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賢
(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北武漢,430072)
鄧析是先秦名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先秦典籍如《鬼谷子》《管子》《莊子》《慎子》《韓非子》《荀子》《戰(zhàn)國策》等均有對其人、其言的品評或引用,西漢司馬談也在《論六家要旨》中對以鄧析為首的名家言“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檢而善失真’”[1]。歷代文獻對鄧析的著述多有記載。《漢書·藝文志》“名家”錄:“《鄧析》二篇。”《隋書·經(jīng)籍志·子部》“名家”載:“《鄧析子》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兩部子錄》“名家類”載:“《鄧析子》一卷?!盵2]《宋史·藝文志·子部》“名家類”稱:“《鄧析子》二卷?!薄锻ㄖ尽に囄穆浴贰懊翌悺币嘌裕骸啊多囄鲎印芬痪怼!薄端膸烊珪偰俊贰胺翌悺毖裕骸啊多囄鲎印芬痪??!笨梢?,《鄧析子》自西漢至清代均見著錄,其名為《鄧析》《鄧析子》或《鄧子》,卷數(shù)有兩篇、兩卷、一卷之說。關(guān)于《鄧析子》的真?zhèn)?,歷來爭議較大。梁啟超、胡適、王啟湘、羅根澤、伍非百等人持偽書態(tài)度,如梁啟超言“完全是后世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向壁虛造的”[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學(xué)界多持真書態(tài)度,如汪奠基、溫公頤、周山、朱澤安等,且有不少學(xué)者從哲學(xué)、邏輯學(xué)、語言學(xué)角度進行研究。然其版本流傳,學(xué)界至今尚未見有系統(tǒng)整理者,今嘗試整理,以求教于方家。
宋本《鄧析子》今已難尋其跡,從后來學(xué)者研究中可窺宋刊本一些特點,傅增湘認為明正德、嘉靖間《十二子》本為覆宋本,言:“宋諱玄、殷、敬、貞、徵、完、慎、敦皆闕末筆,為覆宋本。”[5]
正德、嘉靖間刊《十二子》本,又稱“正嘉本”,題名《鄧析子》,二卷,半葉十行,行十九字,左右雙欄,上下單欄,白口,單魚尾,版心書“鄧析子”及頁碼。前序依次為崇文敘目及劉歆敘錄[6]。正文首頁右下鈐有“恩復(fù)”“秦伯敦印”兩枚印章。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均有藏本。以《十二子》本為祖本發(fā)展而來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幾種:
正德、嘉靖間還有刻有《十子》本《鄧析子》[7],正文、版式均與《十二子》本同。
明有《十二子》刊本兩種,一是正德、嘉靖間《十二子》本,另一是明末方疑編的《十二子》本。方疑《十二子》本題名《鄧子》,一卷,半葉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單邊,象鼻書“鄧子”。除未避宋諱外,其余正文與正嘉《十二子》本同,有評注、圈點。全書分為序、正文和評注、圈點四部分。正文首頁右下方題“鄭鄧析著”。前序內(nèi)容依次是崇文敘目、劉歆敘錄及“晁氏志二卷云其書大旨訐而刻”一句略語。
《且且庵初箋十六子》本,又被稱作“且且庵刊本”,其題名、卷數(shù)、行數(shù)、字數(shù),版式、評注及圈點內(nèi)容皆與方疑編《十二子》本一致,有兩處不同:其一,整體上,“且且庵刊本”前有楊慎《鄧子序》,并有目錄一頁。目錄頁首行上為“鄧子目錄”,二三行上書“鄭鄧析撰”,下并書“楊慎評注、張懋寀校樣”,四五行上分別書“無厚篇”“轉(zhuǎn)辭篇”。其二,正文上,方疑《十二子》本“等行而名殊”句中“等行”,《且且庵初箋十六子》本作“行等”,兩字顛倒疑為刻工刻字時疏忽所致。
