魔咒名稱的含義進行了取舍,選擇了符合源文語言的譯法,雖然沒有將魔咒的性質翻譯完全,白玉微瑕,但譯文流暢自然,十分成功。
表1 部分咒語中英對照表
譯者對咒語的處理更是為譯本錦上添花。中文咒語按字數主要可分為四字咒語和五字咒語。四字居多,且大都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四字詞語下還可分為成語、成語變體、四字詞、疊字疊詞、ABAC式等;而五字咒語則采用了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策略,兼具異域風情和漢語韻律,兩種譯法的咒語都朗朗上口,與英國魔法社會的背景、中國語言文化完美契合。以下舉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咒語翻譯來分析。
1.四字咒語
(1)成語。
“飛沙走石(Expulso)”能引發(fā)爆炸。食死徒用它炸飛了咖啡館的桌子,一時間沙石漫天,爆炸的沖擊力把哈利給掀到了墻上,可見威力之大。再看咒語本身,“expulso”詞源為英文“expel”,意為“驅逐”,若是按此含義來譯可能無法體現(xiàn)出咒語效果,故按照咒語效果譯為“飛沙走石”,只取該成語的字面意思,爆炸的場景頓時躍然紙上;但是該成語本義是形容風大而非爆炸,若要精準強調“爆”字,“轟天震地”也是不錯的選擇。
(2)成語變體。
“鉆心剜骨(Crucio)”使受害者遭受摘膽剜心的痛苦,持續(xù)時間一長甚至會讓人精神崩潰、徹底瘋掉。源文在拉丁語中有“酷刑”之意,而譯文鉆心剜骨實則是成語“鉆心刺骨”,形容某種刺激極深,而在此處將“刺骨”改為“剜骨”,在字面意思上加劇了咒語的痛苦效果,讓讀者一目了然。
(3)四字詞。
“呼神護衛(wèi)(Expecto Patronum)”用于召喚守護神,以對抗攝魂怪(一種帶來負能量、吸食人靈魂的生物)。其中拉丁文“Expecto”意為“期待,期望”,“Patronum”一詞源于拉丁語“patronus”,意為“監(jiān)護人,守護者”,合起來直譯就是“召喚守衛(wèi)”。原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patronus”(守護神),它們以動物形態(tài)示人,通體銀色,是十分美好的魔法,需要用強大的積極情緒來喚出。譯文中,譯者巧用意譯處理的方法,“expecto”對應“呼”,表達了呼喚、期待之意,“patronum”對應“護衛(wèi)”,而中間的“神”字作為守護神的定語,更能塑造出守護神的美好形象,這個譯本比直譯用詞更典雅。在韻律上,“呼神護衛(wèi)”是平平仄仄,而“召喚守衛(wèi)”是平仄仄仄,前者更朗朗上口。且該翻譯還可以理解為謂賓結構,“護衛(wèi)”是補語,即“召喚守護神來保護我”,這種省略主語的四字結構極具駢文色彩。所以,這則咒語翻譯兼具了用詞、韻律之優(yōu)勢,頗具古文之風,是很不錯的翻譯。
(4)疊詞疊字。
“昏昏倒地(Stupefy)”源于拉丁文“stupefacio”意為“使昏迷”,即英文里的“stun”,因此其魔咒名稱是“stunning spell”昏迷咒。按字面意思理解,它能使人陷入昏迷、失去知覺,受害者通常會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因此可以直譯為“昏倒”,而馬氏譯本的咒語多為四字,為了與其他咒語相合、且不與日常用語混淆,譯者采用這樣的疊字譯法,使得咒語多了一份魔法的韻味和童趣。
(5)ABAC式。
“無聲無息(Silencio)”會讓對象發(fā)不出聲音。Silencio與英語silence同源,都有“寂靜,悄無聲息”的意思,但成語悄無聲息較為常用,故而使用不常用但順口的搭配來表示出魔咒的特殊性,ABAC式四字詞能在找不出疊詞、成語時很好地平衡詞語間的韻律,使用同種譯法的還有飛來飛去(Accio)、防水防濕(Impervius)等。
2.五字咒語
“阿瓦達索命(Avada Kedavra)”又稱“殺戮咒”“死咒”,能瞬間致死且不會留下普通尸檢可以檢測到的任何死亡原因。作者羅琳曾在BBC紀錄片《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中表示,死咒來源于亞拉姆語“adhadda kedhabhra”,意為“讓一切消亡”,這句話本來是為了驅散病魔,而作者將其設定為殺戮咒??紤]到對于源文的語言文化而言該詞匯也是外來詞,譯者在此處便大膽結合了異化翻譯,將前文Avada進行了音譯,后文Kedavra進行意,既保留了源文的異域風情,又把該咒語的殺傷力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今,這一翻譯廣受好評。
3.其他
哈利·波特中不乏咒立停(Finite Incantatem)、安咳消(Anapneo)、門托斯(Portus)一類的咒語,和索命咒一樣,完美結合了異化和歸化。咒立停的“立?!迸cFinite讀音相似,其效果如其名,就是為了結束別的咒語;Anapneo的源于希臘語,意為“呼吸”,其用途就是止咳,安咳消不僅包含了意譯與音譯,其譯名還頗具西藥的韻味;門托斯(Portus)用于制作門鑰匙,門鑰匙可以把人瞬間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而門托斯的“門”字一看便知與門鑰匙相關。通過異化與歸化結合的手法,魔咒之間的聯(lián)系、魔咒與其源語言的聯(lián)系能夠立刻傳達給讀者,這不失為一個極好的辦法。
翻譯文本的選擇和譯語所表示的具體內容是實現(xiàn)異化或歸化效果的關鍵?!豆げㄌ亍纷鳛閮和膶W,面向大眾,歸化和異化是相輔相成的,要以歸化翻譯為主,異化翻譯為輔;以通順流暢為主調,異域風情為輔助。在翻譯中,不存在絕對的歸化或異化,要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做出深入人心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