天啟五年立逵堂刊《諸子匯函》二十六卷,題“昆山歸有光熙甫輯,長洲文震孟文起參訂”。該函凡輯九十三子,《鄧析子》列第十二位,一卷,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四周單邊,單魚尾,白口,版心由上至下依次書“諸子匯函”“卷六”“鄧析子”及篇名,無序跋。正文首、次行分別書“鄧析子”“鄭人”。頁眉輯錄了李見羅、何椒丘、王少廣、王旨玄、屠赤水、黃少廣、黃旨玄的評注,文中也有輯錄者夾注。該本將《無厚篇》分成三節(jié),《轉(zhuǎn)辭篇》分為四節(jié),以上每節(jié)后還附有王鳳洲、黃少廣、王旨玄、李見羅、王少廣等人的長評。該本除未避宋諱外,正文與正嘉《十二子》本有一處明顯不同,即“五味未嘗而于口”,《諸子匯函》本“于”字前有“遍”字。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遼寧大學(xué)圖書館均有館藏。
后世對《諸子匯函》評價不高,《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它錯誤百出、荒誕不經(jīng),并非歸有光所輯,是后人偽作,言其“皆荒唐鄙誕,莫可究詰,有光亦何至于是也”。
道光十三年王氏棠陰館刊《廿二子全書》,全書包括《古三墳》《鬻子》《子華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于陵子》《鄧子》《素書》《忠經(jīng)》《女孝經(jīng)》《素履子》《兩同書》《鹿門子》《農(nóng)說》《佛說》《青烏先生葬經(jīng)》《玄真子》《天隱子》《無能子》《胎息經(jīng)疏》凡二十二種,《鄧子》為第八種,一卷,四周雙邊,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單魚尾,白口,象鼻書“鄧子”。正文首行上書“鄧子”,次行下書“(周)鄧析撰”。前有楊慎、王世貞分別寫的《鄧子序》;后有《鄧子小引》,末署“西湖張鴻舉漫題于朱浪館”。其正文與正嘉《十二子》本有三處不同:“鉤鯨鯢”的“鉤”,《廿二子全書》本作“釣”;“匿詞以相亂移”的“亂”,《廿二子全書》本無此字;“五味未嘗而于口”,《廿二子全書》本“于”字前有“辨”字。
民國八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十二子》本,首頁書“鄧析子”,背后題“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初刊本景印原書版匡高營造尺六寸一二分四寸五分”。
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印《國學(xué)小叢書》,中有《鄧析子校正》,未注卷數(shù),以明初刊本(注:即《十二子》本)為底本,以《百子全書》本、《指?!繁緸閰⑿1荆⒉蓪O詒讓之說,參考《管子》、《莊子》、《韓非子》、《鬼谷子》、《史記》、《呂氏春秋》、《淮南子》、李善注《文選》等文獻,且附自見。前有民國十九年張學(xué)寬所作的序,文末有附錄。附錄包括事實、卷帙、序說三部分,對先秦至清代關(guān)于鄧析的記錄的史料作了簡略輯錄。
伍非百《鄧析子辨?zhèn)巍?,未著底本,?jīng)筆者比較,正是正德、嘉靖《十二子》本,引《管子》《意林》《太平御覽》《藝文類聚》及李善注《文選》等文獻中與《鄧析子》內(nèi)容相同部分,以此證明其為偽書,并斷定作偽時間“大抵與隋不相遠者近是”[8]。前有伍氏自作的《序》,后有《書錄及史實》。是書見于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的《中國古名家言·附錄》。
《子匯》本《鄧析子》,明萬歷四年南京國子監(jiān)刊刻,《中國古籍總目·子部》又稱其為“明萬歷四年刻”本。是本一卷,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雙欄,雙黑魚尾,花口,分序、正文兩部分。前序依次為崇文敘目、劉歆敘錄及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中的《鄧析子》部分。正文首行上署“鄧析子”,下書“名家一”。
《子匯》本與正嘉《十二子》本既有區(qū)別又有繼承。主要區(qū)別有七處,分別是:“則合于無然矣”中“無”字,《子匯》本作“未”;“下奉教而不達”的“達”字,《子匯》本作“違”;“匿詞以相亂移”句,《子匯》本“移”前少一“亂”字;“故有知則感德”的“感德”二字,《子匯》本作“惑”;“則并與符璽而功之”的“功”字,《子匯》本作“竊”;“其亂也甚于無私”的“私”字,《子匯》本作“法”;“若九地之下與重天之顛”的“天”字,《子匯》本作“山”。《子匯》本與《十二子》本字句上差異較大,應(yīng)自成系統(tǒng)。但《子匯》本應(yīng)源自《十二子》本,原因有二:一是兩版文字多為形近而誤,如“達”與“違”、“感”與“惑”、“竊”與“功”;二是《子匯》本中有明顯的空字格,如“匿詞以相□移”,“故有知則惑□”,可看出這兩處分別缺一字,在正嘉《十二子》本分別是“亂”“德”二字,可能在傳抄、刻印過程中文字磨滅而變得不清晰,又或刊刻者有意刪除。以《子匯》本為基礎(chǔ)發(fā)展而來的《鄧析子》主要是綿眇閣本。
明萬歷三十年綿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又稱《先秦諸子合編》本,題名《鄧析子》,一卷,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左右雙欄,上下單欄,單魚尾,白口。版心書“鄧析子序”“鄧析子”,下書頁碼、“綿眇閣”。前序內(nèi)容依次為劉歆敘錄、崇文敘目、晁功武《郡齋讀書志》中的《鄧析子》部分。綿眇閣本與《子匯》本正文幾乎相同,對《子匯》本有明顯的承繼關(guān)系,如:“察于動者,用不失則利”的“則利”,《子匯》本、綿眇閣本作“則利”,其它本均作“其利”。綿眇閣本在《子匯》本上又有少許改動,如“立君而尊愚”的“尊愚”,綿眇閣本作“爭愚”;“心安靜則神策生”的“神策”,綿眇閣本作“心策”。
傅增湘對綿眇閣本評價極高,云:“此即世傳綿眇閣子書也,余求之二十年不可得,即殘篇散帙亦未經(jīng)目睹,蓋傳世之稀如此……紫東為余收書十余年,不知余之求此,僅視為尋常明刻叢書等,故不以告余,其評價亦出子匯、中都、吳琯、程榮之下,豈知其罕秘乃如此哉!”[9]可見綿眇閣本的珍稀難尋、珍貴無比。綿眇閣本《鄧析子》對后世影響最大,很多本子都是以此為底本進行刊印。
明天啟五年橫秋閣刊《楊升庵先生評注先秦五子全書》,由楊慎評注、張懋宷校梓。全書評注了《鬻子》《關(guān)尹子》《鬼谷子》《鄧子》《公孫子》五子,《鄧子》處于第四位,一卷,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單魚尾,白口,版心上書“鄧子”。全書分為序、鄧子目錄及正文三部分。正文與綿眇閣本一致。前序依次是楊慎的《鄧子序》及劉歆敘錄。目錄頁,首行書“鄧子目錄”,次行、三行上書“鄭鄧析撰”,下分別書“明楊慎評注、張懋宷校梓”,第五、六行上書“無厚篇”“轉(zhuǎn)辭篇”。
楊慎認為鄧析學(xué)術(shù)龐雜,無所不窺,縱橫各家,未有專師,正如在《鄧子序》中言:“昔人謂東方曼倩學(xué)不純師,余于鄧析子亦云。從來虛無則老莊,司化刑名則商韓,執(zhí)契經(jīng)濟則敬仲,持窽飛箝捭闔則鬼谷,導(dǎo)機蓋悉有專門,各不相借,凜凜乎如晝界而守也。今觀是書則經(jīng)緯相雜,元黃互陳、宮商迭奏,初無定質(zhì)。”他對《鄧析子》的批點也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如:“恬臥而功自成,優(yōu)游而政自治”句,楊慎言“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莊之意;“民一于君,事斷于法”句,楊慎言“子產(chǎn)以之治,鄭管子曰‘無失其柄’,其弊也流而為督責(zé)”,是為法家思想;“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句,楊慎評曰“《淮南子》秉此,諸葛公復(fù)述之古人語,有承襲如此”,是雜家之言。
明天啟間刻,題名《鄧析子》,一卷,由張子羽圈點、呂躬三參閱。該書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版心書“鄧析子”、頁碼,前后無序跋。首頁首行題“鄧析子”,次行、三行下書“虎林張鴻舉子羽父點次,呂昭世躬三父參閱”。是本對綿眇閣本進行了圈點,無注?!逗现T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明朗壁金編,明天啟間武林堂刊行。朗壁金,明末人,生平不詳。此書編撰雜亂,據(jù)《中國叢書廣錄》言:“是編未知究竟有多少種?……書名相同,或所據(jù)刻本不一,如《公孫龍子》為明十愿齋刻;或評注者和出版者皆異,如《鬼谷子》為明楊慎評,朝爽閣刻??梢娛菚诋?dāng)時印刷情況比較混亂?!盵10]
明末崇禎間陶原烺從《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中選出《關(guān)尹子》《鹖冠子》《亢倉子》《鄧析子》《法言》《劉子》六種書由聚奎樓刻重新刊刻,是為明崇禎間聚奎樓刻《六子全書》。此叢書前有陶原烺總序,全書扉頁背面中書“六子全書”四字,右上角有“合諸名家批點”小字,左下角有“聚奎樓版藏”五字。其中《亢倉子》《鄧析子》合為一冊。聚奎樓所刊的《鄧析子》今藏于湖北省圖書館。
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中存《鄧子》一卷,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四周雙邊,單黑魚尾,象鼻書“欽定四庫全書”,版心書“鄧子”。卷耑題“欽定四庫全書”,下題“子部”,次行題“鄧子”,下書“法家類”。前有四庫館臣所寫提要及《鄧子序》(即:劉歆敘錄)。是本正文與綿眇閣本一致。
清《子書百家》本又稱《百子全書》本。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刻《子書百家》,《法家類》中有《鄧析子》一卷,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版心書“鄧子”。首頁小篆題“鄧析子”,背后書“光緒紀元夏月湖北崇文書局開雕”。正文與綿眇閣本一致。前依次有王世貞《鄧子序》、楊慎《鄧子序》、張鴻舉《鄧子小引》。1963年,臺北古今文化出版社影印是本。
《百子全書》本又被稱作“掃葉山房石印”本或“掃葉山房”本。民國四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題名《鄧子》,一卷,位于法家類中,半葉十六行,行三十六字,左右雙邊,上下單邊,單魚尾,象鼻書“百子全書”,版心依次書“鄧子”、頁碼、“掃葉山房”。正文首行、次行分別書“鄧子”、“周鄧析撰”。前序、正文均與《子書百家》本同。此后掃葉山房于民國八年、民國十年、民國十四年、民國二十年多次將此書重印。1998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據(jù)掃葉山房1919年印本為底版,再次影印。1993年,岳麓書院出版其??庞”?。
民國六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排印李寶洤的《諸子文萃》,其中《鄧析子文萃》,一卷,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七字,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版心依次書“諸子文粹”“卷二十八”“鄧析子”及頁碼。首頁首行上題“鄧析子”“法家”,下書“諸子文粹卷二十八”。分別節(jié)錄《鄧析子》原文凡15處,分別是《無厚篇》10處,《轉(zhuǎn)辭篇》5處,并對其進行圈點,僅有一處“與《鬼谷子》小異”的作者自案。作者未交代所據(jù)底本,經(jīng)筆者比較其文應(yīng)節(jié)錄自綿眇閣本,有一處與綿眇閣本不同,即“釣鯨鯢者”的“釣”,綿眇閣本作“鉤”,蓋因形近而誤。
民國八年陳乃乾輯,中國學(xué)會印影《鄧析子五種合帙》,其四為《子匯》本《鄧析子》,卷首題“子匯本鄧析子一卷”。
民國十九年上海文明書局排印張文治的《諸子治要》,其中《鄧析子治要》節(jié)錄綿眇閣本《鄧析子》,無注,有斷句。前有鄧析小傳,其言:“鄭人,與子產(chǎn)同時。荀子詆其治怪說,玩琦辭,與惠施為類。漢志名家有其書,隋志同。清四庫刪名家,改入雜家提要謂其說在申韓黃老之間,大旨謂勢統(tǒng)于尊,事核于實。書凡二篇?!彼膸烊珪鴦h名家,將鄧析改入“法家”,此處說法不準(zhǔn)確。是書見于張氏編《國學(xué)治要》第三編的《諸子治要》卷二。
宋本原刊《鄧析子》現(xiàn)已佚,如今傳下來為江山劉氏覆宋本。同治十一年江山劉氏覆宋本《鄧析子》,二卷,半葉十一行,行十五字,左右雙欄,上下單欄,黑口。前有劉歆敘錄,然不完整,首頁殘存以下文字:“書四篇,臣敘書一篇,凡中……相校,除重復(fù)為一篇,皆定……析者,鄭人也,好刑名……之辭,當(dāng)子產(chǎn)之世……子產(chǎn)起而戮……十年而……是乎不忠……家棄甚邪可也。靜女之三章……”該本《無厚》篇后有“同治壬申秋七月江山劉氏影摩宋本開雕”字樣。全文所避宋諱與正德、嘉靖間《十二子》本一致,也當(dāng)是覆宋本。
國家圖書館藏清影抄本,與劉氏覆本內(nèi)容、版式一致,然無缺筆字,《序》前有李滂識、雷翁再記,文末有馬釗、陳奐跋。
國家圖書館藏兩種劉氏覆本《鄧析子》,均為譚儀、王文俊校訂,正文上下都有校文,然又有所不同:第一,《鄧析子二卷、通考一卷》,清王仁俊校跋,并以朱筆錄譚儀校文于正文的天頭地腳。《序》前有倫明識:“此王捍鄭仁俊右丞所輯也。右丞著書甚夥,皆散佚。余得此冊于隆福寺文奎堂。甲子四月七日(筆者注:1924年5月10日)明識?!蔽暮笥小多囄鲎油家痪怼贰D╉撚小皣⒈逼綀D書館收藏”印章。第二,《鄧析子二卷、校文一卷、通考一卷》,譚儀校文被謄錄在了《序》前,正文的天頭、地腳僅是王仁俊校文,無倫明識。譚儀、王仁俊主要以《意林》《繹史》為參校內(nèi)容。
光緒十一年雙流李氏念劬堂[11]刊清俞樾的《諸子平議補錄》,其中有《鄧析子平議》一卷,是書“從江山劉氏景宋刊本中節(jié)錄重要文句,校出誤字數(shù)處,其不可校正,則不及之”[12]。俞樾校出劉氏覆宋本《鄧析子》誤字九處。是本民國十五年中華書局有排印本,1956年中華書局再版。2016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的《子藏·名家部·鄧析子卷》有影印本,卷前題“民國十一年雙流李氏念劬堂刊清俞樾的《諸子平議補錄》本”。
清光緒二十年瑞安孫詒讓刊《札迻》,卷五為《鄧析子》。是書據(jù)劉氏覆宋本,參校錢熙祚校本、譚儀校文,且征引《鬼谷子》《呂氏春秋》《說苑》《史記》等書校訂文字異同?!对枴妨鱾髦饕袃蓚€系統(tǒng):一是原刊本,清光緒二十年瑞安刻本,清光緒二十八年刊《孫詒讓叢書》,民國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均為原刊版。二是光緒二十年《札迻》修正本,臺灣世界書局影印修正本。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梁運華標(biāo)點本《札迻》。兩個系統(tǒng)中的《鄧析子》內(nèi)容沒有變化。
中國學(xué)會影印《鄧析子五種合帙》其一,首頁題作“江山劉氏覆宋本鄧析子二卷”。
民國十二年排印馬敘倫的《天馬山房叢著》,其中有《鄧析子校錄》,二卷,以劉氏覆本為底本,以明初刊本(注:即為睢陽朱氏刻本)、嘉靖正德間十二子本、子匯本、綿眇閣本、錢氏刊指海本、崇文書局刊本為參校本,并參考《春秋左氏傳》《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韓詩外傳》《說苑》《鬼谷子》《北堂書鈔》等十四種書。??H為精詳,中間附案語。前有原序校錄,文末附有《鄧析子佚文》《鄧析子校錄后序》《鄧析子校錄補遺》,并列出其原本、依校本及參校書本。
民國十三年王啟湘印《鄧析子校詮》一卷,以劉氏覆宋本為底本,主要以錢氏《指?!繁緸閰⑿1?,采錄俞樾、孫詒讓等人之說,并抒己見,使文意條達。前有王氏自己所作序,末有附錄,節(jié)錄《呂氏春秋·離謂篇》和劉歆校語,還抄錄《四庫總目提要·鄧析子提要》。民國二十年是書與《公孫龍子校詮》《尹文子校詮》合為一本出版,稱《周秦名家三子校詮》。1957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再版。
以《說郛》本為代表?!墩f郛》是元末明初陶宗儀輯的一部類編性質(zhì)的大型叢書,其目前通行的本子是兩個系統(tǒng):一是涵芬樓刊一百卷本。這個本子的底本分別是:明弘農(nóng)楊氏抄本,吳寬叢書堂抄本,弘治十八年抄本、瑞安玉海樓藏明抄本十八冊,涵芬樓明抄殘存九十一卷以及原北平圖書館藏約隆慶、萬歷間所抄之殘本六種互校成書,1927年由張宗祥校定,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排印出版。另一個系統(tǒng)為明后期陶珽重輯的一百二十卷本,又稱宛委山堂本,清初順治間刻以行世。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上述兩個本子及陶珽另編的《說郛續(xù)》合為《說郛三種》出版。涵芬樓的《說郛》是目前較為流行的本子?!多囄鲎印诽幱诰硭氖撸恚肴~十三行,行二十五字,四周單邊,雙魚尾,版心依次書“說郛卷四十七”、頁碼、“涵芬樓”。劉歆序錄前有“鄧析子二卷全”,無注。
《說郛》本《鄧析子》與其它版本差別很大,主要區(qū)別有:其一,章節(jié)上,節(jié)錄本,如“治世位不可越,職不可亂,百官有司,各務(wù)其刑。上循名以督實,下奉教而不達。所美觀其所終,所惡計其所窮。喜不以賞,怒不以罰,可謂治世”。以上《說郛》本無,其他本均有?!扒鍧嶂豢衫?,久矣”的“久矣”,《說郛》本無,其他本均有。其二,文字上,《說郛》本很多字句與其它本不同,如“御軍陣而奔背”的“背”作“潰”;“無益亂非舉也”,《說郛》作“無益非所達也”;“忠言于不忠”的“言”作“生”;“精詳入纖微也”句作“精神入微也”;“不以人用人”作“不以神人用人”;“拯溺錘之以石”的“錘”作“投”;“視于無有則得其所見”的“無有”作“無色”;“則私善不行”之前有“法而立”三字;“圣人逍遙”句“圣人”后有“之道”二字;“推未運”作“推未然”;“中程者賞”的“賞”字前有“不”字;“缺澠者誅”的“誅”字前有“不”字。“風(fēng)此四行”的“風(fēng)”,除了《說郛》《指海》本作“凡”,其他本都作“風(fēng)”。
清道光十九年金山錢氏據(jù)《借月山房匯鈔》刊版重編《指?!繁荆}作《鄧析子》,一卷,左右雙邊,單魚尾,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正文版心上書“鄧析子”。正文首頁版心下書“守山閣”,首行上書“鄧析子”,下書“指海第七集”,次行下書“周鄧析撰”。前有序兩篇,分別是《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原序》。文后有錢熙祚的《鄧析子跋》。
《指?!繁尽多囄鲎印酚腥齻€明顯特點:一是全文主要來自綿眇閣本,行文中有不少夾注,其言“原作……”,經(jīng)筆者對比發(fā)現(xiàn)其原文正是自綿眇閣本。二是文中與綿眇閣本不同處,作者交代“依……改”,所依據(jù)內(nèi)容來自《太平御覽》《意林》《文選注》《淮南子》《鬼谷子》《藝文類聚》《慎子》等文本。三是文中注釋言“一本作……”,其內(nèi)容與江山劉氏覆宋本一致,可見在劉氏覆宋所據(jù)的宋刊本在道光年間也有流傳。主要有以下幾種:
1.北京大學(xué)館藏佚名影寫本
北京大學(xué)館藏清佚名影寫本《鄧析子》,內(nèi)容、版式皆與《指?!繁就?,不同處有:僅有《原序》,無《欽定四庫全書提要》,無跋,且版心為雙魚尾,空白。《原序》右下鈐有“北京大學(xué)藏”印,正文首頁右下鈐有“慶嘉館印”章,以上兩印還見于卷終。
2.民國中國學(xué)會影印本
中國學(xué)會影印《鄧析子五種合帙》其五本為代表,首題“指海本鄧析子一卷”,無《欽定四庫全書提要》,無跋。
3.民國《四部備要》本
民國十六至二十三年由上海中華書局排印,與《指?!凡煌幱校喊肴~九行,行十五字,四周單邊,雙魚尾;正文版心由上至下依次書寫“鄧析子”、頁碼、“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印”;文前序調(diào)整為《原序》《欽定四庫全書提要》,無跋。
4.民國錢基博《名家四子校讀記》本
民國二十年油印本《名家四子校讀記》,其中《鄧析子校讀》一卷,以《指?!繁緸榈妆?,以江南圖書館藏明初刊本、百子全書本為參校本,并參考《意林》《繹史》,對其加以校訂。分校刊、提要兩部分,篇末附有《鄧析子別傳》《后序》。
明睢陽朱氏刻《鄧析子》,二卷,半葉十一行,行十六字,四周雙欄,黑口,雙魚尾,版心書“鄧析子”。前序內(nèi)容依次為崇文敘目、馬端臨《文獻通考》中的《鄧析子》部分及《鄧析子序》(即:劉歆敘錄),卷末附有宋濂《諸子辨》一則,落款為“睢陽朱夏日南”。全書未避宋諱。南京圖書館藏,其首頁右上角鈐有“蓮圃收藏”印章?!蹲硬亍っ也俊む囄鲎泳怼酚衅溆坝”?,言“《鄧析子》二卷,明刊本”[13]。民國中國學(xué)會影印《鄧析子五種合帙》其二也影印是本,其卷首題為“明睢陽朱氏刻本鄧析子一卷”。這兩者在刊本名稱、卷數(shù)的記載上有所差異。
陳乃乾對睢陽朱氏本評價頗高,言:用此本“以校他刻,是正甚多”,“乃元末明初所刻,諸家書目未見著錄。取校此書,頗多佳處,當(dāng)是所據(jù)之本較劉氏所據(jù)宋本為善”[14]。他認為睢陽朱氏本是元末明初據(jù)宋本刊刻的本子,但比劉氏覆宋本更為完善、宜讀。
劉氏本為覆宋本,明初睢陽朱氏本也是據(jù)宋本刊刻,然兩者主要有15處不同,依次是:“凡民有穿窬為盜者”的“凡”,劉宋本作“幾”;“張羅而略”的“略”,劉宋本作“畋”字;“猶倒裳而索領(lǐng)”,劉宋本“倒”下衍“索”字;“非誠辭也”,劉宋本“誠”下衍“僻”字;“夫自見之明”的“夫”,劉宋本作“天”;“嗔怒憂愁”的“嗔”,劉宋本作“嘻”;“與貧者言依于利”,劉宋本脫“者”字;“故無形者”,劉宋本脫“無”字,“形”作“刑”;“故之與傲”的“傲”,劉宋本作“敬”;“堯置敢諫之鼓”的“敢”,劉宋本作“欲”;“舜立訓(xùn)謫之木”的“訓(xùn)謫”,劉宋本作“誹謗”;“然無呪咤之聲”的“呪咤”,劉宋本作“叱咤”;“推未運”的“推”,劉宋本作“椎”;“心貴□”的“□”,劉宋本作“聰”;“則存于不為也”的“存”,劉宋本作“有”。
傅增湘、馬敘倫也稱朱氏刻本為“明初刊”本。據(jù)傅氏言其經(jīng)眼的“明初刊”本《鄧析子》為“黑口本,十一行十六字,四周雙欄。前有崇文目,次晁氏目,次序”[15],此與筆者所見朱氏刻本一致。傅氏還錄陳乃乾校記,經(jīng)筆者仔細對比發(fā)現(xiàn)此??庇浰赖妆菊侵焓峡瘫尽qR敘倫《鄧析子校錄》所參校的“明初刊本”,其為“葉陰陽各十一行,行十六字”。筆者對其??庇涍M行比較,發(fā)現(xiàn)參校本也是朱氏刻本。
綜上,《鄧析子》現(xiàn)存版本大約有35種,明代及以前有11種,分別是:《說郛》本、睢陽朱氏刻本、正德嘉靖間刊《十二子》本、《十子》本、方疑《十二子》本、《且且庵初箋十六子》本、《諸子匯函》本、《子匯》本、綿眇閣本、《楊升庵先生評注先秦五子全書》本、《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本。清代有9種,分別是:《四庫全書》本、《廿二子全書》本、《子書百家》本、重編《指?!繁?、江山劉氏覆宋本、北大清影鈔本、譚儀及王文俊校訂本、俞樾《諸子平議補錄》本、孫詒讓《札迻》本。民國有15種,分別是:《四部叢刊》本、王愷鑾《鄧析子校正》本、伍非百《鄧析子辨?zhèn)巍繁尽ⅰ栋僮尤珪繁?、李寶洤《諸子文萃》本、張文治《諸子治要》本、馬敘倫《天馬山房叢著》本、王啟湘《鄧析子校詮》本、中國學(xué)會影印《鄧析子五種合帙》本(五種)、《四部備要》本、錢基博《名家四子校讀記》本?,F(xiàn)將它們間的主要源流關(guān)系繪制如下圖:
注釋:
[1]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91頁。
[2]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59《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532頁。
[3] (清)梁啟超:《古書真?zhèn)渭捌淠甏罚本褐腥A書局,1955年,第65頁。
[4] 此處采取《中國古籍總目·子部》說法。見《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子部》,北京:中華書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5頁。
[5]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48頁。
[6] 關(guān)于《鄧析書錄》的作者,學(xué)界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劉向,以董英哲等為代表;一說是劉歆,以傅增湘等為代表。本文采取傅增湘說法。
[7] 傅增湘稱其為“十□子□□卷,今存十子,計十三卷”。見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48頁。
[8] 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3年,第844頁。
[9]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49頁。
[10] 陽海清:《中國叢書廣錄》上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4頁。
[11] 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第3卷,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第575頁。
[12] 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第3卷,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第575頁。
[13] 方勇:《子藏·名家部·鄧析子卷》第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139頁。
[14] 陳乃乾著,虞坤林整理:《陳乃乾文集》上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第376頁。
[15]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84~485頁。